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堂
摘 要:互聯網時代改變了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受教育的環境,同時對當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中學英語;留守兒童;德育
目前我國政府正不遺余力地推動以英語為主的外語教育、教學與研究,視英語為發展全面教育、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就學校教育而言,從博士生、碩士生到本、專科生和中學生的培養,外語教育日趨嚴格和規范,要求也越來越高。
近幾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標準化建設都需要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效果,可惜我們對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方式的研究還不夠,對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問題的研究缺乏對網絡時代背景的廣泛聯系和探討。
事實上,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生活日漸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根據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網絡時代的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然與互聯網息息相關,因此必然需要網絡時代的德育方式。網絡環境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環境,同時也是學生的一種新的生活環境,對于新生活環境中德育方式的探索,也算是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實踐。
現實中,新型網絡媒體德育方式的教育效果明顯優于單一感官感知的傳統講解德育效果。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實踐證明:對德育知識的感知、德育情感的體驗和教育效果等都是傳統德育方式所無法達到的。
一、利用網絡英語資源構建校園網絡德育基地
我們通過收集、加工、存儲充滿正能量的德育信息等方式建立留守兒童德育英語版信息庫,及英語版網絡德育平臺,為學生提供優秀的英語德育網站,并將這些優質英語版德育資源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常教育活動中,充分應用“溫水效應”,使留守兒童德育在日常英語教育中一點一滴發生,并取得效果。
二、建立學校英語版德育網站、班級德育網頁、個人德育網頁,搭建展示學生個性、展現校園正氣的英語平臺
先通過學生個人英語德育網頁設計大賽,展示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然后師生齊動員做成班級留守兒童英語德育網頁,進而選拔建成學校留守兒童英語德育網站。再經過靈活有效的經常性活動和正確的輿論導向,用英語點明每個留守兒童的特長和潛力。這樣充分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既可以增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又可以自然地引導他們努力向先進人物看齊;既促進了學生身心發展的主動性,又給予了學生更廣闊的個性化主動發展空間,把留守兒童的德育與英語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三、利用網絡上的英語,開展心理健康英語教育,做留守兒童的知心網友
建立英語版網絡心理教室,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巧,隨時收集留守兒童的難言之隱,請心理輔導老師在網上用英語進行解答。在網絡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英語積累大量英語知識,還可以通過微信、E-mail、QQ等用英語與老師交流、談心,暢所欲言,使每個有同樣困惑的留守兒童及時打開心結,健康成長。既能保護學生的隱私,又能增強心理咨詢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條件,建立英語課外三位一體的英語版德育網絡
教育,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德育,絕對不僅僅只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只有學校和社會、家庭德育緊密結合才更有效果。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拓寬了家校聯系的渠道,我們通過英語課堂外的網上德育學校、德育教師博客、班級德育論壇、手機QQ、微信等方式,使得空間、時間不受限制,而思想和認識的交流,也不僅僅局限于語言和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的引入,讓社會、家長、教師真正能夠隨時了解和掌握并共享學生的思想動態,還可以用網絡拓寬真實空間,建立心理網站、德育網站、“英語話吧”,設立“父母信箱”等專欄。教學實踐證明:通過這些靈活多樣的方式,老師、學生、家長可以平等地跨時空網上交流,共同建立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德育網絡,形成德育合力,防止過去學校德育可能會出現的“5+2=0”的情況,也就是學校德育在5天中給予學生的理念和行為,可能會因為雙休日在家庭或社會中遇到的事件和各種信息而被削弱甚至完全消解。
近幾年的德育實踐證明:在英語教育中注意滲透符合互聯網時代特征的德育新方式,有助于留守兒童德育工作切實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讓留守兒童與其他同伴攜手并進,實現共同進步。實實在在地幫助解決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德育問題,也有利于推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偉大事業,助推中華民族共同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陳艷.歸因理論視角下農村留守中學生英語學習障礙分析[D].湖南大學,2013.
[2]高燕,艾國平,梅忠波,等.農村中學留守學生英語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62-26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