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
世界著名植物學家季米良捷夫說過:“教師不是傳聲筒,把書本的東西由口頭傳達出來,也不是照相機,把現實復呈出來,而是創造者。”教師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21世紀需要大批創新人才,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轉變教育觀念,棄舊汲新,培養出一代有扎實基礎,有創新精神,有開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教師的首要任務,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調動學生思維,使學生會學習,會探索,而進一步學好英語。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傳統的“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著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這有悖與素質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疑是一問。”這句話說明了教師的教學在于善于設疑,巧于設疑,撞擊學生的思維火花。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常采用情境式的教學模式,努力營造“have a try”的樂學氛圍,我深知,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的,為了激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我必須充分創設問題情景,我常通過一幅畫,一張圖片,表演一個動作等,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測,進行全方位地思考。在教授JEFC Book2 Lesson5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我隨意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提一個簡單的問題:Whats this?頓時,課堂上象熱水煮開了鍋,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SI:Its an egg ,S2:I think it may be a clock ,S3:It 100ks like the Sun…,他們從食物,文具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到宇宙星球。一下子給出了二十多個答案,我微笑著說:“Yes, You are right, I think so”等,給予鼓勵。他們想象之豐富,思維之活躍,真是難以形容,令我贊嘆不止,試想如果長期堅持如此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會有多大的益處。
二、培養學生自立探究,巧設創新探索的機會
“頭腦不是一個被添滿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教師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要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果實。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由發現新問題為起點,到解決新問題為終點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提醒學生,不要死守課本,硬套死摳,人云亦云,敢于創新,勇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如在語法結構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對都在漢語中表示“有”的結構,“there be”和“have/has”頗感疑惑。教師可利用進機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掌握語言規律,教師讓學生搜集含有““there be”和“have/has”的結構例句,將他們分類,羅列,學生們分類、羅列的過程,正是學生進行自己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會發現“have/has”表示“擁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學會對語言現象進行思考鄉干部出語言規律和英語學習的小竅門來。再如我在講到sometime時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times,然后問學生它們之間的區別,學生們似曾見過,但又說不清它們的區別,然后逐步啟發他們,Sometime表示“某一時間”,Some time表示“一些時間”等等,教他們用已學業過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有位名人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師通過設疑創設情景,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應用所學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如,在教過去進行時,出示一副關于一位學生的學習的情況,而旁邊的他爸爸在看書。在出示圖時,我們可以先把學生在干什么遮住,然后問:“What wa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book?”這時同學們就會進行guess,并進行課文教學時,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想的基礎上,再進行討論,集思廣益,之后教師在黑板上給出相互啟發,相互交流,從而以創新意識來靈活運用語言,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也得以真正的提高。
總之,教育應通過多種途徑,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成為新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教師作為創新學習的組織者和主導者,應該主動開拓進取,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創新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