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青
[摘要]語文教師要善于發揮情感的感染、遷移、調節等功能,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要努力發揮教師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動人。其次,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最后,竭力創設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
[關鍵詞]情感 情景 品味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64
語文是工具性與思想性的統一體,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增強教學方法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因為教與學的主體是人,連接教師與學生的紐帶不僅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在教學中,忽視了“情”,則“理”無從滲透,“樂”又從何談起?所以,教師的教學要注意使用創造性、審美性、情感化的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之間積極的情感交流。
一、根據課文內容,把握感情基調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誼;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動容的悲慘;有開懷的笑、嚎啕的哭、會心的悅、無名的愁……文章語言或潑辣犀利,或平實厚重,或流暢自然,或莊重典雅,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感情色彩。教師在教學前,應當先熟悉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確定用什么樣的感情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要準確地再現課文的情感基調,喚起學生的情感。如上《斑羚飛渡》一課,則從一群生性溫順的斑羚,面臨種群滅絕的時候所作出的壯舉人手,體會斑羚在飛渡中所表現出的勇于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感悟人性的卑劣;就是一些說明文,也飽含著作者的感情,如《中國石拱橋》,寫出了我國石拱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特創造以及不朽的藝術價值,洋溢著作者對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的高度贊美。這些帶著明顯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課本中為數不少,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品味。
二、精心設計導語,把學生領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講“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可見情與景是統一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導語設計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情感所產生和存在的情境,爭取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角色,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與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點,去體驗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從而使他們靈魂得到凈化,感情得到升華。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自敘自己求學讀書的經歷,說明童年的樂趣既在嬉戲玩耍中,又在讀書求知中;教學《雨說》可采用第一人稱設計這樣一段導語:“我是快樂而沉靜的雨,我從天空中飄落,伴著我快樂的足音,花草蕩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著自然清新的空氣,將溫柔的胸脯輕輕地貼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我來了,我來了就不再回去。我用靈動的聲音,奇異的形體和清透的心靈向你訴說,不知你是否讀懂了我——雨之心曲。”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很好地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三、重視表情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角色
以讀人情,以讀入境,以讀會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能不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嗎?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多種風格的朗讀。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的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比如《沁園春·雪》上閡要讀得豪情萬丈、下闋要讀得居高臨下、最后三句要讀得意氣軒昂才能體現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沉緩的聲音(只在最后一節語勢稍高揚)、深切痛心的語調來朗讀才能體味安史之亂中人民生活的艱辛與困苦。同樣只有抱著掏心掏肺的心態、帶著懇切無比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得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用心良苦……要使學生在讀時讀得真、悟的深,語文教師在課前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廣采博覽,深刻透徹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并把這一信息傳達給學生。
四、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在激發情感方面,多媒體教學設施能發揮其獨特的優勢。語文教材中的有些課文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空,架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主動領會文章內容。如學習《紙船》時,利用幻燈片展示這樣一幅畫面: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孤獨的小船在無助的漂著,只聽到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再配上一段舒緩的音樂,加上老師的解說,學生很容易置身于詩歌的意境中,學生的情緒便會迅速達到最佳狀態,也能深深地感悟到冰心對母親的那份刻骨銘心的思念。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善于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精心設計,使學生能自然進人教學所需要的感情氛圍,領略語文課本中蘊涵的美好情感,使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得到提高。
五、品味“語言”
文學是借語言來雕塑描寫的藝術。秦牧語:文學是語言藝術。語文教材就是通過文字向學生傳輸語文知識的,若忽視了課文中的語言,形象便是一種空架子,又怎能引導學生“披文人情”呢?故語文教師要以語言為切入點來分析處理教材,重點是引導學生賞析文情并茂的精彩語段關鍵詞句,體會蘊涵在內的深刻人生哲理與豐富思想情感《故鄉》中的心理描寫段落,《核舟記》中的末句“技亦靈怪矣哉”,《破陣子》中的“可憐白發生”都是體會情感的重點。
總之,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誘發閱讀主體(學生)憑借作者所提供的審美客體(課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課文語言所提供的間接形象顯現在自己的腦海中,讓心靈參與進去,與作者發生感情上的共鳴與交流,產生情緒體驗的高漲,悄悄然進入作品的特定環境,“沉醉在作品里面”,從而更深地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