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新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是指師生雙方遵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出發,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有效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預期的目標,實現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根本目標。
解讀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十分迫切,目前,在小學語文中高年段閱讀教學中,如何把握中高段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任重道遠,。
一、研讀教材,理解到位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加強語文閱讀教學的備課工作,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念,認真研究教材,深入地解讀本文。高年級的篇章教學,需要整體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研讀教材,要高站位,不能只關注一課,要研讀年段之間、單元之間的關系;研究課文的相關背景、資料,豐厚課堂;研究教材與聽說讀寫訓練的關系;研究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之間的關系;研究每篇文章有什么特點,哪些方面可供學生借鑒,為學生形成什么能力提供平臺。
葉圣陶先生說:“不教學生預習,他們經歷不到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課前自主預習的習慣,并教給學生最基本的預習方法。注重培養學生通過網絡或者其他課外書查閱資料、自覺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這對課堂上有限的40分鐘閱讀教學,既是前瞻,又是外延,這樣才能使閱讀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多讀、會讀,品位感悟
葉圣陶先生提出:課文應讓學生多讀一些。一篇課文,老師給予引導、指導,讓學生自己去讀就行了。老師講40分鐘是容易的,要引導、指點學生好好地讀是很不容易的。語文課要“以讀為本”,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為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閱讀的方式有多種多樣。比如,了解大意、理解詞句、揣摩寫作方法等需要一邊讀一邊思考的,一般用“默讀”;檢查是否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一般用“朗讀”;在朗讀中,當教師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不到位,需要通過朗讀示范時,宜采用“范讀”;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文章內容與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需要渲染課堂氣氛或用全班的讀帶動個別讀得不夠好的,可用“齊讀”;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讀”等等。語文課是以讀為本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把握有效的課堂操作,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教師進行精彩的導入,才能有效地開啟學生的心扉,為學生學習新課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新課的導入,必須進行精心的設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導語設計追求短小精悍。一出好戲要有好的開頭,一堂好課要有好的開端。導語設計語言和形式都應該盡量恰當、準確,從教學內容實際出發,盡可能地把導語設計得短小精悍,在設計導語時一定要把握好導語所用的時間的“度”,盡量把導語所用的時間控制在兩三分鐘之內,在求快的基礎上求精、求巧、求趣,重在實效。
四、把握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師在課堂上有效的提問,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能增進師生間情感的交流,能提高教學效率。新課程改革后,教師“一講到底”的現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問到底”,但是,在課堂上怎樣巧妙設問,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效果呢?在課堂上老師必須把握好三個“度”。
1、注意難度,使問題具有挑戰性。在課堂上,我們要改變一些無效提問的現象。是什么現象呢?比如,在課堂上提出“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回答,表面上看來,學生興致勃發,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但實際上這樣的提問過于淺白,太簡單了,沒有思考的余地,對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根本就起不了作用。
2、體現深度,使問題具有針對性。以五年級下冊《凡卡》這篇課文為例,文章以凡卡寄出沒有地址的信之后做夢作文章的結束,這個結尾突出了悲慘的現實與甜蜜的希望之間的矛盾,比較深奧,學生難以理解。教師上課時要抓住了這個難點,層層設問,啟發學生理解到位,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地認識到凡卡的美好希望只能在夢幻中得到滿足,根本無法實現,加強了對凡卡悲慘命運的無限同情,對沙皇黑暗統治的無比憎恨。
3、重視廣度,使問題具有開放性。開放性問題的設計,為學生的創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間,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豐富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強了學生的獨特體驗。
五、鋪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讀寫平臺
讀寫結合的學習方式可謂是源遠流長,不愧為提高閱讀教學成效的傳統秘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鋪設讀寫結合的平臺,為學生的讀寫訓練創造有利的條件。
如:讀《匆匆》中的一段話,“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可讓學生依照句式進行寫話;《窮人》一課中,描寫桑娜心情的句子,用了不少省略號,可讓學生想象填補,并續寫漁夫夫婦收養孩子后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又促進了語言運用的能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在閱讀中既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又有了寫的平臺,自然能下筆成文,揮灑自如。
六、延伸性評價,拓展思維
延伸性評價是指在學生說出一種想法后,教師不急于對其言行做出結論,而是讓他們處于一種自然發展的狀態,以便能在從容自由的氣氛中積極思考,這有利于學生情感的調動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教學實踐證明,要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就要以實現學生語言發展為核心,樹立單元教學的整體意識,明確教學目標,掌控教學的提問技巧,并不斷優化課堂評價策略,實踐、總結、完善、創新,真正促進學生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