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純桂
摘 要:小學生自主管理意識的培養對于提高他們的責任心、獨立性、自主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小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能夠減輕班主任教學管理的壓力。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歷,認為小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要實現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分析與學生群體普遍性分析并重。對個體差異性分析能夠發揮好特殊個體的優勢,彌補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對群體普遍性的分析能夠找到學生自主管理中的經驗與規律。
關鍵詞:小學生;自主管理;因材施教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整個人生教育的基礎和關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建性工程。而完成這一事業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自主意識、獨立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筆者結合自己作為高年級班主任實踐的經驗,認為小學生高年級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個體特殊性和群體普遍性兩方面分析,從而提出相應的舉措來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一、個體特殊性與群體普遍性分析
1.個體特殊性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規劃了一個完美的國家社會運作體系,富有哲學知識涵養和高尚品德的“哲學王”來管理國家,具有真誠勇敢的銀質靈魂來作為國家的守衛者等。我們拋卻其中政治思想從人性角度分析,柏拉圖認識到人存在于群體中的特殊性,并依據這種不同特質來安排不同的工作。小學生自主管理理想化或最優化的狀態便是要仔細分析班級群體中每個學生的差異,以此來做出不同的施教形式和手段,從而達到學生自主管理的培養。“大五人格”理論的運用對于認識學生個體差異性有很大的啟示性作用。
這一理論由雷蒙德提出,他認為人格特質分為五種,分別是外向型、情緒穩定型、開放型、隨和型、盡責型。外向型的學生人格特質主要是熱情、果斷、勇敢;情緒穩定型學生的人格特質主要是自我意識、沖動、脆弱;開放型學生的人格特質主要是求異,富有想象;隨和型的人格特質主要是謙虛、直率;盡責型的人格特質主要是公正、自律。從這些人格特質分析中找出學生的優勢性格,彌補他們的性格不足,從而實現自主性管理。
2.群體普遍性分析
小學高年級學生年齡段一般處在9~12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學生一般脫離了對家長或家庭的依賴,但又未能形成很強的自主意識,即這個時候的學生還處于家庭依賴性和個體獨立性的徘徊階段。另一個重要特征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的初始階段,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小學高年級的培養不能忽視這一重要特征。第三點,小學高年級學生還面臨升學階段的壓力。這種壓力既來自于他們內心的緊張,也來自于家庭和老師的期望。因此,對于他們自主管理的培養要注意壓力的釋放。
二、自主管理引導策略
1.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成長環境和生活經歷,為此,班主任在學生管理中對于他們自主管理的培養要有針對性和特殊性。以雷蒙德“大五人格”理論為分析框架,來探討小學高年級學生不同人格特質自主管理性的培養。
比如,對于外向型的學生來說,他們富于活躍、熱情,這類學生有很強的表現張力和領悟能力。因此,在施教過程中注重對他們宏觀方向規劃學習習慣,不做細節性的引導。這類性格特質的學生可以予以班級管理中心的角色。如盡責型人格特質的學生來說,正直、自律的元素多一些,可以讓他們承擔班級的紀律工作,做一名維護班級的秩序者。再比如,隨和型性格特質的學生,性格謙虛謹慎,可以讓他們承擔班級各學科的學科委員工作。通過對班級每一個學生性格特質進行分析,發現每個人的突出之處并予以表現的機會和平臺,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
2.注重群體普遍特征
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管理的引導還應注重9~12歲年齡段的群體性特征。如自信心的培養、青春期的心理輔導、家庭因素的調和。對于班主任來說,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注重對學生家庭因素的梳理。學生自主管理的培養需要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因此,作為班主任要重視家訪作用,引導家長樹立良好的家庭自主和諧環境。
注重對學生心理障礙的疏導。學生能夠自主管理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身心的輕松,尤其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青春期的他們心理和生理都或多或少有些秘密,因此,班主任要重視和學生交流,解決他們心理難題,引導他們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從而不斷走向一個自由、獨立的心理世界。
注重對學生的激勵。激勵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信心,另一方面能給學生自主管理帶來動力。善于去表揚自主性強的學生,以此樹立形象來引導學生自主性的培養。
總之,小學生高年級自主管理的引導需要從個體特殊性和群體普遍性兩個角度去探討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責任意識。兩者之間要統一進行,不能人為割裂兩者關系,從而導致自主管理培養的偏頗。
參考文獻:
[1]孫玉環.淺談小學生自主管理的引導[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3):115-117.
[2]聶衍剛,楊安,曾敏霞.青少年元認知、大五人格與學習適應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2):1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