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衍枝
【摘要】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推動技術創新、優化經濟結構等領域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融資問題制約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本文從融資渠道、融資成本以及融資風險等方面分析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同時從中小企業和金融體制視角探究其內在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融資對策
一、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一)融資渠道窄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主要依靠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其中內源融資是企業資本的源泉,其本質含義是股東向企業追加額外投資,補充資本金。由于中小企業自身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比如規模小、人員少、管理粗等,從銀行取得貸款的難度大,即使取得貸款,額度也不高,同時證監部門提高了中小企業發行公司債的門檻,這也使中小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獲得資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力,致使中小企業的規模擴張受到資金來源的限制。因此,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來說,外源融資由于各種因素受到阻礙,僅靠內源融資明顯不能滿足企業的規模擴張的需求。
(二)融資成本高
一般而言,中小企業的融資成主要由財務費用(利息支出)、抵押物登記涉及的相關費用(評估費用、咨詢費用)以及各種保證金構成,而這些費用所占的比例一般都不低,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在放貸時,都會以一定的理由扣除相當一部分貸款本金,中小企業實際得到的貸款只有本金的80%。同時,由于大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放貸的限制,中小企業不得不向一些非正式的金融機構(民間借貸市場、私募股本等)融資,但民間借貸的利率一般是商業銀行利率的若干倍,資金成本成為了中小企業發展的沉重包袱。同時這種融資方式的保密性欠缺,中小企業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三)融資風險高
中小企業融資的借貸雙方都面臨較高的風險。特別是對民間借貸來說,面對高利率,企業若想在短期內及時歸還債務,就有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的現象,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企業就會面臨倒閉破產的風險。中小企業之間為了取得銀行貸款,相互作為擔保,一旦其中的一家公司因經營不善或者其他因素而蒙受損失,則會使這些有關聯的企業都受到牽連。民間融資活動活躍,但是民間借貸機構規模小且信用等級低,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來規范融資行為,同時這些民間融資活動大部分屬于政府限制活動的范疇,很難成為正式融資渠道。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探析
(一)中小企業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1.財務管理制度建設不健全
與上市公司相比,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主要體現在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財務信息披露制度不規范等方面。同時,中小企業由于經營周期較短,品牌認知度較低,所以中小企業在融資時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考慮是否將款項貸給企業時,需要對企業的資信狀況進行考察,然而一些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設置賬簿不規范,披露的報表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這就使銀行在考察企業的資信狀況時被動接收企業的財務信息,銀行往往出于控制風險的考慮對中小企業惜貸。
2.資信水平相對較低
中小企業的資信水平相較于成熟企業而言低,致使許多銀行在對中小企業放貸心存顧慮。中小企業一般規模較小,要想從銀行獲得貸款,就要讓銀行看到自己的誠信,但是一些企業業主逃賬、賴賬的事件時有發生,通過各種手段逃避銀行的債務,這使得中小企業的誠信度大大降低,糟糕的資信狀況使中小企業難以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取得貸款。
(二)金融體制的制約
1.金融資源供給失衡
現有信貸市場主要是由國有商業銀行、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組成。而民間金融在某些區域活躍,但處于“非法”狀態。國有商業銀行網點星羅棋布,在信貸供給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國有商業銀行為大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提供服務,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業務開展較少。同時,我國單一的所有制結構直接導致政府對金融市場的過度監管,抑制金融市場結構自由化,導致金融市場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發展滯后。
2.融資體制建設滯后
改革開放以前,政府主宰著投資,財政撥款成為了各種企業資金來源的惟一渠道。改革開放以后,過去這種由政府主導的撥款方式逐漸被多元化的投資方式所取代。特別是9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出現證券市場,企業的融資渠道逐漸多元化,融資開始從貨幣形態轉向股票等多種證券形態,但是公司的上市和股票發行的確定等都是由國家相關部門審核的,證券市場的資金基本流向了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較難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
三、對策與建議
(一)中小企業要完善管理機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中小企業要完善管理機制,尤其是強化對財務部門的管理,嚴格按照國家財政部的相關規定設置賬簿,建立有效的財務管理機制,改善資金流狀況。同時,中小企業要大膽使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無論在產品還是在公司管理上,力求提高企業的內在經濟價值。擴大融資渠道,綜合運用各種融資手段和工具,增加權益性融資的資本,減少債務性資本,充分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增強企業的實力,促進企業發展。
(二)政府要發揮監督職能,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各級政府應開展專項督查,一方面要規范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服務行為,另一方面應到縣以下的中小企業進行暗訪、抽查,重點關注各項政策執行不到位的企業,進行跟蹤問效,從而通過雙向監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銀行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信息的不對稱性。此外,政府機關應盡快出臺相關文件督促金融機構提高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意識,在資金借貸上加大優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