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玲
摘 要 近年來,中國農村金融創新非常活躍,不僅積極創新傳統負債業務和資產業務,同時在金融中間業務領域也相繼推出了銀行卡、信息咨詢、理財業務、黃金等金融類產品。由于受到資金實力和開發水平制約,新科技應用存在成本高、水平低、推廣慢等問題,目前農村金融支付結算方式仍以傳統結算為主,現金、同城結算、通存通兌占主導地位,信用卡、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先進工具的應用覆蓋率偏低,甚至還沒有推廣。這些因素均導致了大量低成本的存款流失,制約了新業務的開發。在此基礎上,農村金融電子化建設不斷推進,以網絡為依托,先后開展了電子聯行及各類代收、代付等業務,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農村金融創新能力仍然非常落后。當前,農村金融服務品種單一,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上,滿足農戶信貸資金需求的信貸品種較少,金融創新主要是模仿和借鑒國內商業銀行的做法,以吸納性創新為主,特色和原創性創新很少,創新產品具有很強的同質性。如何開發更多適應農村經濟條件的金融產品,并對現有產品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進行改造,成為目前我們亟須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 中國農村 金融產品 發展創新
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主要體現在:
第一,充分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于1999年7月隨著《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及2001年12月《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指導意見》的頒布破繭而出,經過近10年的發展與完善,目前已成為農村信用社聯系農民的“紐帶”和“橋梁”,成為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的“拳頭”品牌。
一是加強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給予政策扶持,增強農村信用社支農實力。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業受國際市場的沖擊越來越大,直接或間接影響農貸資金的安全。因此,國家和有關部門應從“農業穩、國家穩”的大局出發,采取積極措施給予農村信用社優惠政策,增強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實力和支農積性。其一,給予財稅優惠政策。其二,擴大農村信用社呆賬核銷自主權,及時核銷小額農貸呆賬,以利于及時處置小額農貸損失,從而減輕損失、減輕包袱。其三,適當提高農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以利于農村信用社發揮杠桿作用,籌集更多支農資金。
二是農村各級黨政組織應切實加強對農村信用社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其一,正確引導農民開展農業生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將有限的小額農貸資金用在刀刃上。其二,將農村信用社攬存、收貸、支農等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的任期責任考核之中,統一部署和安排,各級政府應將涉農資金統一集中在信用社開戶,通過轉移支付資金化解村組集體貸款壓力。其三,大力開展農村信用工程,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引導農民樹立“誠信為本”的思想。其四,積極配合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資信調查,小額農貸到期后,大力協助農村信用社開展清收工作。
三是貸款產品服務的創新。其一,可以拓寬小額信貸資金的來源渠道,促進其財務可持續發展,如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可通過基金、保險吸收民眾閑散資金。其二,可以拓寬小額信貸機構可行的服務渠道,如通過業務為三農服務。貸款額度設定要考慮農村的實際發展水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農民因何種原因借款,通過個人收入及信用來評估償還能力,以此標準為依據劃分的不同額度級別。在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報告中規定,小額貸款額度在發達地區可提高到10~30萬元,其他地區可提高到3~5萬元。
第二,開發農村專業經濟組織貸款。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要把支持農村專業經濟組織作為拓展農村金融市場的業務增長點,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經營狀況,擴大對合作組織的必要授信和信貸支持,為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解決生產和再生產所需的資金。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在優化環境、宣傳引導、典型示范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促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快速健康發展。認真探索新形勢下破解限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切實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融資、引進人才等方面的困難。同時,圍繞主導產業,逐步構建“村建專業合作社—鄉鎮建聯社—區級建總社”的三級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推行農業機械化生產、促進分工分業、增強科技素質、提高產業效益、持續增加收入創造有力的組織保障。
第三,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要針對農業產業化企業資金需求的特點,圍繞“力爭一個品牌、連接一個企業(協會)、帶動一片基地開拓一方市場”的思路,政府在堅持“政府搭橋,協會自辦”原則下,積極引導和規范這些合作組織科學運作,切實解決農民在生產經營中一家一戶無法解決的問題,為農業產業化進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積極發揮協會橋梁紐帶作用,促農增收。通過協會溝通與協調,加強與農業研究部門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做到農業增產、農村增效、農民增收。通過公司、農戶、金融機構多方的資金聯結,支持農業快速發展。通過實施“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為分散的家庭經營與市場之間找到了一種有效的連接方式,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為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產業與產業之間、基地與農戶之間形成了強大的循環經濟生命力。
第四,以信用共同體為依托,培育壯大塊狀經濟。農村與城市不同,取得抵押擔保難,不同的鄉鎮所在地域的經濟狀況、地理位置、主要產業等都有所不同。我們針對塊狀經濟,開創了以“協會+聯保小組+擔保公司+信用社”為模式的貸款業務,以商會為載體、以商會會員為對象的“手牽手”商會貸款,低收入農戶奔小康貼息貸款等,貸款流程簡潔,實行零工作日等待,可隨到隨辦。農戶處在熟人社會,同一個村、同一個鄉鎮或同一行,知根知底,這對以經營風險為主的金融機構來說,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也可以通過熟人間的相互制約而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這類行業協會基礎上的擔保公司包含了該產業的優質客戶,作為信用共同體的聯保小組成員相互比較熟悉,解決了農信社貸款發放中信息不對稱、還款來源沒有保證的難題,同時也解決了“塊狀經濟”起步時的貸款難問題。其最大的優點在于,貼近農村、復制方便、易于推廣。下一步,我們將在“一村一品”已成規模的地區推出合作社擔保的方式;在低收入農戶集中村建立以低收入農戶為成員,為低收入農戶擔保的互助型擔保方式,促進農村塊狀經濟發展。
第五,以糧為本,“糧貸擔保金”貸款扶強種糧大戶。種糧大戶由于能取得金額大、利率優惠的貸款,種糧積極性大大提高,種糧面積逐年增加。衢州是農業大市,歷來是浙江的重要商品糧基地,衢江區現有種糧農民互保合作協會會員100名,占全市會員總數的58%,規模承包土地面積15000余畝,農戶承包土地面積最多的達到千畝。為解決糧農貸款難問題,聯社在全市率先試點糧農互保合作協會貸款,貸款額度按政府支持擔保金1∶5的比例放大,貸款利率相應優惠10%。三年多來,已累計發放專項貸款360多戶次、累計貸款總額達3000多萬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不少種糧大戶從單純種糧發展到以種糧為主、多種經濟作物為輔的種植業及以種帶養的經營模式,有力地加強了支農力度,有利于農業生產與市場接軌,促進了支農資金的市場經濟運作體制的初步形成,確保了農業增效、糧農增收。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壽遼源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