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信的發展使謠言傳播更加便利, 影響大眾視聽,掩蓋事實真相,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危害。本文在分析微信謠言造謠者、傳謠者和信謠者傳謠原因的基礎上,從個人,運用商、主流媒體和政府監管等四個方面提出預防和遏制微信謠言傳播的對策。
關鍵詞 微信 謠言 傳播 原因
基金項目:該文是2014浙江省高等學校訪問學者項目《網絡謠言傳播及治理研究》項目編號FX2014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蔣小花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輿情管理、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79
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社交媒體,因其使用的方便性為人們迅速接受。同時,由于微信圈大都是朋友、同事、親戚等熟人之間,其強關系性的傳播特點使謠言更容易滋生蔓延,使得謠言迷惑性更強,為謠言的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一、微信謠言造謠者動機分析
(一)個人無意識地發布
微信作為一種熟人之間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場所,相互之間絕大多數是認識的朋友,有的人只是在朋友之間想純粹地娛樂一下,通過想象編造一些不實的信息,因為是朋友之間,有的人就會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隨意編造謠言。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在校學生,在校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歷,好奇心、娛樂心強,想象力豐富,不考慮事情后果,因此,出于好玩而編造的謠言經過朋友圈的轉發就會出現難以控制的情形。這類謠言傳播主體雖然不是刻意編造謠言的,而是在群體性事件、地震等突發事件發生時,出于對安全的擔憂,對事件沒有充分了解又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而編制出的沒有事實依據或科學根據的謠言。
(二)獵奇心理,博取關注,獲得心理上的虛榮
微信謠言傳播主題大多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關,政治針對性相對較弱,人們編造謠言的目的更多的是想活躍群內氣氛、增加群員感情,引起更多好友的關注。這類謠言傳播主體為了展現自己的魅力,突出自己的個性,故意杜撰駭人聽聞的謠言,讓人覺得自己博聞多見,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例如,在微信朋友圈經常看到的“緊急求助,某月某日上午某小孩在某地被人販子拐走了……”、“某著名品牌的最新產品即日上市……轉發就送大禮”等虛假信息。
(三)發泄不滿情緒
微信謠言也是個人的自我調節機制。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一些謠言制造者由于生活、工作、家族和愛情受到挫折,感覺社會到處都是不公平的,因此,不斷尋求新的解壓方式,想通過制造謠言來發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有的人就開始制造娛樂,有的人選擇仇富、仇官等方式進行發泄,而造謠就是其制造娛樂的一種方式,傳播者通過制造謠言來擺脫困擾,尋求調節、自我娛樂和心理平衡,引起同病相憐者的共鳴,謠言也就得到了傳播。
(四)獲利心理
很多微信公共賬號為了經濟利益,吸引人們對它的關注,不惜制造并散布謠言,以達到擴大影響的營銷目的。例如,在微信朋友圈人們能經常會看到一些借健康、平安和傳播科學知識為名且聳人聽聞的謠言,如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食物相克等一些以養生為幌子的“偽科學”帖子,還有今天是某某日,傳發了就保佑你全家平安等等,這些文章在結尾處會注明公眾賬號名,當用戶為了獲取更多的養生等知識而關注該賬號后,就會發現上當受騙,收到的并不是什么養生知識,而只是一些商家發送的產品銷售信息,造謠者的目的就是通過制造熱點來炒作微信賬號,當賬號引起人們關注后,就成為一個營銷平臺來獲利。還有一些企業為了在市場上打敗競爭對手,借助網絡公關公司平臺,發布虛假新聞,編造詆毀和中傷競爭對手的謠言。如:“淘寶阿里偷稅5萬億,超過100個國家GDP”、“莫忽視微波爐的危害”、“康師傅遭遇的日資門、捐資門”和“蒙牛損害伊利商譽”案,大都是競爭對手通過網絡公關公司為爭奪市場目的而策劃的。
二、微信謠言傳謠者原因分析
(一)傳謠者出于好奇心理
造謠者少,傳謠者眾。傳謠者中雖然有少數人是為了謀取非法的經濟利益或故意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目的而傳播謠言,但更多人是出于好奇、求得關注,將“坊間傳說”、“京城耳語”等所謂機密、秘密消息分享到朋友圈,無意中成為謠言的傳播者,造成以訛傳訛。但“無意識”不代表“無責任”。正是因為人們缺少理性意識、規則意識,無意的“轉發”加速了謠言的傳播,擾亂了社會秩序。
(二)傳謠者基于刻板的認識或感同身受的認同
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改善,但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化。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社會階層或群體特征也發生了嚴重分化,不同的群體都被標簽化:貪贓枉法、腐化墮落是許多官員的行為標簽;開寶馬、愛炫富且蠻橫無理是暴發戶,尤其是“富二代”的行為標簽;生活窘迫、素質低下且愛貪小便宜是市井小民(自嘲地稱其為“屌絲”)的行為標簽。不同的群體從各自利益出發看待同一的社會問題,立場觀點自然會有差異,會為符合自身的群體站隊吶喊,自覺地充當了謠言的傳播者。
(三)傳謠者基于盲目從眾心理
從眾是指在受到周邊群體思想、行為的影響下,對同一事和物的認識上,放棄原則改變立場,在認識、決定、行動上保持與大眾相同的行為。人們在獨處時,往往能堅守自己的信念和觀點,但面對群體做決定時,為避免自身與群體之間沖突,增強安全感,就會“隨波逐流”認同大眾的意見。還有的是被迫從眾,傳謠不是出于自身的意愿,但在他人的逼迫下不情愿的“從眾”。這樣的謠言多是一些封建迷信和偽愛國類謠言,通過瘋狂詛咒的語氣嚇唬收到謠言的人傳發,一些意志不堅定的網民就成為這類謠言的傳播者。
三、微信謠言信謠者動機分析
(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
我國已脫離溫飽,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人們對于自身健康、財產和人身安全更加關注,特別是出現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關類謠言時,人們往往寧可信其有,不愿信其無,抓住了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 。“鹽慌慌”事件中,參與的除老百姓外,還有高級知識分子、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他們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也跟著搶購,對于政府的辟謠將信將疑,面對非法漲價心懷恐慌,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
(二)害怕不確定性的社會心態
由于每個人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對陌生的事或物不確定,就會依賴別人,求助別人。特別是在遇到危急的情況下,通常沒有時間停下來進行認真思考,很難保持冷靜去辨別信息的真偽,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進展,但又沒有最新的消息,加上缺少專業判斷能力,就會習慣性地去模仿別人的動作,為謠言的形成和蔓延提供了土壤。
(三)知識素養低的輕信行為
有些人信謠,與其社會經歷、自身素質和知識水平有關。經濟上富裕、接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高的人通常擁有更多的科學知識和社會經驗,相反,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更多的是為生計而忙碌,兩者之間的信息鴻溝越來越大。如“非典”期間“尸油煮粉”謠言在農村大肆傳播,而該謠言到了城市里就難有生存空間,稍加理性分析,就能看出謠言的諸多端倪。網絡素養低的人對網絡謠言的“免疫力”相對較低,因此更容易上當受騙。
四、構建“四位一體”微信謠言治理體系
(一)提高微信用戶網絡素養
在現實生活中,微信用戶首先要提高對日常生活中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在盲目轉發前,應該首先核實信息的真偽。為降低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提升網絡謠言的辟謠效果,政府和社會應網上和網下相結合,在日常的宣傳教育,以及網絡謠言事件的處理過程中,結合發生在身邊的網絡謠言事件,普及科普、法律和道德知識,理性對待網絡信息,在網絡世界應“不被他人損,不損他人”,提高對謠言的免疫能力,切斷網絡謠言傳播的途徑。應將年齡為16至40歲,特別是大學生作為引導重點,這類網民學歷都在高中以上,思想活躍,愿意接受分享新生事物,有參政議政的熱情和能力,關心社會經濟發展,樂于在網上分享信息和自己的觀點,常常成為意見領袖。
(二)微信運營商當好“把關人”
微信運營商要依靠網絡技術建立謠言監控數據庫,建立了一支專業隊伍負責處理微信用戶的舉報內容,對網絡載體或通道上的信息進行監測、跟蹤和分析,并通過技術方法加人工方法進行及時鑒別,一旦發現不實信息,或舉報內容核定屬實后,必要時通過網絡管理規則和技術方法對謠言進行屏蔽,通過刪除文章、封停賬號等方式協助阻斷微信謠言的傳播,盡力把網絡謠言消滅在萌芽階段。在微信公眾賬號里,某些謠言制造者,往往借助于某種身份,如借用某某濠頭的名字,成立組織或團體,用一些吸引眼球的熱點引起人們關注。運營商應該在賬號申請階段嚴格審查,各種信息備份完整,杜絕對方弄虛作假,為以后追查做好準備。
(三)提升主流媒體網絡影響力
主流媒體因長期積累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應該積極參與到自媒體活動中。目前,主流媒體都紛紛開始微信公眾號,關注社會中熱點事件,可以讓大眾在第一時間掌握事件的真實情況。一經發現不實信息,可以通過媒體公眾賬號,幫助建立信息求證、反饋機制。主流媒體應該提高其各方面的專業素養,客觀、公正、獨立、全面地對信息進行取舍,從而為受眾提供一個健康全面的公共交流環境。對于微信謠言,應該做到及時掌握及時辟謠,成為遏制微信謠言的利器。
(四)政府健全信息公開機制,提高公信力
“謠言止于公開”。微信謠言的出現和迅速傳播,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和相關部門沒有第一時間發布權威、真實信息。近幾年,已有多起事件由于拖延,錯過最佳處理時機,導致一般輿情通過謠言傳播演變為群體性事件。如河南鈷60事件,慶安槍機事件,都是因為未能及時公開事件發展進展,導致謠言滿天飛。政府要建立統一協調的聯動機制。當微信謠言出現后,政府應快速及時的組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進行辟謠,發揮各職能部門和專家團隊的專業技術優勢,防止謠言的爆發和擴散。同時,政府要加強立法,進一步健全網絡管理法律法規,加大對微信謠言處罰力度。對涉及社會穩定的“秦火火”類網絡紅人要加大相關法律查處力度,做到不姑息、不留情、零容忍以凈化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美]G·W·奧爾波特、L·波斯特曼.謠言心理學.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2]姜勝.網絡謠言的形成、傳導與輿情引導機制.重慶社會科學.2012(6).
[3]黃培光.防范網絡謠言及其社會風險的法律思考.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4).
[4]嚴勵、邱理.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產生與變遷.新聞愛好者.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