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祥
【摘要】司馬遷所著的《項羽本紀》,詳盡地記錄了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相爭的壯闊場面,并通過生動形象的文筆刻畫了西楚霸王項羽這一歷史人物。項羽是一個具有多重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在司馬遷的筆下,將他的力能扛鼎、氣勢過人的英雄形象,與優柔寡斷、盲目自信的武夫形象進行了巧妙的結合,使得這個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正是源于司馬遷的《項羽本紀》,使得項羽此人及其英雄事跡被后人所知曉,像“破釜沉舟”“鉅鹿之戰”“鴻門宴”“鴻溝和議”“垓下之戰”“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等典故,常被用作文學創作的母題,也是現代古文學研究重要的內容之一。
【關鍵詞】項羽 悲劇形象 人格魅力
在中國歷史上,項羽雖是一個兵敗者,但卻被千古傳誦,這與他豪邁不羈、勇猛威武、寧折不屈、重情重義的性格是分不開,也正是這些性格成就了他的悲劇形象。不同的作者對同一個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敘述,在不同的文學體裁中多呈現不同的審美及觀點,像項羽這位具有多重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其具有的爭議也最多。目前,國內外對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研究頗多,“成王敗寇”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因此很多學者對項羽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性格方面,對他的身世及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行了研究,以項羽的性格作為切入點,進而對其戰敗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關于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論文,多是從單一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的,缺乏系統全面的剖析,故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將就其人格魅力與悲劇形象這兩個方面進行整合研究,進而從多個角度對項羽這一人物形象進行研究,提出個人觀點。
一、項羽悲劇形象的形成及原因
項羽這個充滿傳奇色彩、極具復雜性的悲劇英雄,在秦末農民起義中,所向披靡,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霸王”。但他在楚漢相爭的大舞臺上的快速隕落,使得他的悲劇引人深思??v觀項羽的一生,他悲劇形象的形成及原因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232年,項羽出生于楚國下相的楚將貴族世家,其父項超早逝,祖父項燕對其尤為寵愛。但在公元前223年,項羽10歲的時候,秦王派兵攻打楚國,楚國危在旦夕之時,其祖父項燕臨危受命,帶領楚國全部兵力與秦將王翦決一死戰,但因王翦采用堅壁固守的戰術,在平輿突襲楚軍而導致楚軍大敗,項燕戰死,致使楚國大片江山被秦軍攻占,楚王也被秦軍俘虜,長達八百年的楚國也隨之滅亡。項羽也從貴族子弟淪落為流亡者,只能在吳中各地藏匿流竄,這一變故在項羽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復仇的種子,也是他在后來處理有關秦國事務上過于不理智的原因。
成年后的項羽復仇心切,在公元前209年,與其叔父項梁合力殺死了會稽縣的昏庸的郡守,率領8000多農民子弟投入到了反抗秦國的戰斗中,并于公元前208年,聽從其叔父項梁的意見,擁立楚懷王為新皇,匯聚各地的起義隊伍聯合抗秦。隨著起義軍規模的壯大以及反秦事業的高漲,項羽的復仇心情更加熱切,并采用破釜沉舟的辦法激發將士的斗志,大破秦軍聲名遠揚,但其暴虐也在這時展現出來。因為對秦國的強烈仇恨,使得項羽坑殺了二十萬降軍,得罪了關中父老,在滅掉秦國后,又沒有政治遠見,不顧范增反對殺掉了秦王子嬰,燒毀了阿房宮,自立為西楚霸王,引得諸侯離心。正是由于他缺乏宏偉目標、不知仁愛的性格特征,致使他喪失了民心,走向滅亡。但項羽的性格不全是兇殘暴虐,其中也有溫和與仁慈,只要不與秦國有關系,他還是很彬彬有禮的,由于自幼喪父,使得他的感情相對脆弱,很容易被虛假的親近與順服所蒙蔽,進而出現錯誤的仁愛與姑息,此外項羽為人也過于自大、重情義。不聽范增的勸說,認為劉邦在才智、軍事上都不足為懼,且斬殺他也不是仁義之舉,致使在鴻門宴上輕信了項伯的勸說與劉邦的順服,錯過大好時機,放虎歸山。隨后因為項羽的自大與多疑,中了劉邦手下謀士陳平的離間計,削弱了范增的兵權,致使范增心生失望悲憤辭官,使得垓下被圍、四面楚歌之時身邊少了范增的幫助,導致了軍心渙散、敗北劉邦、自刎江邊的悲劇。
關于項羽的失敗,其悲劇形象的形成原因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此外,不可忽視的還有其性格因素。二者的相融相合,造就了項羽的悲劇一生。
從項羽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項羽的失敗是命運所向,是沒落貴族階級宣告滅亡的標志。項羽的故鄉楚國是一個地處湖北漢江的小國,楚人崇尚武力,因此當時的楚國是軍事強國,并憑借武力一舉成為南方的大國,擁有與秦國抗衡的強大實力。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培養了項羽桀驁不馴、勇猛豪爽的性格。但項羽生不逢時,隨著楚國的衰敗,世代為楚將的項氏也變為了落魄貴族,同樣處于流離失所的境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處于變革時代,秦國正在實行中央集權制,并為平民階級提供同樣的機遇,這從根本上切斷了貴族的世襲制度,給貴族一個沉重的打擊。但由于秦國只是通過武力征服了六國,卻未將六國的各民族間的文化進行融合、地域差異問題進行解決,沒落的六國貴族仍然存在,像燕太子丹就拜壯士荊軻為座上賓,使其以帶著秦國叛將樊于期的人頭獻給秦王的理由面見秦王,目的就是為了刺殺秦王報仇雪恨;韓國的沒落貴族張良變賣了全部的身家,只為雇傭一個大力士在博淘沙用鐵錘伏殺秦始皇;歷史上這些為國、為君、為親報仇的事件數不勝數,這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項羽在初見秦始皇的時候,就曾發出過“彼可取而代之”的感慨,進而引領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秦斗爭,也給予秦王朝重重的一擊,為推翻秦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性格決定命運”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項羽的由盛轉衰與他的悲劇性格是密切相關的,項羽是個集多種矛盾性格于一身的人物。由于出身楚國將相世家,培養了其胸懷大志的抱負,少年時期的項羽在跟隨其叔父項梁學習讀書、練劍的時候,曾說過“書足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耳?!盵1]于是其叔父就教他兵法,但項羽只是學習個大概,不肯進行深入的鉆研,從而可見項羽胸懷大志的同時也目光短淺。項羽由于出身將相世家且天資聰明,使得其具有過人的軍事才能,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等決斷,充分展現了他的智勇雙全,但由于其幼年受到過多的呵護,一方面又優柔寡斷、不聽勸阻,這從他多次不聽范增的勸阻不肯殺掉劉邦的事情中不難看出。由于項羽的祖父及故鄉楚國都是被秦國所滅,國仇家恨加在一起使項羽對秦王朝抱有很深的仇恨,在其取得勝利的時候,殘暴的殺戮了上千萬秦人,特別是在新安城南屠殺的十五萬秦國的降兵,這種暴虐的行徑引起了百姓的怨恨與反抗。但在對待劉邦的態度上,項羽又過于仁慈,總是聽信劉邦的軟言求和,從而錯過了斬殺劉邦的最佳時機。項羽自幼由其叔父項梁養大,很聽項梁的話,項梁去世時托付范增照顧年幼的項羽,年過七十的范增,把項羽當做自己的親生孩子,有時過于嚴厲的對待造成了項羽的逆反心理。項羽并沒有聽從勸說當天下首領,而是胸無大志,甘做西楚霸王。而不在意百姓的怨言,對于劉邦的假意贊美很是受用,卻不愿接受別人的意見,對于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不愿委以重用,甚至聽信了謗言,趕走了忠心耿耿的范增,使得自己腹背受敵,毫無勝算可言。
二、項羽悲劇人格魅力的總體表現
項羽可謂司馬遷傾注情感最多,描寫最成功的英雄人物。歷代的文學、戲劇等藝術作品,都偏愛項羽這位悲劇英雄。項羽之所以被后世文人歌頌銘記,在于其性格魅力、英雄氣概和兒女情懷所表現出的豐富性、復雜性。
就性格魅力而言,項羽的身上有很多閃光點,諸如德才兼備、豪爽仗義、忠實厚道等,但人無完人,項羽的身上同樣還有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多疑輕信等缺點。正是這些性格特征,造就了項羽光輝卻又失敗的一生,以及后人對其褒貶不一的評價。項羽出身楚將世家,高貴的血統與文化的積淀,使得項羽具有過人的才氣與雄健的體魄,在其少年時就有抵御萬人軍法的遠見,足可見其志向遠大,但對于兵法的學習卻不肯精益求精,又顯現出了他性格上的浮躁。項羽在反秦斗爭中的果敢,使其斬殺宋義、帶領將士奮勇抗秦,面對不利的戰事,采用破釜沉舟的辦法,激發將士的熱血,大勝秦兵,展現出了過人的膽識與勇猛。項羽為人豪爽講誠信,在楚漢之爭中,胸懷坦蕩,在對待劉邦的態度上也是如此。鴻門宴上他認為暗算賠禮之人不是英雄所為,顯示了他的高尚道德。項羽善良仁慈,對待自己的將士亦是如此,因此很多大臣和將士在沒有任何賞賜的情況下,仍然忠心耿耿追隨于他。垓下之圍時,項羽臨危不亂,令28個將士從四個方向進行突圍,項羽身先士卒,沖入漢軍掩護手下士兵,足見其愛兵的深切。戰場上的多次勝利,使項羽產生了個人英雄主義,認為僅憑武力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不愿相信別人,對于有能力的韓信、張良、英布和彭越等不愿委以重任,逼得他們投奔到劉邦手下,并輕信陳平的離間計逼走了最得力的范增,最終使得自己陷于不利境地,甚至在烏江邊上,項羽還是沒有認識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的失敗,只是因為時機不對,可見其至死不悟的悲哀。
就英雄氣概而言,項羽雖有過人的軍事才能與勇武的氣概,但卻沒有政治眼光及遠見。項羽自幼具有強健的體魄與軍事天賦,青年時的項羽殺死會稽郡守,挑起反秦的大旗,加上出身將相世家,在楚國具有一定的威望與聲名,很多楚國后裔自愿追隨他的步伐,因此年僅24歲的項羽就率領八千楚國子弟與秦國抗爭。面對不愿下令救趙的昏庸令尹宋義,項羽果斷的發動兵變,帶領將士英勇救趙,足見其無畏的抗秦決心。鉅鹿之戰,項羽率領數萬起義軍對抗四十萬秦軍,在人數明顯不如敵人的情況下,項羽下令破釜沉舟,在其他諸侯軍畏縮不前的時候,以大無畏的精神帶領義軍與秦軍背水一戰。這場戰役預示了秦國的滅亡,也正是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展現了項羽的用兵之神與大將風范。當時的項羽年僅27歲,就以如此的神勇,在滅秦的戰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在加上他大破秦軍的英勇,使得很多人在迎戰項羽時,都被他氣勢壓迫得不敢輕舉妄動。項羽與劉邦在廣武對峙的時候,因前線大將被樓煩射殺而大怒,身披戰甲來到營前約戰。樓煩見狀欲舉箭射項羽,只見項羽圓睜雙目大吼一聲,猶如晴天霹靂,嚇得樓煩后退數步無力舉箭,最終郁郁寡歡而亡,可見項羽令敵人望而生畏的氣勢!東城突圍之時,項羽仍以英勇的表現,在身邊的將士所剩無幾的情況下,一人斬殺敵軍上百名,足見其英雄氣概。
項羽雖勇武無比,卻沒有政治遠見,不懂得審時度勢,正是這個弱點,導致他的失敗。如鴻門宴上,項羽不聽范增的勸阻,毫不深思劉邦的野心,不肯殺掉劉邦,最終放虎歸山。入駐咸陽的時候,只圖一時之快,為了報仇,殺死子嬰、燒掉阿房宮,并犯下了屠城的錯誤,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失掉了民心。奪取天下后,行事方面有失公允,只是重用項氏族人或有恩于項氏的司馬欣、申陽等將士,不信任比他有才能的人,不能做到任人為賢,致使手下的人才流入劉邦。入駐咸陽后,有人勸項羽留在秦國建立自己的王朝時,項羽又因為其短淺的本土觀念,認為人在富貴之后應該衣錦還鄉,無統一天下的志向,只希望做一國的霸主,逆歷史發展,終被歷史所遺棄。綜上所述,可以認為,項羽的驍勇善戰、勇武威猛是其得以消滅秦國,成就霸業的基礎,但他的剛愎自用、目光短淺也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
《項羽本紀》用重筆描述了霸王與虞姬告別的情景,也是項羽的故事中流傳最廣、最感人的一幕。項羽具有楚人浪漫的情懷,在他偉岸身軀下,是一顆細膩純凈的心,對待虞姬的真情,使得他的人格形象更加高大。項羽對虞姬的愛是發自內心的,虞姬跟隨項羽四處征戰,每次她都是萬般不舍的送夫君征戰,并以千般柔情恭迎夫君的歸來,毫無要求與怨言,有的只是對項羽無盡的愛與崇拜。在垓下被圍之時,虞姬并沒有因為害怕而哭泣,而是含淚為項羽斟滿酒杯,并如往常般翩翩起舞,為項羽助興,她是何其的灑脫與超俗。四周響起了楚國的歌謠時,項羽的斗志熄滅了,虞姬只能以曼妙的舞姿慰藉項羽,此時的項羽不禁發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慨嘆,可見其對虞姬的用情至深,而虞姬也以“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表示自己的決心,并用項羽腰間的佩劍自刎于心愛之人的懷中。而項羽在痛哭中親手掩埋了虞姬的尸體,這份悲傷甚至感染周圍的將士痛哭流涕,悲痛之下又重新騎上戰馬揮舞著方天畫戟,義無反顧的沖向敵軍。正是慷慨別姬的場面,使得項羽這個英雄形象更加豐滿與悲壯,也使得項羽的人格魅力更加的宏大與輝煌。
但項羽的兒女情長也造就了其悲劇的一生,當項羽陷入韓信的十面埋伏之時,項羽最先想到的不是天下、戰爭,而是心愛的虞姬,在耳邊響起四面楚歌的時候,項羽放心不下的還是與其共患難的愛人,這時的英雄卻顯得有些過于兒女情長了。正是這份兒女情長,束縛了項羽的手腳,使得其難成大業。
項羽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悲劇英雄,來自于司馬遷《史記》第七篇《項羽本紀》,這部傳紀記載了項羽悲壯的一生,司馬遷以中肯、客觀的態度對項羽進行了描寫,就其人格魅力與歷史功績進行了歌頌與贊揚,也將其性格上的缺點與錯誤如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史記》中“本紀”大多記載的都是皇帝的事跡,項羽能被收錄其中,足見司馬遷對其的敬佩與尊重。正是由于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復雜的性格,使得他常被作為歷代詩歌、戲劇、影視作品的原型,文人墨客通過對他形象的塑造,以抒發自己的觀點與情緒。本文通過對《項羽本紀》中項羽悲劇形象的解讀,對他的人格魅力、英雄氣概、兒女情長有了深入的了解與學習,他雖然失掉了江山、丟掉了性命,但卻贏得了世人的尊敬與贊譽,他不求茍活的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時至今日,有關項羽的“破釜沉舟”“垓下之戰”“霸王別姬”和“烏江自刎”等故事,仍活躍在詩歌、戲劇、影視劇等藝術創作中,足見其人格魅力的強大。
我國古代文學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內涵,項羽的形象在各個類型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與發展,涉及項羽的詩歌多集中在各類古書中,且分散在眾多的戲劇、影視劇中。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整理歸納不夠全面,對各類作品中項羽的解讀也不夠到位,難免存在一定的紕漏。希望日后在本課題基礎上,繼續思考和拓展范圍,做更細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