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旭
摘 要:合作學習是一種小組式學習模式,增進了師生間的合作交流機會,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與合作能力。學案導學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學案自我學習、自我解決問題的學習模式。通過對比分析兩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學案導學、合作學習”的新模式,以通過自我學習、合作學習實現教育新的發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的學習效率,實現教學的進步。
關鍵詞:學案導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20世紀90年代,合作學習的相關模式在我國興起,對于合作學習模式的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對于高中生來說,研究物理課堂的合作學習方法有著現實性意義。學案導學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學案自我學習、自我解決問題的學習模式,希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學案導學模式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整合,保持了學生在自我探索的同時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是未來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學習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將學案導學模式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整合,進行優勢互補,對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有著較好的效果,在開展這種整合模式時,我們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學生提前預習
物理的學習中常常涉及一些新定理,如果沒有做好預習工作,很難在課堂中學以致用,針對當前缺乏預習的現狀,我們通過小組學案導學與合作學習組織預習工作:首先,由教師進行預習作業的安排,包括資料的收集和下次課程的簡要了解,教師提前分發教案,每組成員在組長的安排下,可以充分利用課下時間進行課前的預習工作,根據教案進行預習,有不懂的問題組內討論解決。因此,為了提高物理課堂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提前了解,提前確定小組成員,并共同考慮合作學習的思路和方式,在課堂之前通過討論的方法對知識進行全方位的掌握,如果課堂上老師提出相關問題并建議使用課堂合作小組學習的模式,我們可以根據課下的討論結果進行相關的討論,從而更加有效地獲取相關知識。以組為單位,督促學生進行課下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學生組內合作學習
學習小組是幾個人組成的合作小組之間的學習模式,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合作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但是合作學習如果效率低下,便失去了相關的意義,我們在進行物理課堂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合作學習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而不是在交流的過程中耽誤時間,我們可以選出組長,組長可以是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另外,組長必須對組員的學習能力有較強的認知,組長可以有效地分配相關任務。這種分工實驗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實驗的效率,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條不紊地完成實驗,另外,必須加強組內的監督,可以互相監督,假如有的學生產生了懈怠的情緒,其他的組員可以提出來,共同促進組內每一位成員的學習進步。
三、教師講課注重興趣
高中物理課堂對許多學生來說是枯燥的、難理解的,所以老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把枯燥難懂的內容用簡單易懂的案例來解釋,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必須創新合作學習的方式,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參與其中,為集體利益而出力。高中物理的解題方式多樣,例如,在物理大題的計算中,一道題目可以有多種解法,教師可以組織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問題的求解方式,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對于題目的解答策略各有特點,另外,學生大多有表現欲,想要發現新的思路,在合作討論中思維劇烈碰撞,新的解題思路隨之而來,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解題方式,更加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述功率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準備兩只功率不同的燈泡,通電后讓學生觀察燈泡的亮度與功率的關系,學生就會很容易地理解功率高的燈泡亮度高。若學生回答錯誤,也可以從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要知道自己哪里的判斷有誤,從而提高了課堂積極性和學習效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復雜了物理知識。
以“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模式對高中物理進行教學,使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得到強化,自我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動腦能力得到提升,課上課下的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教師在編寫學案時,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過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斷收集適合高中物理的教材,提高了教師的出題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高中物理課堂新的整合模式主要包括對課上知識的學習和對實驗內容的學習,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有著不同的學習方法,我們應該做好課前預習,加強組員間的管理,完善相關的評價制度,更好地構建出高中物理的自我學習、合作學習的新課堂,提高高中物理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強.“學案導學法”與“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整合與應用[D].四川師范大學,2012.
[2]崔麗平.高中數學“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號GS[2017]GHB1711)成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