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邈
摘 要 互聯網等電子信息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給金融業帶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變革熱潮,而電子金融的出現給傳統金融業的風險控制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沖擊。但是我們對于電子金融所帶來的風險及其風險發生機理卻從來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導致人們對電子金融風險的防范監管也缺乏科學性的理論基礎。本文主要以電子金融作為研究對象,經過理論分析,解釋電子金融的風險發生機制,通過實證驗證了電子金融風險的增加,并且進一步對電子金融風險的防范和監管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電子金融 風險 發展迅速 防范策略
一、背景
所謂網絡金融,又稱電子金融。從狹義上講,是指在國際互聯網上開展的金融業務,包括網絡銀行、網絡證券、網絡保險等金融服務及相關內容;從廣義上講,網絡金融就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金融活動的總稱。
二、電子金融的危機
電子金融是金融業在電子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之一,一方面,它利用比以往更低的成本去制造出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豐富了金融產品的種類;另一方面,它令各個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更激烈,其特殊風險給金融風險的控制和監管也帶來了困難。電子金融這個新產業將有大量的職位和市場空缺,更有大展宏圖的機會和空間,同時也需要加入更多的技術性人才。
(一)電子金融市場發展的失衡
我國金融業務工作的突出現狀是電子金融市場發展不穩定。其業務創新以四個大型國有銀行作為導向和發展業務的主體,他們推出的產品和業務又有所不同,所以團結互助很困難。在地區范圍來講,電子業務金融中心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等特大且重要的城市中,因此各地發展不平衡。
(二)尚未完善的金融創新監管制度
眾所周知,電子金融的風險發生機制主要存在于兩個層面,第一是由金融行業特征、電子技術特征和電子金融產品的特征而產生的電子金融風險增加;第二是電子金融促進了其中風險的聚集、突發和傳遞。我國電子金融的監管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還是有明顯的不足,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完善的法律去保障金融業務,對貪腐現象進行抨擊,創造一個和諧安定的金融市場。
三、電子金融的的改革
(一)產生改革的因素不同
我國目前的發展形勢約制了電子金融行業的發展,主要的問題是對于電子金融業務能力的推動力不夠,在設定和分析處理方面的力度不完善。
(二)改革的環境問題
我們必須有好的環境才能進行基礎的電子金融行業改革,我們需要法治社會與高技術職業技術相輔相成才能夠提升和進步。在良好的監管下,形成一個穩定和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
(三)改革方向不同
我國在電子金融行業中起步較晚,技術能力較低,導致我們在發展其業務的過程中改革的內容完全不同。我們應該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電子金融發展方式,進行從簡單到困難的計劃實施。我國社會不應該在電子金融業務上進行單一重復的改革,而是應該擴張眼下的投資理財局勢,提高功能性的技術含量。
(四)改革后的效果不同
金融行業的專業性強,只有專業的設計者才清楚其中的奧妙,少部分參與改革的人員只能了解大概的機制體系,很可能忽略了產品的細微點,或者銷售員不是完全清楚該產品,導致了銷售困難。客戶不懂該產品功能而產生疑慮,從而造成銷售滯漲。
(五)改革后的管理水平不同
我國實施針對電子金融的改革創新之后,與國際電子金融業務在監管上存在差異,對于電子金融行業的管理工作應該是嚴密監督的。有適當的監管手段才能保證工作的穩定進行,電子金融操作的過程中,一旦出現疏忽都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迫使企業、公司和個人的經濟受損,也會導致國家和社會的金融市場出現不平衡的局面。
四、電子金融業務發展建議
(一)遵循國際通行慣例和基本原則
為了促進我國電子金融業務的發展,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遵循國際通行慣例和基本原則。其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堅持公平競爭原則,堅持合法合規原則,認真遵守職業道德標準和專業操守,堅持知識產權保護原則,堅持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風險可控的原則。
(二)加快法規制度建設
加快法規制度建設,應該根據我國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要求,完善結算、清算信息系統,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電子商務發展方式。今后在開展新金融業務種類采取的模式是從建立試點再到規范,然后進行推廣,緩解制度的落后,制定關于金融方面的計算機安全規章。召集金融行業的專家人士對行業存在的法規問題予以指導,充分吸收國外發達國家金融電子化發展的經驗。針對我國電子金融行業的發展狀況,分階段不斷深入法規制度的完善和修改工作,確立金融電子化的地位。
(三)提高電子業務安全性
消費者對電子銀行業務產品及相關交易過程安全性的擔憂成為我國電子業務發展的阻礙之一。因此,需要大力發展電子銀行業務,提升其對銀行績效的貢獻程度。商業銀行應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采取先進的網絡安全保護措施來加強電子銀行業務的安全性,如采用統一的認證體系、多重身份驗證等方式來消除網上銀行消費者對安全性的擔憂。
(四)控制電子金融規模經濟
效率并不會隨著銀行規模的擴大而一直增長。將銀行規模控制在適當范圍內,是每一個銀行面臨的十分艱巨的任務。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在資產規模、人員規模及業務種類等方面都占據了極大優勢,這使它們開辦電子銀行業務變得容易。然而,資源的過度投入與浪費、人員的冗余,不僅不會為國有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收益,相反,會阻礙銀行的發展,降低銀行效率,對銀行績效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國有商業銀行應該對電子銀行業務的規模進行控制,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對人員進行適當的縮減。
(作者單位為江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