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燕
課外音樂活動是學校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絢麗多彩的文藝表演活動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氣質、性格、情操和意志;與教師、同學合作,親自參與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創編,則可以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領悟音樂的真諦。因此,課外音樂活動的開展,多多益善。那么,如何開展好音樂課外活動呢?筆者結合日常教學實踐及相關見聞,作如下建議:
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延伸內容,擴展知識。
據統計,一所正常的小學每周平均普遍只有兩節音樂課,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接觸音樂僅有80分鐘(其實把組織教學、教師講解等環節所占用的時間去掉,學生實。際感受或鑒賞音樂的時間還要少)。試問,如此局促的學習時間何以能承載音樂教學的學科使命?因而,優秀的音樂教師深諳“課內不足課外補”的道理,善于挖掘課外音樂學習資源,如創編音樂情景劇,如中外歌曲欣賞,如了解各類打擊樂器的基本方式,近年來,筆者本人就帶領學生開展了諸如合唱隊、器樂隊、音樂會、欣賞會、課外音樂興趣小組、音樂常識講座、歌詠比賽等音樂課外活動。事實表明,“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沒有哪個學生會對如此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外活動無動于衷。瞧,活動之初,她們主動建議,積極出謀劃策;活動中,她們熱情高漲,盡情揮灑自己的靈性;活動結束后,她們徘徊原地,交相談論,意猶未盡……課外音樂活動這眼永不干涸的清泉灌溉了渴望滋潤的心田,從而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激情!
二、“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自主選擇,全員參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聰明的老師善于因材施教,在設計課外音樂活動時,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性格、稟賦、特長,加以區別性地“量身定做”,供不同需求的學生自主選擇,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如:筆者在設計活動時,總是先擬不同項目,再物色各個項目的指導老師,繼而考慮活動場地、活動時間,最后,根據學生的選擇,確定名單,形成方案。內容豐富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就更高了,參與面就廣了,課外音樂活動不再是尖子生的專利,成了群眾性的活動。學生在多彩的音樂活動中,開心地掌握基本的音樂技能,了解基本的音樂文化,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了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其情其狀,正可謂“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三、“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營造氛圍,豐富形式。
課外音樂活動較之課內活動,時間自由,空間廣闊,且多了幾許輕松,少了不少約束,因而,更能彰顯出音樂藝術的真情趣,也更易于學生的充分發揮。如何營造最佳的課外音樂活動場域呢?
筆者認為:首先,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融洽師生關系。同時,讓學生接觸課堂教學以外的知識和技能 ,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和藝術修養。
其次,努力解放學生思想,鼓勵創新,呼喚個性。過去,音樂教育被學校擺在不重視的位置上,對學生音樂成績的評價,教師往往通過學生唱一首歌或吹奏一首樂曲來給學生評分,而這樣的弊端顯而易見:1.使學生對音樂課有偏差,認為音樂課就是唱唱歌,音樂學習原來不必那么認真;2.不能客觀地反應特長生的狀況;3.缺乏主動學習的態度,不能調動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提出,為我們帶來了新時期教學評價的新氣息,引導我們怎樣從多角度去審視學生,正確地評價學生,讓學生認識自我,表現自我和發展自我。在課堂教學中,我較注重捕捉學生的思想,言行,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抓住時機給予學生公正的評價。心理學家威廉·瞻姆斯說過: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渴望受到別人的認同的情緒。而小學生的這種渴望無疑比成年人顯得更為突出,因為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表現經常會出乎意料,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按照老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或“標準答案”去回答,因此教師不能用固定的模式來評價學生,要隨機而行,正確作出判斷。每次我都持表揚和鼓勵的態度,肯定他們愛動腦筋,肯定他具有敢于表現自我有勇氣。這樣,學生則會丟掉回答錯誤要受批評的思想包袱,樹立自信。如果音樂評價的手段不正確,可能會扼殺學生的音樂學習欲望和興趣,更不用說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種感情的激發能使想象力插上翅膀,激發出巨大的創新思維的潛能。
再者,積極豐富活動形式,保鮮,激趣,讓學生欲罷不能。課外音樂活動能豐富校園文化和學生的精神生活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在活動中,可以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形成合作、理解、友好的良好氛圍。就學習樂器來說,學生在剛開始學習器樂時,往往受好奇心的影響,學習興趣也很高。隨著課程的深入和演奏技巧的難度加大,以及練習時間的變長等等,學生必然就會困難重重,想放棄也是很正常的。這時老師就應該對學生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將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和對音樂的感受力作為目標,而將演奏技巧作為一種“順帶”解決的問題。當學生在音樂道路上變得日益成熟時,音樂的魅力以及自身修養的積淀,他自然就會意識到只有不怕困難,努力的掌握復雜的演奏技巧,才能在理論上和業務上精益求精,最終使自己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高,走得更遠。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我們,既要按新課標要求去做,又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入手把握好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在加強課堂教學的同時,針對小學課時少的現狀,積極開發和利用音樂課外活動,形成一種富有特色的的校園音樂文化,是我們每個音樂教育工作者系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音樂課外活動有益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和音樂審美能力,愿越來越多的音樂老師本著職業良知,多多關注課外音樂活動,用耐心、細心、慧心為學生的音樂學習打造另一片晴空!
【參考文獻】
[1]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音樂教科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12.1
[3]陸明德.現代中小學藝術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