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
摘 要: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成為必然趨勢,為了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被應用在教學中,這一模式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以小組活動為主體,它削弱了教師對全班的支配作用,增加學生理解、應用新知識的機會,促進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使教師起到引導者與促進者的作用,在學習中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更積極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圍繞“小組合作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這一主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組合作;高中化學;運用策略
長期以來,由于班級容量大、教學資源有限等因素的影響,班級授課制成為學校課程中的主要組織形式,在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和資源利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模式更多的是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知識傳授過程,卻缺少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并且由于考試選拔機制的影響,學生之間的競爭力被無形間放大,輔導班盛行,學生之間沒有合作精神,這樣學生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也無法做到與他人通力合作,對學生的發展十分不利,并且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注意到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高中化學是一門需要實踐和思想交流的學科,一味地“閉門造車”無法真正地在化學學習中有所突破,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之間的互動更為密切,增強學生之間的團結精神,促進學生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一、合理分組,競爭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活動,那么分組勢在必行,學生之間是存在能力差異的,所以,教師在分組時要做到合理分組,發揮小組合作的最優教學效果。在分組時,通常要考慮學生的性別、化學成績、能力傾向和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因素,讓成員之間盡可能地做到互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別人身上的學習特征,彌補自身的不足,在潛移默化中使促進全組同學的技能優化,并且在分組時盡量使各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讓每個小組是全班的縮影或截面。高中生已經具備了比較完整的思考能力,在小組合作的討論中,能夠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深化對問題的認識,豐富他們對于事物的認識。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一定的競爭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合作,教師可以以小組比拼的形式激發出學生的求勝心,這樣他們就會更加努力地進行合作,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比如在化學實驗中,學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務時就會更加認真,對于組內每一個成員的操作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其他成員遇到困難時,也會積極地給予幫助,讓學習任務完成得更加順利,這樣組外競爭、組內合作的模式能夠更大地激發出學生的潛能。同時,教師也可以采取組組合作的方式,布置一個學習任務,分解為幾個小任務分配給不同的小組,讓小組之間進行合作,共同完成一個大目標,這樣可以加強班級同學的團結精神,促進全體同學化學水平的共同提高。
二、掌握技能,融洽合作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合作技能的掌握對合作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生只是一味地表達自我,那么小組合作就會變得非常混亂,學生們無法進行融洽的交流,所以,應該運用一些基本的技能,讓合作順利進行。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選出每一組的組長,組織每一次的合作學習,進行任務的分配,防止學生們意見不統一,無法進行合作,并且,小組長的選舉也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及時了解監督每一個小組的學習情況,幫助教師傳達學習任務。其次,讓學生學會傾聽,如果學生不能夠耐心地傾聽他人的想法,那么也就做不到思想的交流,傾聽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也能夠在傾聽的過程中將自己與他人的想法結合起來達成更加成熟的見解,因此,在小組合作中,傾聽是必要技能,教師要讓學生重視傾聽的重要性,在每一次的合作之后進行自我評價,今天我認真傾聽了嗎?強調傾聽,并且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能夠結合他人的想法來思考自己的觀點。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合理的表達,有些學生的表達太過繁瑣,而有些學生則表達不清,這對小組合作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表達的平臺,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他們在小組合作中能夠交流得更加融洽、更加順利地進行合作。
三、提供空間,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就是需要學生不同思想的碰撞,而如果學生沒有一個獨立思考形成自我想法的空間,那么合作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下降,所以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獨立思考的空間,要在引出問題之后,繼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針對教師的觀點去感受和思考,形成自己較深層次的認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學習中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見解,并且在交流中辨別取舍,形成一個較為成熟的看法,做到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教師要注意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組內成員達到一個互補的良性循環,重視合作技能的提升,讓合作更加融洽,同時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更有深度,促進學生化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龍憲廣.合作學習教學方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
[2]陳迪.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合作學習教學方式的運用[J].知識經濟,2013(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