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國鋒
1 前言
20世紀80年代由一些杰出的教練所提出的關于“高度專項化集中式訓練負荷的周期訓練模式”被人們所統稱為板塊周期訓練。板塊周期是由幾個訓練因素組織集合成一種具有專項功能的和彼此間聯系緊密的單元。板塊周期提出的背景正是在競技體育商業化和職業化浪潮發起之時,運動員一年之中要面對各種級別的比賽,運動員在排名和積分的壓力下不得不參加一系列公開賽、大師賽、大滿貫賽事等等。在如此頻繁的賽事下,想要做到每場比賽都保持最高的競技狀態是不可能的,原有的訓練周期理念在眾多比賽壓力下也是收效甚微。為了使運動員在比賽中能夠順利的發揮自己應有的水平,人們開始探索一種更為適用于高頻率比賽的訓練方法-----板塊周期。
2 板塊周期理論的核心思想
以色列學者弗拉基米爾·伊蘇林明確指出,訓練負荷的集中是板塊周期理論最關鍵的和最基本的原理。所以說周期板塊就是高度專項化集中式訓練負荷的周期訓練模式。邦達爾丘克在指導他的鏈球運動員時,又提出了3種專門的中周期板塊類型:發展板塊、競賽板塊、恢復板塊。隨后人們接受這種序列中周期并將其歸結為:積累(運動員積累基本的運動和技術能力)、轉換(運動員將他們的運動潛力轉變為比賽專項能力)、實現(運動員實現比賽準備工作并達到預期效果)。同時,由布萊恩和詹姆斯·康希爾曼提出的訓練痕跡效應也對板塊周期訓練產生了影響。訓練痕跡效應是指在訓練停止后,由系統訓練引起的身體變化超出一定時間后的延續效應。訓練痕跡效應持續的時間和不同的運動能力有關,例如有氧耐力和最大力量的持續時間顯著大于無氧糖酵解耐力和最大速度。所以說當各項能力由同步發展變為序列發展時,訓練痕跡效應變得尤其重要,由痕跡效應決定各項能力發展的先后順序和時間。
板塊周期所要改善的是在訓練中受到的同步影響降到最低,應用序列式訓練解決了所需訓練的專門能力過多的問題以及實現了應用專門化和結構化的中周期(積累、轉換、實現)。
3 網球運動比賽周期性特征
網球是世界上第二大普及的球類,這是得益于它自身的魅力以及非常成熟的賽制。網球在世界各地都有賽事,而四大公開賽與年終總決賽可以做為網球運動員一年之中競技能力達到高峰的時間點。網球運動員想要參加這幾場比賽必須要有一定的積分排名,而且年終總決賽只有世界前8才能參加。世界高水平運動員想要參加大滿貫比賽都是先要參加一定數量的大師賽或者小型公開賽,等到積分排名足夠參加大滿貫的比賽時才有資格進入大滿貫賽場。世界網球三大組織每年都會有大量網球賽事供運動員選擇,僅在2015年ATP(男子職業網球聯合會)就給世界網球運動員提供了48站的網球賽事。而優秀網球運動員每年大概參加13~20站比賽,呈現出水平高的運動員參賽數量少,年齡大的參賽數量少的趨勢。
優秀運動員的年周期劃分一般是以四大滿貫、年終總決賽劃分的,遇上奧運會年還要加上一個周期,此外還有一系列的一級賽是強制參賽的。每3至4個比賽周后有一個訓練周期,這樣全年大致會有6個大周期。每個大周期的時間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冬訓作為第一個大周期,它的持續時間是最長的。跨年尾和年初的冬訓,既要對一年的比賽結束作調整,也要為新一年的比賽做準備。一般從11月到1月初,大概8周時間。但是由于法國網球公開賽和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間隔時間很短,那么這個周期的時間就比較短,只能有2周的準備期[2]。從上述我們可以得知,網球比賽周期劃分多,在年周期中需要運動員具備多次競技狀態。而在每個比賽中間,可能沒有足夠時間給運動員用來進入準備周期。每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結束后2周就迎來了溫布爾頓網球錦標賽,這段時間除了給運動員恢復外,就是要求運動員最快速度進入到競技狀態。
4 當今職業網球運動員的周期訓練理論與應用
4.1我國高水平網球運動員訓練理論的創新
我國從職業網球全年賽事特點以及高度個性化的特點等方面入手,加強對項目規律的研究和認識。在訓練方面實現了“五個方面的轉變”,即在全年賽練節奏安排上,實現了由“傳統全年大周期”向“全年多周期”訓練模式轉變;由“以訓代賽”或“以賽代訓”向“練中有賽,賽中有練,以賽促練,賽練結合,練有實效,賽有質量”轉變;由“集體訓練”向“個性化,針對性”訓練模式轉變;由“重數量,重時間,輕強度”向“高標準,短時間,大強度”的訓練課模式轉變;由“重技術,輕體能”向“技戰術與發展專項體能并重,專項能力發展與傷病預防、康復訓練、有效恢復互為促進”轉變[4]。
4.2 板塊訓練理論在網球比賽中的作用
4.2.1 板塊訓練理論在網球比賽中的時間界定
因為網球比賽不同于其他比賽時間確定,網球比賽有時能夠在一小時左右結束,有時卻要用時兩小時以上。由于有這種不確定性,所以安排板塊訓練的時間必須要依據運動員的身體狀態和問題進行積極調整,對賽場上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調整自己的狀態。同時由于比賽都是采用單淘汰賽制,所以每個賽事的間隔時間也會有不一樣。在安排板塊訓練中,需要充分考慮到訓練可用的時間,這樣才能用較多的時間解決主要問題。
4.2.2 板塊訓練理論在網球比賽中個性化特征
板塊訓練理論給教練員和運動員一個積極訓練方法,在安排訓練時可以根據運動員的個性和所需要改善的部分進行設置和調整,同時能夠根據下場的對手進行相關訓練。每個運動員的技術風格和特點可能都不一樣,比如發球上網的球員在訓練中就要強調爆發力和速度訓練,訓練時間可以短一些;底線相持型球員要注重肌肉的耐乳酸能力,并強調底線擊球步法,訓練時間可以拉長一些;全能型球員要注重訓練的全面性。
5 結論
板塊訓練理論是周期訓練理論新的突破,正確理解板塊周期的劃分和設置是執行板塊訓練的前提。當今世界網球賽事繁多,大小賽事全年無歇,還有嚴格的參賽要求。運動員的大周期訓練基本不允許,越來越多球員選擇以賽代練的方式進行訓練。因此板塊周期在運動員賽間訓練尤為重要,這對運動員的技術改善和體能補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