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添
摘要:安東尼·多爾在小說《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中,將主人公置身于二戰背景下,以維爾納和瑪麗洛爾的成長經歷展現戰爭對人的影響。結合小說內容,對主人公的成長經歷進行思考,通過分析維爾納在戰爭中人性掙扎發展的過程和瑪麗洛爾獨立人格的發展過程來揭示小說戰爭和人性的主題。
關鍵詞:成長;戰爭;人性;獨立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01011503
《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是美國著名作家安東尼·多爾的第五部作品。這部小說一出版便受到讀者追捧,登上美國亞馬遜和紐約時報暢銷榜榜首并于201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獲得普利策獎(非虛構)。安東尼·多爾在這部小說中采用雙線結構,聚焦德國孤兒維爾納和法國盲女瑪麗洛爾在戰爭背景下的成長故事。法國盲女瑪麗洛爾因先天性白內障在6歲時雙目失明。巴黎淪陷后和父親投奔叔祖父來到了圣馬洛。德國孤兒維爾納因無線電天賦,被國家政治教育機構錄取。隨著戰爭發展的需要,維爾納接到命令來到圣馬洛負責清理電臺。在這里,兩位主人公的生活軌跡因為無線電而有了短暫的相交。本文依據成長小說理論,通過展示小說主人公維爾納和瑪麗洛爾的成長歷程,解讀小說戰爭與人性的主題。
一、成長小說的概念
成長小說起源于德國,以青年人為中心,展示青年人的成長階段。美國學者莫迪凱·馬科斯在《什么是成長小說?》中,定義成長小說為: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具;這種改變使他擺脫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1]。由此可看出,在成長小說中,主人公的認知在一個個事件中發生改變,性格在不斷變化發展,從而完成成長這一儀式。主人公的形象是一個動態的統一體。這種發展變化推動著成長小說的情節發展,成為成長小說的敘事動力[2]。具體到這部小說中,則是維爾納在經歷了好友遭遇不幸,誤殺小女孩的事件后,在尤塔和弗雷德里的警醒下,逐漸認清戰爭的本質,心中人性逐漸復蘇,從抓捕使用電臺的人轉變為拯救使用電臺的人?,旣惵鍫栐诮洑v了親人相繼離去后,逐漸從一個依賴親人的小女孩成長為獨立堅強的反戰情報員。
二、維爾納人性的掙扎發展
成長小說的主人公是世界觀還未定型的青年人,他們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和幻想,而現實的環境總讓青年人感到不滿和厭倦,外界的誘惑和叛逆的心理讓他們做出冒險的選擇,逃離出走成了成長小說在情節上的突出特征[3]。成長小說通常通過主人公所處環境的變化配合不同的經歷來表現主人公的成長。
維爾納作為一名礦區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十分渴望逃離礦區,避免重復父親的悲劇,并期望到柏林接受最偉大科學家的教育。受到德國電臺的洗腦灌輸,維爾納不顧妹妹尤塔的勸說來到了舒爾普福塔學習。學校里的教官殘暴兇狠,學員們狂熱得似乎得了魔怔,維爾納不禁恐慌不安。在目睹了一名小女孩的死亡后,維爾納的精神世界崩塌瓦解了。當從耳機中再次聽到童年啟迪他科學探索的聲音時,維爾納對自我身份和立場進行了再思考、再判斷和再選擇,并做出了人道主義的實踐,救出了被困閣樓的盲女瑪麗洛爾。
維爾納的童年時期在礦區里的孤兒院度過,父親在礦井里死亡,礦區里的大人生活麻木,這些都刺激著維爾納,成為他渴望離開的理由。而廣播的出現,讓維爾納得以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從法國傳來的科學節目成為維爾納的科學啟蒙老師。廣播讓維爾納意識到,人生在廠房之外[4],他的生活還有其他可能。為了實現這種可能,維爾納熬夜學習科學知識和技能。終于維爾納因為在修理收音機方面展露出的天賦,得到軍官先生的贊賞并有機會參加軍校的入學考試。此時的維爾納已經意識到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們狂熱好戰,欺負弱小,但14歲的維爾納還不具備足夠的判斷力,希特勒無時無刻的納粹思想熏陶和這個時候的青年從眾心理使得維爾納成為追隨納粹統治的一員[5]。他否定尤塔“這場戰爭是德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的看法,不愿意去懷疑戰爭的合理性。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維爾納忽視了內在的理性,他將自己困在數學題里,并不關心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在這里維爾納和富有反叛冒險精神的尤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尤塔在巴黎電臺聽到了戰爭的另一種描述,對德國的侵略戰爭感到罪惡,拒絕接受德國電臺的洗腦,同時尤塔對維爾納隨波逐流的做法感到失望。而維爾納對學習先進技術的渴望,對改變命運的渴望壓倒了他心中的懷疑和猶豫,逃離了礦區。
在學校里,維爾納因技術方面的天賦得到教授的信賴。在實驗室里的學習和研究讓維爾納感到離自己期待的生活更近了一步。他看到自己穿著白大褂走過最先進的機器??駸岬臍夥崭腥局S爾納,他沉浸在實驗室里研究無線電,心潮澎湃。但同時維爾納也感受到秩序森嚴的學校里不允許個性的存在。人的個性發展被淹沒在納粹的全民運動里。學員們被要求戰勝眼淚、同情和軟弱,成為一發發子彈,以同樣的步伐沖向同一個方向,把納粹的愿望完全當成個人的奮斗目標。在這里道德和禮貌無足輕重,絕對的服從命令才能不受懲罰,學員們成了唯命是從的戰爭工具。在目睹了善良的弗雷德里因“軟弱”不向死囚潑冷水而被其他學院打成腦損傷之后,維爾納壓抑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漸漸發展。他不斷地想起家鄉,想起妹妹尤塔。尤塔的清醒倔強和弗雷德里的禮貌善良影響著維爾納的心理發展,使得維爾納心中仍然保有善意之光。心中的善意也讓維爾納陷入困境,他無法毫無懷疑地接受納粹教育,逐漸萌生了逃離學校回家的想法??墒侨f惡的納粹主義是不允許培養出來的機器在未被使用之前就報廢的,維爾納被派往了前線。
維爾納前線的工作是定位盟軍的電臺,隊友負責清理電臺。維爾納安慰自己,這只是有關數學的問題,他在用自己的興趣爭取時代的利益。他所見到的情景和學校灌輸給他的截然不同,這讓維爾納感到迷??謶?,不斷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同時也讓他不斷地思索,這場戰爭帶來的秩序究竟是怎樣的。在維也納的清洗行動中,維爾納看見小女孩在廣場上快樂地蕩秋千。這愜意的場景中無憂無慮的女孩給維爾納帶來啟發,真正的生活應該是舒適愜意,在自己的意愿下生活而不受人擺布的。女孩的死讓維爾納徹底醒悟,這場戰爭破壞了人們真正的生活,強加的秩序只會讓世界更加無序。女孩死前的模樣不斷浮現在維爾納的眼前,他的做法讓自己感到惡心。維爾納處在一種良心不安卻又無法擺脫的矛盾之中。當維爾納再次聽到童年時收音機里“法國教授”時,他幡然悔悟。維爾納隱瞞了本該報告清理的電臺。對埃蒂安電臺的解救減輕了維爾納的罪惡感。這是在他道德認知的發展下支持的道德實踐。不僅僅是因為這個電臺在維爾納童年時期給他帶來知識,點燃他的科學夢想,同時也是因為與盲女瑪麗洛爾的偶遇給了維爾納情感上的沖擊。瑪麗洛爾雖為盲女卻自信開朗。福爾克海默殺人過后的平靜,戰友被送往前線時絕望的神情,都讓維爾納更加清楚地看到戰爭的反人類一面。面對馮·倫佩爾的槍口,維爾納沒有退縮,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民族或國家的要求,勇敢地救出了瑪麗洛爾。在與納粹強加的價值觀多年斗爭后,維爾納重新找回了自我,充分感受到了個人價值的意義。即使身處險境,也能沉著冷靜地為瑪麗洛爾準備出城的用品,為她指明道路。雖然渴望與瑪麗洛爾有后續發展,但是為了她的安全維爾納遏制了心中的情感,目送她走向城外,完成了對瑪麗洛爾的救援。雖然只見過瑪麗洛爾兩次,相處了不到一天的時間,但是維爾納卻救了她三次,甚至因此導致自己被俘。但維爾納并沒有感到后悔,帶著對瑪麗洛爾的幻想和對童年的思念死在了月光下。
維爾納在科學的啟迪幫助下改變了自己礦工的命運,成為戰爭需要的科學技術人才。卻也因為自己的技術才能,成為戰爭的工具,造成了許多人的死亡。維爾納始終處在順應人性發展和執行命令的矛盾中。正是在維爾納人性的掙扎發展中,我們看到了戰爭、科技與人性的矛盾,技術的使用不應給人帶來災難,這也是安東尼·多爾對我們整個人類提出的警告。
三、瑪麗洛爾獨立人格的發展
在成長小說中圍繞在主人公周圍的次要人物對主人公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他們在各個方面對主人公的成長都具有教育意義,他們通過自身的行為或采取一些手段對主人公施加影響,為主人公的成長指明方向[6]。毫無疑問,在這部小說中,瑪麗洛爾作為一個盲人,生活中處處需要人的指引,父親幫助她適應盲人生活,熱法爾博士指引她走上軟體動物的研究道路,馬內科太太帶她走上反戰的道路,爺爺幫助她完成情報工作……正是在這么多人的幫助下,瑪麗洛爾逐步成長為一個勇敢無畏的人。
瑪麗洛爾在故事開始時6歲,因為患有先天性白內障,剛滿6歲瑪麗洛爾就失明了。失明后的瑪麗洛爾經歷了短暫的絕望和無助后,在父親的耐心教導下很快振作了起來。通過父親制作的城市微縮模型她了解熟悉了家鄉。通過一次次觸摸感受,真實的世界和模型逐漸在瑪麗洛爾的腦中合二為一。不但要學習如何感知,父親還讓瑪麗洛爾學習盲文,給她買了盲文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三個火槍手》《海底兩萬里》,小說里鼓勵的冒險勇敢精神也在激勵著瑪麗洛爾的成長。在歷史博物院里瑪麗洛爾通過觸摸感知標本,認識了許多生物,為瑪麗洛爾的知識學習提供了許多契機。軟體動物專家熱法爾博士細心地給瑪麗洛爾講解她觸摸的每一種標本,激發了瑪麗洛爾對軟體動物的研究興趣,給瑪麗洛爾帶來了許多快樂。陪伴在瑪麗洛爾周圍的是耐心的父親,充滿同情心的鄰居,博學的熱法爾博士還有善良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旣惵鍫栐跍剀鞍踩沫h境下一點點成長。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巴黎籠罩在一片不安的氣氛中。雖然父親仍在安慰瑪麗洛爾一切如舊,但細心的瑪麗洛爾在翻報紙的聲音里,以及人們的交談里聽到了不安和恐懼。在流言中瑪麗洛爾感受到了戰爭的恐怖。
巴黎淪陷,瑪麗洛爾和父親不得不撤退出巴黎。在撤離過程中,瑪麗洛爾不停地向父親詢問周圍的環境。周圍的環境讓瑪麗洛爾感到害怕,同時對以后的生活產生了擔憂。戰爭打破了她期待的未來生活,現在她不停地詢問以后的可能性,體現了此時瑪麗洛爾心中的恐慌和不安。逃亡三天后,父女倆平安地到達了圣馬洛。在圣馬洛,瑪麗洛爾遇到了因一戰而“瘋”的叔祖父埃蒂安、勇敢的管家馬內科太太。這兩個人物在瑪麗洛爾父親被捕后成為瑪麗洛爾成長的引導人。來到圣馬洛后,父親一直不讓瑪麗洛爾出門,父親的保護讓瑪麗洛爾感到被禁錮?,旣惵鍫柶诖芑氐桨屠枥^續以前的生活,這體現了瑪麗洛爾在面對未知新生活時逃避的情緒。父親對瑪麗洛爾的保護加劇了她內心的恐懼情緒。雖然沒有踏出家門,但是瑪麗洛爾在廚房里聽到各種有關戰爭的傳聞消息。前線的戰火沒有燃燒到這里,但是生活卻變了。生活物資越來越匱乏,娛樂活動被禁止了,德國人頒布了上繳令,戰爭的氣息彌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旣惵鍫栯m然害怕屋外的德國人,但同時她又十分渴望到海邊去看看,去感受活生生的螺,內心深處向往自由,追求自我的冒險精神在鼓勵著她。接到收繳令后,父親和馬內科太太把爺爺房間里的收音機都抬走了,但是瑪麗洛爾隱瞞了閣樓里還有收音機的事,并在夜里和叔祖父偷偷藏起收音機。這是瑪麗洛爾的一次冒險實踐,讓她感受到緊張和興奮。但是成長的道路總不是一帆風順的?,旣惵鍫柕母赣H被捕下落不明,失去父親的瑪麗洛爾把自己封閉起來,厭惡所有的一切。父親的消失帶走了瑪麗洛爾生活的意志。多虧了馬內科太太,她帶著瑪麗洛爾來到海邊,走出父親給瑪麗洛爾限定的范圍。瑪麗洛爾感受到限定環境之外的驚奇。大海帶走了瑪麗洛爾的怨氣,賦予她接受新生活的勇氣和活力。在馬內科太太的陪伴下,瑪麗洛爾逐漸融入圣馬洛。漸漸的,她不需要馬內科太太的帶領就能找到路了,跟隨著馬內科太太四處閑逛,和鄰居們交流來往,甚至跟著馬內科太太參加了當地的反戰情報組織。馬內科太太這種時刻保有熱情充滿活力不知疲倦的性格緩慢卻深刻地影響著瑪麗洛爾,她不再恐懼這里的生活,學會了接受現在發生的一切?,旣惵鍫柼隽思覉@的小環境,慢慢參與進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來?,旣惵鍫栐诖藭r還沒有真正參與進反戰行動中,戰爭似乎是在千里之外的。來家里調查父親的警察讓瑪麗洛爾明白,即使戰場在千里之外,他們已經被牽扯其中了,馬內科太太溫水煮青蛙的看法讓瑪麗洛爾意識到,必須要做些什么。在馬內科太太去世后,瑪麗洛爾不像當初父親離開她時封閉自己,此時的瑪麗洛爾更加堅強了。在鄰居的陪伴下繼續自己的生活,還照顧叔祖父,并決定和叔祖父一起繼續馬內科太太生前的反戰活動。
此時的瑪麗洛爾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勇敢的女孩。在獨自面對跟蹤而來的軍官馮·倫佩爾時,她沉著冷靜,銷毀面包里的紙條。憤怒的情緒幫助她抵擋了內心的害怕,直面軍官大聲呵斥讓他離開。在經歷兩次德國人打聽父親離開前的情況后,聰明的瑪麗洛爾發現了父親留下的秘密和任務。香料商不懷好意的造訪和馮·倫佩爾的不舍尋找讓瑪麗洛爾認識到要守護這顆鉆石?,旣惵鍫杻刃睦锸蔷芙^這顆鉆石的,但是父親的暗示和德國人對鉆石的窮追不舍讓瑪麗洛爾接受了保護鉆石的任務。面對馮·倫佩爾不舍的搜索,瑪麗洛爾靠著堅強的意志躲在閣樓上,與馮·倫佩爾展開拉鋸戰,最后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和他做最后一搏。面對救了自己一命的維爾納,瑪麗洛爾選擇無條件相信他。善良勇敢的瑪麗洛爾打動了維爾納,并在他的幫助下逃出了圣馬洛,在轟炸中活了下來。帶著失去親人的悲傷和對未來生活的期望,瑪麗洛爾堅強勇敢地活到了“現在”。
四、結束語
安東尼·多爾通過描述在戰爭中兩位孩子成長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二戰對人類的傷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困苦和不幸。借助成長小說的形式,安東尼·多爾在這部作品里揭示了戰爭、人性和科技之間的矛盾,引起了人們關于戰爭的再次思考。維爾納心中人性的掙扎發展,正是對戰爭摧殘人性的控訴。瑪麗洛爾被迫離開巴黎,與親人分離是對戰爭破壞家園,剝奪人生命的譴責。通過展現維爾納和瑪麗洛爾在戰爭背景下的成長經歷,安東尼·多爾為人們了解歷史提供了一個生活化的角度,希望人們牢記歷史,不要重復歷史的悲劇。
參考文獻:
[1]Marcus M.,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M].in William Coyle (Ed.). 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 NY: The Odyssey Press, 1969.
[2]芮渝萍,范誼.認知發展:成長小說的敘事動力[J].外國文學研究,2007(6).
[3]巴赫金.小說理論[M].白春仁,曉河,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安東尼·多爾.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M].高環宇,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陳玉玲,李濤.德國青年為何瘋狂接受納粹的“特殊教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6]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M].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