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瑋 呂凡 蘇麗娟 許繼芳
摘要:基于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從目標定位、體系建設、平臺建設和培養機制四方面系統探討了冶金工程實踐教育示范中心的建設思路,構建了“三層次、四結合、五模塊”的實驗教學體系,搭建了“基礎、綜合、創新”三層次的實驗平臺,創立了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為實現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奠定基礎。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實踐教育示范中心;冶金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6-0167-02
一、建設目標與定位
冶金工程實踐教育示范中心由蘇州大學沙鋼鋼鐵學院和沙鋼集團聯合建立,以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適應冶金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為目標,新模式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創建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和合作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將實踐教育中心向更高層次推進,為建設國家級的冶金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奠定基礎,并在相關領域發揮重要的示范與引領作用。
中心為冶金人才培養提供工程實踐訓練和崗位實踐訓練的平臺,從而滿足冶金行業工程實踐人才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通過培養標準和評估機制的建設,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應用與創新相結合、多學科專業相互融合的培養新模式,從而為本校工科的發展打造出特色模式,進一步強化學校與企業的全方位合作,雙方充分發揮各自科研和技術裝備的優勢,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在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共贏發展,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多層次實驗平臺
(一)構建“三層次、四結合、五模塊”的實驗教學體系
冶金工程領域是研究從礦石等資源中提取金碩或金屬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經濟價值材料的工程技術。基于冶金工程學科的特點,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為出發點,秉承“注重實踐、倡導創新,尊重個性、全面發展”的方針,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路,建立起新型的冶金工程實踐的實驗教學體系并在實踐中應用。為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適應冶金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我們將中心建設成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發揮積極的示范與引領作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立足點,以培養能力為核心,以實踐創新為最終目的,構建“三層次、四結合、五模塊”的實驗教學體系。此實驗教學體系是指分層次、分階段、分類別設計實驗教學體系及其內容,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分層次的能力培養,分為基礎層次、綜合層次和創新層次,并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虛擬仿真與現場實踐、學術實踐與科研創新相互對應、相互結合,構建基礎實驗模塊;自主綜合試驗、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模塊;虛擬實訓和課程設計模塊;自主創新實驗和本科科技創新模塊;本科畢業論文模塊,以提高學生專業基礎技能與實踐創新能力。
(二)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和結構,增強實踐性及綜合性
1.不斷調整和更新實驗內容,如增加冶金資源高效利用、濕法有色冶金、微波冶金等新領域實驗內容,適應當前科技和行業發展,同時達到為學生補充新知識的目的。
2.增加動手課時,將實驗分為必做、選做實驗,滿足學科發展和學生興趣的需要,增強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尊重個性。即“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個性發展,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取消了大部分演示實驗,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至90%以上,同時必須注重提升實驗內容的質量,通過高質量的綜合性實驗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全面達到了提高學生綜合把握和運用學科知識能力的目的。
(三)建設合作培養實踐教學平臺
建設校內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子平臺。
1.兩個基礎實驗平臺——冶金過程基礎實驗平臺和先進冶金技術實驗平臺。通過這兩個平臺,學生可以學習掌握冶金過程的基礎物性和全流程冶金工藝技術的測試方法,培養工程實踐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2.兩個綜合實驗平臺——生態與循環冶金實驗平臺和冶金工藝流程虛擬實踐平臺。學生通過固體廢棄物利用、生物冶金等實驗的學習,開展冶金二次資源處理與利用研究,了解冶金資源與環保等方面的前沿知識。通過冶金工藝流程虛擬實踐平臺實現“虛實”交互式實踐教學,通過高爐煉鐵工藝虛擬仿真、煉鋼工藝虛擬仿真和連鑄工藝虛擬仿真等模塊,開展鋼鐵冶金虛擬仿真實踐。
3.一個創新實驗平臺——創新教育平臺。冶金工程學科教師直接參與實驗教學環節,將先進理論、技術與科研方法融入實驗教學內容,并結合鋼鐵企業生產的熱點和重要技術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創新立項活動,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實施和完成項目,并選拔優秀項目,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以及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通過理論聯系實踐,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提升學生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能力,充分體現了科研支持實驗教學、服務人才培養的作用。
三、創立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一)健全創新實踐活動組織和管理辦法
1.完善鋼鐵模擬大賽制度。逐步形成成熟的大賽機制,增加考題的數量,讓比賽內容更加豐富;改進考題的內容,使大賽更加準確地結合生產與理論;合理比賽時間,保證學生能夠參與大賽;完善大賽規則,使大賽更加公平合理;設立煉鐵、煉鋼和連鑄單獨獎項和綜合獎項,頒發個人獎與團隊獎,使得大賽向更加健全和規范的方向發展。
2.開設競賽式自主創新實驗。在已有的實踐教學中,開設自主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綜合實踐能力。但實驗內容相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實驗方式靈活性小,學生發揮的空間小,因此擬引入競爭的形式,開設競賽式的自主創新實驗,拓寬學生發揮想象的空間,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實踐熱情。
3.創立“雙師延續協導實踐型科技創新與畢業論文設計”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即采用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度,全程協助指導學生的實踐型科技創新,并延續科技創新方向,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研究。該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不僅能解決當前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與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問題,而且增強了畢業論文設計的工作量、難度以及創新性,從而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實踐創新能力。
(二)設計教師隊伍的培養、引進和激勵制度
1.教師隊伍的培養:定期開展校內實驗教師的崗前培訓和專題培訓,選派中心的實驗教師到外進修;建設期間,鼓勵教師申請留學基金,前往國外大學進修實踐教學知識與技能;從外聘請專家,到中心交流座談;從國內外大學引進兼職的實踐教學教師,保持教師隊伍的先進性。
2.教師隊伍的引進要注重年齡、學歷、經驗的均衡組合,使得隊伍具有較好延續性。將從企業引進經驗豐富的現場專家與從大學引進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相結合,在保證實驗教學的同時緊密的結合實際,最終打造一支多元化的年齡、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實驗教學教師隊伍。
3.建立教師激勵制度。中心要結合教師工作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評估指標體系和規范簡便的評估辦法,用制度和機制來保障教師的實驗教學質量。中心對成果突出、進步明顯的教師進行表彰,激勵教師隊伍不斷前進。
四、結語
我校冶金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充分發揮校企深度合作優勢,將校內實習實訓基地與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實行一體化建設,全面解決了認識與生產實習時間短、學生多,難于深入觀察了解,更無動手操作條件等問題,使其成為國內領先的冶金工程實習基地。
“三層次、四結合、五模塊”的實驗教學體系,明晰實驗教學體系的過程、環節和指導思想及其相互關系,為提升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適應冶金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提供了實踐教學體系保證。通過創立“虛實”交互式實踐教學和“雙師延續協導實踐型科技創新與畢業論文設計”以及建設虛擬實驗自主學習平臺,改進和創新了學生能力培養環節,建成了實踐教學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為實現卓越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2]成澤偉,王福明.冶金工程專業新生研討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冶金教育,2014,(2):11-14.
[3]劉振天.高校教師教學投入的理論、現狀及其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3,(8):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