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建偉+章振東
【摘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不能離開會計信息,同時對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企業角度來講,環境會計逐漸轉向生態會計,來計量、管理企業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從政府角度來講,生態補償機制、環境稅、排放權交易等機制建設都需要會計的確認和計量作為計價的基礎。從社會的角度來講,企業與政府的環境信息公開有利于建立對話合作機制。
【關鍵詞】會計環境 生態文明 生態會計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的社會問題,例如飲用水的污染帶來的安全問題、霧霾導致外資的撤退等。生態的崩潰必然但來整個社會的不安定,比如:破產、社會動蕩甚至還會引發戰爭。無論是企業、政府或者社會,開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都離不開最基本的管理工具,即會計信息。
一、從企業角度:建立生態會計系統
企業環境會計也是傳統會計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環境管理會計、環境財務會計,企業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的表現形式來計量環境給企業造成的財務方面的影響。企業應該將傳統的企業會計進一步轉變為生態會計,來計量企業對社會環境造成的生態影響。生態會計系統主要包括對內生態會計和對外生態會計。
(一)對內生態會計
對內生態會計對應于傳統會計系統中的環境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會計運用已存在的完全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方法,為企業的環境管理提供了財務和非財務信息,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確認環境活動所產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比如資源使用、罰款)、稅賦成本,同時還要將環境成本分攤到產品、服務中。Deegan使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分辨出財務沒有量化出的成本項目,例如:或有成本、無形成本等。美國的環境保護署將作業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兩者結合起來,然后制定了擁有四個層級的環境成本方法的框架。對內生態會計也是用于服務企業內部的利益相關者,是外部生態會計的基礎和前提。對內生態會計與環境管理會計的不同之處,在于其還使用實物來計量環境影響,以實物單位記錄、跟蹤、分配環境影響。
(二)對外生態會計
和傳統會計中的財務會計相對應的對外生態會計,財務會計關心的是環境問題給財務帶來的影響,主要包括環境支出的資本化、環境資產的確認與計量、環境負債的核算等等。只有當環境問題影響到產品的價格或者成本時,傳統的財務會計才會做出回應。
環境事項對社會的重要性、對公司聲譽產生的影響都會對企業財務造成不良的后果,供應鏈、棄置鏈的風險也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重要的影響,然而這些問題都沒有在傳統的財務會計中反映出來。Gray et al在2014年提出:需要更新已有的會計系統,將與環境直接有關的收入和支出進行單獨計量與確認,以未來的眼光發掘企業潛在的環境威脅,將實物與貨幣同時進行計量,這樣有利于制定能源耗費與廢棄物方面的目標,對產生的數量差進行后續評估。對外生態會計利用會計的原則和結構,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增量進行了分類和分析,將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關心的環境數據進行定期的披露。
二、從政府的角度:將外部性問題內部化
生態環境是一個公共領域,而公共領域的產權又是不清晰的,因此,解決生態問題可以嘗試建立生態環境交易市場。
(一)排放權交易
排放權交易可以有效解決外部性問題,對于排放權交易來講,政府沒有直接在排放權上標明價格,而是通過行政管理的手段給各個排放者分配排放額,在實際生產中排放量較高的排放者可以向排放量低的排放者購買多余的排放額,這點區別于環境稅的直接購買污染排放權。
(二)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補償制度主要對以下三類主體進行補償:減少生態的破壞者、生態破壞的受損者、保護生態的貢獻者,在實施生態補償制度之前,應該確定一個合理的補償標準,這個標準取決于對生態資產、服務的定價,因為生態系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所以定價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生態系統會計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其是一種專門將復雜的生態數據進行整合、對生態系統的變化進行追蹤,然后將這些變化與人類活動聯系起來的一種專業化的工具。
(三)環境稅
環境稅就是對那些排污企業征收環境稅收,但是環境稅額標準難以制定。因為缺乏準確測量污染程度的技術,與此同時,貨幣的計量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會計上有兩個原則,生產原則和消費原則,生產原則就是環境稅將由給環境造成污染的企業繳納,消費原則就是環境稅由間接的消費者繳納,因此即使沒有計算出標準的環境稅額,環境稅仍然是可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程度。
三、從社會的角度講:公開環境信息
環境信息的公開有利于政府、企業、社會公眾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進行良好的互動,包括政府環境信息的公開和企業環境信息的公開。
(一)政府環境信息的公開
最早以立法形式確定政府環境信息公開是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在2008年5月1日,我國制定了環境保護部門公開政府環境信息以及企業公開環境信息的規定。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其實就是政府透明與政府問責,政府是管理和使用公共資源的有權者,當然這一權利來源于社會公眾的授予,政府的公共受托責任主要有對公共預算和政府財務收支、后果的受托責任,因此政府應該定期向社會公眾報告工作的情況,政府受托責任產生了政府會計。
(二)企業環境信息公開
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講,環境信息公開屬于企業的自愿行為。但是對于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來講,環境信息的公開意味著企業在向外界傳遞一種積極的信號,易區別于環境表現不好的企業,有利于投資者準確地估計企業未來環境負債。同時,企業定期的環境信息披露有利于企業自身進行合理、規范化管理,在社會公眾面前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四、結束語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很好的凸顯了會計推動社會變革的能力,打破了“要改變社會就不要從會計入手”的說法,環境會計的重要性不是簡單地在財務報告中增加環境信息,而是增強了政府、企業、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沈洪濤.公司社會責任和環境會計的目標與理論基礎——國外研究綜述[J].會計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