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遠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能為國家社會的發展提供所需的人才資源。保障教育的良性發展能充分發揮出教育的育人功能,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提供保障,而經濟發展又必須依靠教育的支撐。本文從教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對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進行了探討,對如何把握經濟新常態特點,推動中西部地區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教育;經濟;發展;關系
中圖分類號:G40-01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當前的區域經濟發展尚處于不平衡狀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好、較快,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緩慢。為了實現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必須重視推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戰略。推動中西部地區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和科技,根本在于教育。這也是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全局性地位所決定的。
發展教育事業,一方面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另一方面更能對拉動經濟發展起到“滾雪球”效應。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多方面原因,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教育發展基礎相對薄弱,教育質量總體不高,難以滿足中西部地區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要。
提升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質量和水平,需要準確把握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互惠互補關系,充分利用好投資教育對經濟的拉動和“反哺”效應。
從投資角度來看,投資教育不僅是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更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早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 Schu ltz, 1961)通過余值法計算出了美國1929年到1957年的經濟增長有33% 歸因于教育的發展,丹尼森( Denn ison ,1962)利用經濟增長因素分析法計算出了美國1929年到1957年的經濟增長中教育的貢獻率為35%。國內有關專家學者也通過開展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證研究,深入分析1996~2006年全國三十多個省份的面板數據, 得出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且其貢獻率高于固定資產貢獻率的結論。
從我國來看,教育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發展教育可直接改善辦學、拉動投資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心長期徘徊在基礎教育領域,注重于中小學這類較低水平的學校建設方面。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全國范圍內的高校擴招和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大幕開啟,新一輪學校建設逐步展開。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傾斜支持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投入了更多公共資金。在基礎教育領域,實施了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薄改計劃、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農村衛生新校園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全面改薄”、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等,校園校舍和教育園區面貌逐漸煥然一新。
在現代職業教育方面,建設了一系列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和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夯實了職業教育發展基礎。在高等教育方面,實施了2011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雙一流”建設等項目,集中建設了一批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創新平臺,有力地促進了高校科技研發能力提升。這些工程項目的實施,大大改善了城鄉地區辦學條件,基本解決了群眾“有學上”的問題。同時,一大批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利用,帶來的投資拉動效應和經濟社會效益也非常可觀。
二、發展教育可有效促進消費、提振內需
教育投資首先表現為一種消費,是一種滿足群眾多樣化接受教育需求的投入,而這種消費對內需的拉動效應,往往比普通商品消費更為直接、更為持續。比如,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和21世紀初期,各地高校先后完成了高校合并、升格,以及學科、專業擴張、后勤社會化改革等一系列大動作,盡管后來少部分高校因盲目擴招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但在當時確實起到了促進消費、提振內需,帶動經濟發展的目的,其作用和影響不容否定。
首先,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本身能拉動消費,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又通過項目拉動了GDP增長。其次,高水平的學校能夠為社會培養和造就更高質量的消費群體,帶來更多的就業和再就業機會,促進更科學、精細、協調的社會分工,從而減少社會內耗,提高消費效率。最后,普及化的免費教育為增強居民其他消費能力帶來新的可能。比如,國家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政策、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對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階段學雜費等政策。盡管是政府買單,但對老百姓而言是實實在在的惠民紅利,節約了普通居民的教育開支,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增強了老百姓其他方面的日常消費能力,從而有利于釋放出更多資金進入消費市場來提振內需,帶動經濟增長。
三、發展教育可顯著改善民生、幫促脫貧
教育對改善家庭生存發展能力、提升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的作用同樣明顯。比如職業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種平民教育,能直接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通過個人提升帶動全家致富,大大減輕貧困地區政府的財政壓力。
近年來實行的普及義務教育、免費教育和經濟貧困學生資助措施,以及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提供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教育機會等。這些舉措,既給普通老百姓共享了社會紅利,縮小了貧富差距,促進了社會和諧。又給社會創造了發展紅利,激發了普通勞動者工作熱情,穩定了工作崗位需要,無形中提高了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四、發展教育可彰顯城市品位,提升區位競爭力
城市競爭力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教育發展水平則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首先,教育能夠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數。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教育,為廣大居民提供均衡的中小學教育學位、優質的教育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的教育服務產品;居民則更易安居樂業,城市家園歸屬感更強,幸福指數更高。
其次,教育能夠培育城市品牌。教育傳承和創新城市文化,既以文化育人,又傳播文化,深刻地影響著城市文明,培育城市精神。特別是建在區域中心或次中心城市的高等學校,憑借高等教育的特殊影響力,在構建品牌高校的同時,也培育了城市品牌。比如,美國波士頓、英國倫敦等城市云集了像哈佛、麻省理工、劍橋大學等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學,形成本國最有價值和最具發展空間的城市。我國在近年來也進一步優化高校結構和布局,除了在北上廣等老牌中心城市,也在天津、重慶、武漢、成都等新興中心城市、區域次中心布局了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大學職教城,這些城市在近年來也顯現出越來越強勁的城市影響力、發展潛力和周邊輻射力。
最后,教育還能推動城市增值發展。從新一輪城鎮化進程來看,城市新開發小區和樓盤,往往因為政府在周邊規劃建設了優質學校而推動房價上揚、土地增值。高等學校也依托其科學研究和人才匯聚優勢,將科研攻關重點和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與城市資源優勢與重點產業規劃相結合,積極推動產學研創新,實現了學校與城市的共同發展。
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深入推進,教育事業與經濟社會之間的這種同步發展關系還會越來越密切,相互聯動和促進的作用還將越來越深入。盡管這種作用與“反作用”看上去沒有企業項目投資那么立竿見影,但所帶來的后續效應對中西部地區來說,卻更可觀、更持續、更有效。
特別是在當前的經濟新常態下,統籌謀劃中西部地區教育事業不能故步自封、頭痛醫頭、說自話。要主動作為,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步伐,把教育放在全國、全省“一盤棋”中考量。比如,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教育改革發展將會獲得更好的環境和基礎。而轉方式、調結構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多元化需求等,對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把機遇和挑戰轉化為教育發展的優勢,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切實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是中西部地區教育改革發展的緊迫課題。具體來看,要在以下幾方面重點突破。
一是加大投入補短板。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消除大班額現象,積極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雙一流”建設,推動高校內涵發展。加強數字化智慧學校建設,創新教育供給模式。
二是滿足需求促銜接。加強各級各類教育的溝通銜接,推進中高職銜接、普職融通,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構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的“立交橋”。建設滿足多樣化終身學習服務平臺,擴大繼續教育培訓資源供給,為所有學習者提供隨時隨地、更加便利的學習環境。
三是加強引導優配置。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確保教育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處于合理比例。補足教育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短板,提升教育普及水平,努力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四是對接定位擴影響。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中西部地區發展定位,抓住產業梯度轉移、空間梯度開發、開放梯度推進等重大機遇,開發一流教育資源,打造教育高地,吸引國際優秀學生留學,深入推進中外人文交流,全面提升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
五是抓住根本強師資。完善教師培養和發展體系,強化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階段的有機銜接,提升校長專業化辦學能力和發展水平。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加大教師工資、健康、住房、社保等方面保障力度,為廣大教師舒心從教創造條件。
總之,推動中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既要從教育本身來統籌謀劃,也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巧妙借力教育對現實經濟的拉動作用,著力改善教育發展環境,厚植事業發展優勢,努力提升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
參考文獻:
[1]于同申.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5-65.
[2]胡希寧.當代西方經濟學概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67-73.
[3]張培貴.論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J].企業導報,2012(13):35.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教育年鑒201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