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語文教材既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豐富的修辭、生動的描述、嚴密的說理、巧妙的構思……這些語文因素都是訓練的素材。拿今年執教的北師大版第十二冊語文來說,內容有從遺跡角度反映近代歷史的吊古喻今的文章,有享譽中外的名人傳記,有老舍、巴金等現代名家名篇,有革命烈士的鏗鏘有力的臨終抒懷。表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有對聯、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科學小品、劇本、古文寓言等等。教材文本是我們教學的依據,一種鮮活、不容忽視的存在,本身就是言語的意圖和內容的一種交融呈現方式,因此我們要細致研讀文本,精心挖掘恰當的“語用”訓練點,使之形成有序的訓練體系。
一、關注文體特征,開展“語用”序列化
實質上,每種文體都有著獨到的特點,如文學性文體中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結構、優美凝練的語言;詩歌則是具備強烈的情感、豐富的想象;小說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吸引讀者;劇本中蘊涵著各種矛盾、沖突……凡此種種,都可以成為我們進行語文的“語用”能力訓練的起點。比如今年教材中收入的詩歌就有10篇,其中古詩詞5篇,現代詩4篇,歌詞1篇。針對詩歌語言簡練、情感強烈的特點,在“語用”訓練上我也遵循著序列化原則,循序漸進,不斷變化著。
在我的“語用”訓練設置過程中,我始終遵循“語言感知——內容理解——語言感悟——語言應用”這條認知規律來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語用”訓練,通過誦讀、感悟、仿寫、創作這樣的學生行為來進行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習到的語文知識內化成為表達的需要。
針對本冊教材中的其他文體,也設置了相應的“語用”訓練,并不斷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古文寓言二則《矛與盾》就改編成寓言故事,《鷸蚌相爭》則鼓勵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續寫;劇本《甘羅十二為使臣》不但排練演一演,還要改寫成小短文做成“話劇門票”……將教材文本用起來,讓語文課堂動起來,
二、關注表達的需要,促進“語用”訓練情境化
在學習相關“語用”方面的文獻資料后,我深感我之前講解、訓練的所謂“語用”是狹隘的,單調的,是為了寫而寫,為了用而用的。尤其是看完王崧舟老師的《語用焦慮與實踐突圍》《語境視野下的語用教學》等文章后,文中提到的“有的語文課,內容理解尚不充分,學生便嚼著“夾生飯”大練語用;有的語文課,通篇是寫作知識和技法的分析,乍一聽,以為是大學的寫作概論課……”都讓我警醒和反思:到底是為寫而寫還是有讀之寫?在教學《當代神農氏》這篇文章時我最初想發掘的“語用”訓練是給袁隆平作一人物小傳。而在讀完王老師的文章之后,我忽然意識到:“語用”的訓練與情感的表達是密不可分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它不能被單獨的割裂開,而是應該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于是,我抓住“奇跡”“福音”“創始人”“……之父”等評價,從他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到他對世界人民做出的巨大貢獻引導學生理解“當代神農氏”的內在含義,在課的最后播放了央視《感動中國》這一電視欄目的片頭,請學生們給袁隆平先生寫一寫頒獎詞,并且宜短不宜長。要求一提出來孩子們就紛紛提筆,寫出了對袁老的評價,其中有點評,有抒情,并且紛紛表示字數要求太嚴苛,字數太少了,能不能再寫一些……
言為心聲,語言文字的運用正是應和了表達的需要才產生的。“語用”教學要有全局意識,要整體觀照,與內容理解、情感體驗和學法指導相融合。因此,在發掘文本中的“語用”訓練點時,更多地去關注情感和表達的需求則顯得尤為重要。
三、關注寫法的遷移,發掘“語用”創生化
人類的學習,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在發掘“語用”訓練時,我就認真琢磨起北師大版中的這些文辭兼美的文章,不斷思索哪些能為我所用,為學生們所用。我始終牢記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這些“例子”“例文”中我們將要學習些什么呢?于是從形式到內容,從材料到方法,開啟了教材文本的語用“仿寫”之路。
1.仿其形
教材文本中選錄的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正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好范本。老舍的《養花》結尾一段的自然、簡潔的總結,學生們也樂于用“有……有……,有……有……,既……又……”來小結一下;張抗抗的《城市的標識》中寫“樹枝如巨大的龍爪,遒勁而伸展,綴滿了繁密的樹葉,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蔥郁。”,學生們寫校園的白玉蘭“潔白而美麗,像用白玉雕琢而成,在初春枝葉還沒有萌發的時候就綻放在枝頭,與迎春花一起成為春天的一道美麗風景。”
2.仿其意
選入教材文本的每一篇文章,應該說在布局謀篇、表達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我特別注重了引領學生體會、揣摩,并鼓勵他們在自己的習作當中去運用。比如北師大版教材鼓勵學生寫閱讀提綱和畫情節曲線,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理清層次。我就鼓勵他們也開始為自己的習作寫“寫作提綱”。學完《一個這樣的老師》后,我鼓勵他們寫同題提綱和同題習作,就寫一些身邊的這些老師。學生們寫得真實而有趣味,寫出了充滿童真的眼中的我們。
3.仿其情
在仿寫的“語用”訓練發掘中,我除了注重表現形式的多樣,還注重表達的需求。如《一個這樣的老師》中作者表達剛剛得知真相的憤怒之情時寫到“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頭,我緊緊抿住嘴唇,控制著自己不嚷出來。”在理解內容之后我引領學生嘗試提取語言材料用來表現其他的生活情境,比如表達自己很著急,表達自己很高興,表達自己很傷心……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在認真備教材文本、備學情發展中慢慢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也愿意將此傳遞給我的學生們。跟任何能力一樣,“語用”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不斷地“歷練”。就如同我努力發掘教材文本中的“語用”訓練一樣,每一堂課都是新的開始,我愿意依托文本,提升學生們的“語用”能力,努力使每堂課都具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