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燕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剛剛接觸文本,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文字體驗,朗讀起來以唱讀、頓讀為主,句子的停連缺乏必要的準確性和針對性。范讀所傳達的是教師本人的認識能力和態度觀念,范讀時教師強烈的愛憎情感,對學生會產生較深的影響,讓學生們在傾聽中理解停連的分寸,在模仿中感知文本的意蘊。
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看菊花》一課教學,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知停連的技巧,教師從范讀入手。師:……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它們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教師在讀“黃的”“白的”“淡綠的”等幾個詞語的時候,故意放慢速度,每讀一個詞語都要有短暫的停頓,既與其他詞語之間留出空隙,又讓文本前后自然銜接,渾然一體。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時而側目,時而微笑,臉上露出愉悅而欣喜的神情。范讀結束,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在教師的安排下,學生們自由讀,接龍讀,小組輪讀,每一句讀,學生們都極力模仿教師的讀法,尤其是那幾個詞語的朗讀,停頓恰到好處,突顯了菊花顏色之多,又洋溢出對菊花的無限喜愛……
朗讀是為了給別人傳達語言信息,讀,要讓人能聽清,聽懂。如果停連安排不當,“讀”者就不能完整地詮釋文本的意思,“聽”者自然也無法真正理解文本含義。因為漢字的組合有一定規則和技巧,掌握了這些規則和技巧,才能讀順文,傳好情,達對意。因此,在低年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文本,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知,在文本的朗讀中,逐步意識到句子該怎樣停頓,哪里有必要的連接,掌握朗讀中的大停頓和小停頓的時機,從而提高朗讀品質。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大松樹和小松樹》一課教學,師生邊讀邊悟,在朗讀中感悟小松樹和大松樹的不同。師:你們覺得小松樹怎么樣?從哪里看出來的?生:它太驕傲了!它覺得自己能夠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而大松樹看不到。生:它太霸氣了!目中無人。生:它太沒禮貌了!居然用“喂”和大松樹喊話。師:嗯,同學們體會很深刻,那誰能來讀一讀,讀出小松樹的不禮貌和霸道呢?前排的一個小男孩站起來,讀道:喂,朋友,你看我長得……還沒等教師評價,另一個同學快速站起來,說:我覺得他讀得不夠沒禮貌,我想試一試: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師:誰來說一說兩名同學朗讀的區別?生:第一個同學讀了“喂”之后沒有停頓,讓人感覺不到沒有禮貌。而第二個同學做得很好。師:嗯,真是一棵不懂禮貌的小松樹啊!我們現在一起來讀一讀,試一試……
教材是閱讀的根基,更是朗讀技巧訓練的陣地。我讓學生充分朗讀原作,在親身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師生、生生的多元立體對話,在溝通與交流中,學生們與文本的距離近了,思維打開了,對停連的感知真實了,繼而朗讀能力提高了。教師借助強調性停頓朗讀技巧的訓練,讓學生們進入文本,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認識,在書聲瑯瑯中陶冶了情操。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為敏捷,在朗讀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目視”“口誦”,更要讓學生“心通”,只有全身心地沉入文本,用心體會作者寄寓的感情,才能煥發出良好的朗讀情感,讓文本有了生機,也讓停連有了靈性。為此,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設計,誘導學生感受文本,走進角色,獲得自主的情感體驗,細細品,慢慢嚼,在品味中習得語言感知能力。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教學,這首敘事詩歌頌了抗日英雄王二小掩護八路軍機關和數千老鄉,把敵人領進埋伏圈,最后英勇犧牲的故事。課文內容與學生們的生活有一定距離,挖掘學生們的想象力,給他們真實的體驗,成為朗讀教學的重頭戲。朗讀前,教師帶領學生們一起自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王二小”的樣子,接著,利用大屏幕播放故事動畫,最后,朗讀開始了,教師按照學生們聲音特點劃分的層次,指名個別同學讀:“王二小帶路走在前面,把敵人領進我們的埋伏圈。”集體讀:“四下里乒乒乓乓響起了槍聲。”教師讀:“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有了之前情感的蓄勢,學生們朗讀起來流暢干脆,各個句子之間緊密銜接,幾乎沒有停頓,給人一股排山倒海之勢,學生們用鏗鏘的語調和緊湊的連接,傾瀉一種無比悲痛和憤怒之情。這樣的朗讀將學生們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一種新的情愫也在學生們的心中潛滋暗長。
連接是指不中斷、不休止的地方。只用于有標點符號的地方,表示縮短停頓時間,連起來讀。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引領學生入境,在情感的帶領下,采用連讀的方法,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王二小”的英雄行為給人們帶來的心靈的痛徹和精神的成長。
朗讀是一門藝術,而停連是這門藝術中熠熠發光的一顆明珠。在低年級學生語文朗讀技巧的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從興趣上引導,在方法上傳遞,于情感上喚醒,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在“停”“連”中感受,披文入境,以讀促悟,讓每一顆童心沐浴在文學的世界里,向上,向高,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