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然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通過對兩校區運行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現狀調查,發現高職生存在明顯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差異化的現狀。在分析批判性思維的內涵與特征的基礎上,探究高職生批判性思維差異化的原因,結合兩校區流動條件下的現實特點,探討內外部環境對批判性思維差異化的影響因素,試圖研究構建一種新型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模式,對在我國高職院校開展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途徑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兩校區;批判性思維;創新;差異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0-0259-02
批判性思維是在解決問題、理解經驗和創新理念過程中對信息的理解、處理和溝通的思維活動,包括批判性思維技能和批判性精神兩個方面。在錯綜復雜的信息時代,批判性思維的匾乏將不利于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在高職教育階段,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高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校區流動條件下高職生批判性思維的現狀分析
本研究課題目的在檢驗分析高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狀況,探討建立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模式。由于該高職院校兩校區的運行模式,為了調查研究校區流動條件下高職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影響,本項研究課題采用當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和心理傾向檢測方法,即《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調查量表》(CCTDI),并以此系統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問卷分析發現,以各自單獨校區內學生為調查對象,批判性思維各個維度在高職生中的表現呈現不均衡發展,系統化能力、分析能力、認知成熟度、追求真理差異相對較大;以存在兩校區流動的學生為調查對象,批判性思維各個維度呈現分化發展,開放思想、批判性思維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差異較大。總體來看,學生的平均分值低于分界值,批判性思維整體上呈現弱勢,學生甚至抵觸批判性思維,校區間學生批判性思維差異性較為明顯。
二、兩校區高職生批判性思維差異化的原因探究
1.高職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外部環境來看,隨著國內人口結構與數量的變化,加上本科院校不斷擴招、規模向下,導致高職生源結構與數量的變化,乃至生源質量下降;尤其是當前社會公眾對于職業教育的認知程度存在偏差,導致高職生的自卑心理嚴重。從內部環境來看,高職學生入學后心理落差較大,有自暴自棄的傾向,自我認知程度較低,缺乏學習動力。
2.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盡管在高職教學階段歷經多次教學改革與教學創新,高職學生在實踐與技術教育環節中能夠愈加感受到科技發展與技術創新帶來的教學模式變革。然而,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固化為被動機械的學習模式,高職教育階段重在實踐教學,雖然設備與技術不斷更新換代,但機械化的模仿和一成不變的操作方法并不能帶來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創新。
3.校區流動造成的內外部環境變化。(1)兩校區管理模式不同。高職院校的管理模式會根據兩校區實際的運行模式進行調整,學校根據運作方案和校區實際,制定明確的“條塊結合”的運作模式。學校的運行和管理直接或間接地面向廣大師生,進而也會影響在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學生在一個校區環境中形成了自身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同時也塑造了個人獨特的思維模式,同樣也影響自身批判性思維的發揮和形成。當學生離開現有環境而要重新適應新的校區學習與生活環境,管理模式的差異化必然會造成高職生批判性思維的異化,形成內部思維沖突。自我的批判性思維模式的沖突既分散學生學習精力與注意力,也會影響其創新能力的發揮。(2)兩校區師資配備不同。高職院校教師通過日常授課、實訓、學生管理等工作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水平與思維模式,師資力量配備的差異化會導致高職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差異化。由于兩校區的功能定位和運作模式不同,會造成師資配備方面產生校區傾向,對學生的日常教學和技能培養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之部分教師不隨學生的流動而流動,使得學生面向的授課主體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學生既有的思維模式,進而影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3)兩校區校園文化環境不同。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課外拓展產生直接影響,通過校園文化可以對高職生的思維模式和創新觀念產生直接影響,校園文化建設質量的高低以及各種文化活動的豐富程度,也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校園文化在新校區建設與運行中的缺失往往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產生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高職生在剛入校期間,其思維模式的可塑性強,如若不能夠抓住這一關鍵契機加以塑造,對其以后的創新能力培養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三、高職生批判性思維培養模式的構建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關系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傳遞,要促進和發展高職生的批判性思維,必須建立適應個體的思維模式和思維規律,既要改變固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采取新的技能訓練策略法,又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塑新的教學文化,還要根據校區流動的實際建立合適的管理模式和校園文化。
1.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建立創新型技能培養模式。教學改革必須將培養模式從以往只注重知識與技能傳遞的教學方法,融入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元素。知識與技能是死板僵化的,思維是靈活多變的,可以產生無數的模式與方法,并融會貫通,實現自我再教育最高境界。隨著這種培養模式的逐漸深入,高職學生的這種思維模式持續產生影響,最終形成適應個體的批判性思維。教師通過創新型的教學方式還能夠使學生變僵化、機械學習為靈活、自主學習,進行自覺積極探索、思考和評價,逐步在實踐中形成并運用批判性思維。
2.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優化師資配比。高職院校在兩校區運作中必然會產生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甚至部分資源缺失的狀況,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優化師資結構。高職生的思維模式與創新能力培養應當建立在個體思維形成之初,而學生的學習過程會持久延續直至走向社會,因此應將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和教師隊伍賦予這批學生,使其感受到教師的活力與教育的魅力。教育資源的配置應當結合兩校區運作的實際情況,針對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文化課程與實訓課程等不同加以區別,為高職院校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學生訓練環境。師資隊伍同樣要根據學生校區流動的實際,建立教學追蹤機制,為教學過程提供一個連續的思維模式,避免師資隊伍的頻繁更替而造成的教學環境與文化的沖突。
3.建立校區間對應的校園文化。兩校區校園文化的建立是基于校區不同的功能定位,獨立的校區運作應當具備各自的文化特色,以適應不同階段層次的學生。相對低年級的學生應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賦予更多的認知結構,有助于高職生形成自我新的思維模式,為以后創新思維的建立提供環境影響;相對高年級的學生應當在校園文化中融入與社會外部環境相聯結的平臺元素,為高職生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與鍛煉提供平臺與機會。同時,針對兩校區運作的高職院校存在學生校區流動的現狀,還應當建立適當的對接機制與過渡平臺,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氛圍。
參考文獻
[1]戴維·希契柯克,張亦凡,周文慧.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J].2012(11):54-63.
[2]陳振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模式之爭及其啟示[J].2014(9):56-63.
[3]吳亞婕,陳麗,趙宏.批判性思維培養教學模式的探究[J].2014(11):71-77.
[4]周娟.美國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經驗啟示[J].201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