摘 要 基于集群行為,本文闡述了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基本概念,分析了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產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 集群行為 網絡 語言暴力 治理
作者簡介:呂聰,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78
隨著網絡對人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近些年來,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愈演愈烈,對暴力受害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損害了“加害者”自身的利益。為了能夠對集群行為視野下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本文做此探究,希望能夠通過對網絡暴力行為本質的分析,從而為網絡監管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一、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基本內容分析
(一)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基本概念
所謂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也稱為“網絡欺凌”,指的是傳播者在互聯網上借助各種網絡工具,利用網絡媒體受眾廣、傳播快、影響大以及匿名性等特點,對目標對象進行帶有辱罵性的語言攻擊、歪曲事實、傳播謠言、人肉搜索個人信息等行為,導致被攻擊對象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從而影響攻擊對象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
(二)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基本特點
首先,受害者范圍廣泛是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基本特點。從誘發人群上看,網絡語言暴力有多種情況,有的是由個人發起的,有的是由眾多網民參與的,如人肉搜索,“灌水”討伐等行為就是眾多網民參與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典型代表 。尤其是眾多網民發起的以網絡為發生場域,以語言暴力為發泄方式的行為,是較為常見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沒有網民的響應和互動,網絡語言暴力事件難以產生社會效應,也稱不上“暴力”事件。
其次,缺乏組織性和結構性。通過對各種網絡語言暴力事件的觀察發現,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參與者相互之間能夠互動,也確實能夠采取一致性的行動,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組織性和結構性嚴重不足,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具有“集群行為”的特征。“集群行為”是指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人違背社會制度和道德觀念而共同做出的組織性、結構性和秩序性較低的行為 。
再有,受害范圍具有溢出性。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中,加害者和受害者不一定存在什么實質性關系,甚至很多情況下二者是毫無關系的,加害者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缺乏理性思考,跟風而導致的。加害者在對受害者實施加害行為的時候,往往憑借自身的主觀臆斷,如個人想法、經驗等,往往使得加害行為波及他人、波及他事、以及波及他地,從而使得暴力事件的范圍不斷擴大,影響力也不斷提升,導致加害者和受害者溢出。
(三)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實質
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不管受害對象是否和互聯網產生聯系,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是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潛在受害者。網絡語言暴力行為通常會導致受害者的名譽、隱私等權益遭受侵害,嚴重者造成受害者的健康狀況出現問題,特別是精神狀態方面,網絡自殺現象的出現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網絡只是一個工具和平臺,網絡語言暴力事件正是借助這樣一個平臺使得事件發生在現實生活中 。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無外乎利用國家法律制度在網絡管理方面的漏洞來實施捏造實施誹謗他人、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敲詐勒索等違法犯罪活動。
二、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誘發因素
(一)政府層面原因
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很多志趣相投的網民能夠通過網絡發表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形成一定的“公共領域”。在“公共領域”中,網絡群體通過“網絡語言暴力”能夠獲得一種成就感和優越感 。一些別有動機的網民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大量運用暴力性語言、畸形化語言,對受害者進行攻擊、詛咒、謾罵,抱有一種“置于死地”的畸形心態。但是,國家在這一方面的管理卻并未形成真正的管理體系,很多法律制度仍然不夠完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加害者正是利用法律的漏洞實施加害行為。
(二)社會層面的原因
全球化趨勢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相互交流越來越多,自主、開放、張揚思想在眾多網民中逐漸形成。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很多網民受制于自身的判斷和思考,對網絡信息的正確與否無法準確判斷,一旦其他網民做出一定的行為時也盲目跟風,網絡語言暴力事件也隨之發生,開放式的社會環境帶來好處的同時勢必會引起不良的社會事件,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個人層面的原因
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導致大眾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受到的物質誘惑越來越多,人們逐漸表現的焦躁和浮躁,尤其是對生活水平不滿意的大眾而言,他們試圖通過網絡語言暴力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表達出對富人、仕人的仇恨,宣泄心中的不滿情緒。
(四)網絡傳播的原因
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任何人的進入都沒有門檻,在缺少相關監督環節的情況下,網民無一例外的以匿名形式游走于網絡世界中,由于看不見也摸不著,眾多網民可以“肆無忌憚”地進行交流,不需要考慮自身的言論造成的后果,從而導致自我約束力和道德責任感急劇弱化,各種語言暴力行為也隨之發生,人性的弱點瞬間暴露無疑,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愈演愈烈 。
三、如何治理網絡語言暴力行為
(一)網民理性和社會環境
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治理必須在源頭上得到控制,治理網民盲目跟風、盲目起哄的挑事行為。從“治本”的角度來看,前文也提到過,網民自身因素是導致網絡語言暴力行為形成的重要原因,所以需要培養網民的理性思維能力、媒體素養。如果大家在網絡空間里發表言論的時候多一份理性、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客觀、多一份公正的話,那么整個網絡世界都會被“正義的聲音籠罩”,而“培育”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土壤”將變得貧瘠,最終讓其無法供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繼續生存。反之,如果網絡空間充斥著各種辱罵、侵害他人權益的“聲音”,那么網絡暴力語言行為將無法消滅。在培養網民理性思維、媒體素養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整個社會的大環境的優化是前提,而要從社會環境方面著手,就必須將貧富差距控制安全線以內,并不斷縮小貧富差距,同時,還需要解決官員腐敗、維護公平正義等社會問題,讓人們的訴求能夠有實現的通道。這樣一來,人們的不滿和埋怨也將會逐漸減少,網絡世界中的謠言傳播、無事生非、煽風點火等行為也隨之減少。
(二)實施網絡實名制
網民理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能夠對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控制產生直接作用的應該是對行為責任人進行追究,使得行為責任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因此網絡匿名性問題和法不責眾問題就必須得到解決。要想追究行為責任人的法律責任要建立在確認行為責任人身份信息的基礎上,網絡實名制能夠將虛擬網絡世界中的身份和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綁定在一起,既包括信息發布的實名制,也包括網絡接入的實名制。鑒于以往關于實名制推行的各種爭論,筆者認為要想成功的推行網絡實名制,就必須控制好網絡實名制后網民的基本信息潛在的泄露,將通過制度設計降到最低,而“間接實名制”不失為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如果直接利用身份證信息進行注冊,這雖然實現了實名制,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信息不合理之處,比如身份證號碼的外泄問題,就算不被盜用,也有很大可能性被他人偽造。又比如手機號碼泄露問題,不法分子極有可能利用網民的聯系方式獲取不合理利益。
現階段,我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呈現翻倍式地增長,實名制已經在手機入網方面全面推行,如果規定網站要求用戶在注冊網絡ID的時候必須提交手機號碼,然后將驗證碼發送到用戶手機上,用戶根據所獲取的驗證碼完成注冊,這樣就能夠實現一個網絡身份對應一個手機號,而一個手機號對應一個實名。
(三)網絡語言暴力從眾行為的控制
實名制推行之后,從眾的參與者也能夠追查到,這就會使得網民在發表言論的時候將會更加謹慎,在跟從他人進行言論攻擊的時候也會考慮到該行為帶來的后果,從而“三思而后行”。無論是對直接行為責任人還是從眾行為責任人,都是在事件發生時候采取措施,是一種被動式的解決,而網站服務提供方如果能夠加強網絡監管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被動式的處理轉變為主動式的預防,就網絡語言暴力行為而言,預防效果往往比處罰作用更顯著。因此,網站服務提供方一定要重視起對網絡言論的監管,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監護網絡秩序的責任,對有關的網絡言論采取監督管理、審核過濾等措施,若相關工作人員因為自身主觀原因造成的言論監管不力而導致的網絡語言暴力行為,該工作人員需要擔負起連帶責任。網站服務提供方可以建立起網民言論誠信評級制度,針對經常對其他網民進行語言攻擊的ID以警告的形式加以限制,如果經過警告教育之后仍然不改,則可以視情況查封其言論權限,這就能夠很好地減少網絡空間中從眾性跟帖、傳播等行為,使得網絡空間得以凈化。
(四)建立健全相關法律責任體系
由于在網絡言論責任追究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備,因此必須建立健全法律責任體系。一是通訊運營商的責任。這就要求通訊運營上必須保存好用戶的基本信息資料,如果是通訊運營商方面因為信息泄露而導致的語言暴力行為,則通訊運營上需要承擔起相應的法律責任。二是將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納入到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范圍之內,針對不同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規定不同的法律義務和責任。三是網絡用戶也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將發帖者和跟帖者區別開來,發帖者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懲罰,至于跟帖者,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
四、結語
總之,網絡語言暴力行為數量不斷增多,情況也愈發嚴重,受害者心理受到創傷的同時,加害者也會因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雙方而言,無論從哪方面考慮都是“雙輸”的結果。與此同時,現代社會是一個文明的社會,我們上網的過程中應當堅持文明上網的原則,若遇到權益遭受侵犯的時候,一定要利用合法手段維護自身權益,不能以侵害他人為目的進行不正當維權。所以,這就要求網民在網絡世界中一定要理性分析、理性思考,不能盲目跟風,相關部門以及網站服務提供方也要加大對網絡言論的監管,從而減少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出現。
注釋:
繆鋅.網絡語言暴力形成原因透析.人民論壇.2014,35(11).167-169.
陳晗婧.集群行為視野下網絡語言暴力行為與治理.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5,12(3).50-54.
謝天長、何煒瑋、陳晗婧.網絡語言暴力治理的法律對策.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5,21(4).96-101.
鄭保衛、李文竹.網絡語言暴力現象的法律治理與道德規范.新聞研究導刊.2013,28(5).3-8.
國安、薛婷、陳浩.網絡集群行為的定義和分類框架初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6).99-104.
董天策.從網絡集群行為到網絡集體行動——網絡群體性事件及相關研究的學理反思.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1(2).8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