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國
【摘要】隨著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為社會中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進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現今金融專業的教學中,對學生開展的教學活動存在很多不足,這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阻礙的作用。基于這樣的狀況,在此次研究中,主要對金融專業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和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創新形式,望此次的研究內容,能為當下金融方面教學的改革個創新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金融專業 教學活動 新型技術應用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的發展,在目前的市場經濟中,各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學相關理論的支撐。尤其在金融領域的發展中,對人才的需求量較大,這樣的市場經濟環境為教育領域工作的開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金融專業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學校自身內部管理方面的因素,導致在開展相應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足,這樣的教學狀況不利于對學生的培養,更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因此,本文對該方面的內容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論述。
一、目前金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活動開展模式存在不足
隨著高校學生數量不斷倍增,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未能滿足實際的教學需要,這樣的發展狀況使得很多教師不僅要擔任班主任的工作,同時也要開展對學生專業課程的工作。基于這樣的狀況,在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所花費的精力的時間較少,使得一部分高校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缺乏創新性。另外,在現今的一些高校中,對先進教學設備的使用較少,一方面為了節省建設的資金;另一方面教師為了采取便捷的授課方式,未對輔助教學的設備進行使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1]。
(二)缺乏對學生獎勵機制的建設
從上文的論述中得知,由于教師自身的原因,在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未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進行絕具體的設計,這樣就很難掌握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狀況的了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能夠激勵學生學習的影響因素是學習興趣,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主要的因素是讓學生在學習金融專業課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反饋信息。但是,由于高校教師未對該方面的影響因素予以重視,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忽視了該方面工作的開展。這樣很難激發學生對金融專業課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缺乏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
在對金融專業課程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掌握是學習的該專業課程首要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對該方面操作技能的掌握。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專業課教師未能實施相應實訓課,這樣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掌握。另外,在開展實訓課程的過程中過于形式化,未能將其中的細節和實施后的效果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的狀況使得實訓課程的開展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2]。
二、新技術環境下金融教學的創新研究
隨著技術不斷更新,在對金融專業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將新技術融入到實際的教學中。因此,在本章的論述中,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相應的優化策略進行分析進而探究。
(一)開展新型的教學活動
目前對教育領域影響較大的是在線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新型的教學環境,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在電子終端產品普遍應用的環境下,學生能在教學平臺中對相關的知識和教學視頻進行下載,并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負責金融專業的教師可以利用該種教學資源,在課堂上開展具有創新形式的教學活動,進而豐富課堂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
(二)建立健全對學生的獎勵機制
在上文的論述中得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應對學生學習效果予以反饋,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金融專業教師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建立健全對學生的獎勵機制,這樣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專業課的學習成績。
(三)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
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是增強學生實際專業技能的基本條件,在完成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后,應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服務。在新技術的環境下,通過利用先進的設備來輔助對學生技能的掌握,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3]。例如3D仿真模擬技術的應用,通過對相應程序、系統和平臺的建立,為學生營造虛擬的實訓環境,不僅能提升學生自身技能,同時還能提升整個高校對人才培養的效率。
結論:
通過本文的論述得知,對金融專業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次論述中,對新技術環境下金融教學的創新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開展新型的教學活動、建立健全對學生的獎勵機制、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望此次的研究能為金融專業教學活動創新獻力。
【參考文獻】
[1]郝倩.新技術環境下金融教學的改革芻議[J].商,2015,05:164.
[2]王小翠.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教學創新[J].中外企業家,2014,16:231.
[3]王春雷,范祚軍.面向東盟的金融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國際金融”教學改革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06: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