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珍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針對實際,講求實效;二是品析詞句,適度滲透;三是感情朗讀,激發情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就明確規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呢?
語文教學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隨著形勢的發展,語文教學遠不止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包括教育學生怎樣做人,怎樣生活,怎樣學習,怎樣求知等內容。這樣,就把語文教學的任務拓展到一個較大的范圍。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辯證統一。進行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髙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就明確規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應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認為,把愛國主義教育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究竟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有一些膚淺的認識。
首先,目的要明確。在語文教學中,究竟教育目標怎樣定?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有多深?在這里教師的心中要有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應緊密聯系課文,不能脫離課文,脫離課文空洞說教會使愛國主義教育顯得枯燥無味。如小學課本第十二冊的《馬踏飛燕》一課,我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出下列一些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距現在大約有1800年,歷史悠久。它自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聞天下,受到人們的贊美,是什么原因呢?另“馬踏飛燕”的造型設計,不僅設計了一匹快速奔跑中的馬,還讓馬的后蹄踏在一只飛燕上,這種匠心獨運的設計,又說明了什么?提出這些問題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了解到:“馬踏飛燕”這藝術珍品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和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在此基礎上,再舉出一些我國在世界上聞名的歷史文物,如故宮博物館、萬里長城等。此時老師趁熱打鐵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我們應為我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而感到自豪,珍惜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以此喚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繁榮祖國而努力學習的堅定信念。
其次,形式要巧妙。愛國主義教育貴在有心,而不是搞空洞的理論說教。說教太多,形式不活,不但會沖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還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必須十分注意愛國主義教育的巧妙性。如何個“巧”法?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地駕馭課文,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巧妙地安排教學形式。如教十二冊課文《詹天佑》一課時,我啟發學生體會其中的文段:當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修筑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的消息一傳出,帝國主義者卻認為是個笑話,有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出世呢?”詹天佑面對困難和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接著說出自己的體會。很多同學都被詹天佑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紛紛談論了自己的感受。從而使學生再次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最后,方法要多樣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要使學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師就必須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如教第十二冊課文《梅花魂》時,文章圍繞梅花寫了五件事來表達一位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這位老華僑把梅花看作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他特珍愛梅花。另我還列舉了聞一多、岳飛這些偉人的事跡,這些事跡很有代表性,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但如何來體現、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呢?在教學中,我先布置課前閱讀有關愛國人物事跡的書籍,讓他們熟悉事跡,課堂上再加以講述有關事跡,使他們在聽故事中又一次受到感染,并在心中產生共鳴:一定要做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中國人。在此基礎上,再布置學生利用課余寫一篇讀后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出來。從而達到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列寧曾說過:“忘掉過去,就等于背叛歷史。”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祖國有悠久的文明歷史,珍貴的文化遺產,了解到祖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山河壯麗,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能自覺以愛國主義規范自己的行為,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