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教學,需要學生能夠形成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本文對關注自然與社會的初中地理教學進行思考,值得人們借鑒。
關鍵詞:自然;社會;地理教學;關注
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讓學生能夠科學、充分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成為地理教學的必然追求。筆者現將自身平時關注自然與社會的初中地理教學思考拙于筆端,權且拋磚引玉。
一、關注自然與社會的初中地理教學需學生自主學習
初中地理教學不被人重視是普遍現象,學校領導不重視,學生家長不重視,學生不重視,地理教師當然也就重視不起來。一般教學中,教師能夠按時上足地理課,就已經不錯了。一般教學的課堂呈現怎樣的現狀?大都是教師在照本宣科,學生在機械簡單、食而不化地接受著。學生學不了地理知識,也形成不了良好的情感態度,無法形成關注自然與社會的習慣和能力。對此,地理教師必須以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理念,避免自身的浮躁,設法讓學生在地理課堂學習中比較充分地自主起來。每教學一處地理事物或現象,都力求能夠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感知,當學生能夠感知到身邊的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后,就可以帶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去感知別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而積累比較豐富的地理表象。讓學生能夠比較自主地感知其他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其途徑相當廣泛,其空間也相當寬敞。譬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網絡去搜集相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再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和歸納,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過程,形成一定的地理概念,自主歸納出一些地理特征,理解眾多的地理規律。長此以往,周而復始,將會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地理的良性循環,進而獲取關注自然與社會的主動權,形成比較理想的自覺性。
二、關注自然與社會的初中地理教學需學生生動學習
初中生學習地理,如果沒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予以支撐,那就形成不了真實意義上的主動。如教學“海陸分布”內容時,要讓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的特點。初中學生的閱歷還比較淺薄,地理事物和現象方面的經驗還不豐富。倘若僅僅讓學生從比較抽象的世界地圖上去學習,那學生很難比較生動地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讓學生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也就更為困難了。為了能夠讓學生真正意義上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要運用電子白板技術,給學生欣賞相關海陸分布的科教片的機會。學生在欣賞到一定數量的科教片后,會從中發現一些關于海陸分布的相關問題,并在相互討論、交流中,比較清楚地知曉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同時能夠具體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地理課堂教學實踐說明,學生的學習必須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但是,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地理教學也需要有度,更需要符合地理教學的情境,在增加學生樂趣的基礎上達到關注自然與社會的目的。
三、關注自然與社會的初中地理教學需學生廣泛學習
學生學習地理,就是要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質量越來越高,僅憑教材很難使學生形成關注自然與社會的習慣,不能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說,初中學生關注自然與社會的地理學習需廣泛涉獵相關內容,關注校外世界,漸漸懂得僅憑課堂和課程的學習是不可能適應未來的,懂得地理事物和現象與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乃至偉大中國夢的實現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讓學生進行相關地理學習,首先需要學生廣泛閱讀。教師可以借助大語文環境建設的平臺,讓學生閱讀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科普讀物,讓學生深入閱讀古代作品中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說明文,讓學生體會古人是怎樣去探究地理地質科學的。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讓學生閱讀相關的電子文本,讓學生去搜集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最新發展成果,讓學生進行廣泛意義上的學習,讓學生對自己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探究,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基礎上的地理學習是最容易獲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