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倩
高中歷史課程中的法制意識培養
◆魏玉倩
法制意識是每個中國公民需要具備的基本意識,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有嚴格全面的法律制度,講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制就是我們每個中國公民需要遵循的規矩,是保證我們安定生活的有力手段。在我國,對公民的法制教育是一個重點,基本上每一個小孩都會從小就被灌輸一些法制觀念,法制教育會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之路,而比較系統全面的法律知識是在高中時期學習的,增強高中生的法制意識,是普法的必然要求,也是為了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高中歷史課程;法制意識;培養途徑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要求我們每個公民都樹立健全的法制意識,在生活中懂法、守法,是對我國公民的基本要求。而對人民進行法律教育應該是從學生時代開始,少年時代我們的時間大多都在學校,對法制的認識大都來源于老師的講解,以及電視報紙的耳濡目染,法制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我們通過后天的學習以及受教育才得來的。尤其是高中的階段,法制意識的培養和普及更加顯得重要,我們知道高中階段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年齡階段,所有的成長和學習都是為了之后進入社會做準備,這個時期是學生形成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主要階段,而三觀的形成受外界的影響太多,需要老師以及家長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我們在新聞上看到過很多少年犯罪的例子,尤其是近年以來,學校將重點放在了升學率上,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就顯得不那么重要,導致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犯罪的事例,并且根據研究發現,現在青少年犯罪率不僅在上升,犯罪年齡也越來越小,這就是由于法制意識的不足,對學生的教育趨重于文化知識,而忽略了法制意識的培養,導致高中生的犯罪率在逐漸攀升,還沒來得及成為祖國的棟梁,就鋃鐺入獄,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法制意識對我們來說也是一門必修課,是成長和做人的基礎。
(一)重視歷史教育,展開針對性學習。在歷史課本中,有大量的歷史資料來辨證法制的重要性,比如我們學習的中國歷史,原始社會到封建王朝,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再到如今的社會主義,不難發現法治對我國的重要性,只有法制社會才能保證我們的和平,通過這些歷史的學習,先樹立學生對法制意識的正確認知,意識到法制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學習。
(二)改變教課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通過歷史課程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授課方式,生硬死板的授課方法無益于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老師在教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比如多媒體等,通過為學生放映歷史上有關法制的電影電視,比較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秦王朝統一全國時實行的商鞅變法,就是經典的一部法制,通過這些多媒體資料的放映,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類的新聞,讓學生意識到法制的重要性,觸犯法律的嚴重后果。
(三)開展課外活動,提高法制意識。課堂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壓抑性,而課外活動就顯得比較靈活,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比如可以組織同學們觀看一些有關法制的文藝匯演,通過感官培養法制意識,還可以讓同學們課后針對法制教育出一些板報、宣傳冊,并進行評比獎勵,讓學生通過課后查資料學習來樹立法制意識,也是比較有效地教學方式。
法制教育是每個中國公民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是維持我國法治社會的重要手段,樹立健全的法制意識,遵紀守法,才能維護國家和平,尤其是對高中時法制意識的培養,是幫助我們高中生建立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法制意識的培養需要落實在生活和學習之中,重視歷史課程對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
[1]王旭.中學歷史教學中反面教材對法制意識的培養研究[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4):00196-00196.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