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桃,王冬梅,李 燕
(北華大學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互聯網+教育”模式發展探析
張玉桃,王冬梅,李 燕
(北華大學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互聯網+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在充分尊重教育本質的基礎上,通過利用互聯網的新型科技思維和運行模式對教育的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所使用到的工具以及教學方法進行重塑革新。“互聯網+教育”從傳統本質上看,是對我國傳統教育底層進行的重新建構,從其應用的形態上,提出了“互聯網+課程”、“互聯網+教師”、“互聯網+學生”、“互聯網+管理”四個主要構成要素,進一步針對“互聯網+”對我國教育教學各方面的影響、存在的優勢及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
互聯網+;教育;信息化
“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技術經過不斷革新發展而形成的新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在充分尊重教育本質的基礎上,通過利用互聯網的新型科技思維和運行模式對教育的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所使用到的工具以及教學方法進行重塑革新。國家教育部也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信息化建設完成后將會為“互聯網+教育”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保證。
“互聯網+”這一理念是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先生在2012年提出的,于揚先生認為“互聯網+”將會改變所有的傳統服務項目,互聯網將為各行各業提供新的商機。“互聯網+”是依托于互聯網相關的一系列技術(如:數字化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和思維,與傳統行業的各個領域進行深度融合。“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將不斷推動各領域技術的革新,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優化運營模式、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創造出新領域的新生態,最終促進社會經濟飛速發展。
自2012年“互聯網+”這一理念在國內被首次提出之后,受到了各界學者的高度關注。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互聯網+”被提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教育”應運而生,微課、MOOC、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見證。教師的課程,被技術人員編輯制作上傳至構建好的課程平臺,只要有網絡,學習者就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中的終端設備訪問課程平臺進行課程的學習。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洶涌澎湃之勢不斷倒逼傳統的教育模式改革,“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雖說如此,我們依然要用審慎的心態來對待“互聯網+教育”。
2.1 互聯網+課程
“互聯網+課程”就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課程的融合,將教師的授課過程進行錄制編輯,實現課程的數字化,將數字化后的課程上傳至網絡中實現課程的在線化,網絡中的課程資源逐漸累積形成課程豐富的資源庫。“互聯網+課程”打破了傳統課程的時空限制,讓課程更具開放性和共享性,學習者處于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學習互聯網中的課程,有效改變了傳統課程中內容單一、陳舊的現狀,這樣的課程內容也更具有實效性并且容易讓學習者接受和喜愛,滿足了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互聯網技術的有效滲透使課程在外顯形式上更加科學、先進和直觀。總之,無論是課程資源的建設,還是課程的實施和評價,“互聯網+課程”都帶來了全面的升級和變革。
2.2 互聯網+教師
“互聯網+教師”與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教師的角色從課程的主演變成了編劇和導演。傳統課堂中教師的授課方式基本就是站在特定教室的講臺上進行講授,“互聯網+教師”則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教師這一角色的工作內容。由于“互聯網+教育”將課程在線化,教師的授課也從線下搬到了線上,教師的教學內容在技術人員的協助下被錄制成高品質的教學視頻并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輔助教師的課件也被上傳網絡供學生學習和參考。在整個課程在線化過程中,教師需要像編劇一樣策劃好整個劇本,這個劇本即課程內容。教師還需要像電影導演一樣向技術人員提出課程想要的表現形式及整體效果,負責拍攝的技術人員依據教師的要求去完成整個課程的在線化。
第二,在“互聯網+教師”模式中,教師更多的是充當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把握方向。明確學習目標,引領學生圍繞著這一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避免發生遇到難解的問題而影響學習進度的情況,保證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學習者在遇到疑惑或者難解問題時很容易產生厭學棄學的情況,此時就需要教師不斷激勵學習者在主動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在“互聯網+教師”模式中的教師是資源整合的負責人。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人們每天接收的信息可以用有限來形容。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終端設備的迅速更新,一個小小的手機所接收到的信息就可以用無限來形容。人們每天打開手機都是撲面而來的各種信息資源,并且時時刻刻打開手機都是看不完的新內容,人們看到的多是缺乏系統性的碎片化信息。而接收這些信息學習者的知識儲備是有限的,辨別能力也參差不齊,尤其是低齡學習者更是需要一個資源整合者為其提供適合的、系統性的學習內容。
第四,“互聯網+教師”模式中教師是新教學模式的開發者。“互聯網+”教學模式環境下,需要教師不斷適應新的教育教學環境,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教師專業發展必須要根植于互聯網的基因,教師在日常的組織教學中也要不斷開發和升級自己的教學模式,相信在教育者們的共同努力下,未來的“互聯網+教育”中會擁有越來越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
2.3 互聯網+學生
“互聯網+學生”主要表現在,首先,學習者以互聯網為學習媒介的核心對象進行學習。2017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的網民數量已達7.31億人,報告中還顯示2016年,我國新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群體占比達到80.7%,這正迎合了教育教學向“互聯網+”模式發展的勢頭。其次,在學習資源變得更加豐富且學習方式更加靈活的互聯網中,學生的學習呈現出大規模和開放性趨勢,基于“互聯網+”的學習模式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很大的挑戰,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在沒有教師和家長監管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干擾,難以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就需要學習監管系統來保證學習效果。再次,基于“互聯網+”的學習模式也在不斷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基于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的智能應用能夠為不同學生智能推送適合學習內容,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優化,為學生提供先進有趣的學習體驗,在快樂中獲得知識。
2.4 “互聯網+教育”管理
“互聯網+教育”就是通過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化信息技術,繼而開發、利用教育管理的信息資源促進信息化交流和共享,提升教育教學的管理水平,實現教育管理信息化發展。目前,我國的“互聯網+教育”管理的現階段水平就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未來的發展中,“互聯網+教育”管理將會呈現出更高層次、更高標準的教育管理現代化,也就是在教育管理中,從硬件設施到軟件的提升都將通過互聯網來重塑新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
3.1 “互聯網+”教育終將取代傳統教育模式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也逐步興起、流行。“互聯網+”對教育行業的影響也非常大,主要體現在對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進行資源整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優質學習資源。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也僅僅只能教幾十名學生,而互聯網卻能夠滿足更多學生同時學習。此外,互聯網還能夠消除跨區域、跨行業、跨空間、跨時間學習的客觀因素。這也就意味著在未來的教育行業發展中,“互聯網+”的學習形式將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此外,“互聯網+”加速了教育自身的進化能力。傳統的教育模式及教學內容相對比較陳舊、教學方式方法比較落后,導致教學效率低,不能夠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而“互聯網+”的新教育模式能夠打破教育陳舊、落后的局面,它能夠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和改革。
3.2 傳統教育的育人功能面臨著逐漸被弱化的趨勢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職責就是面對面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這樣的知識傳授過程中,教師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多種教育的育人工作融入到了日常教育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接受到情感、道德、藝術修養等方面的熏染。然而在新環境下的互聯網時代,師生之間更多的僅是知識和信息的傳遞和接受,情感的交流將會逐漸淡化,教育的育人工作也隨之被逐漸弱化。這就迫切需要進一步創新“互聯網+教育”模式,強化育人功能。
3.3 互聯網平臺資源紛繁雜亂,學生的選擇面臨重重困難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互聯網平臺教育對于學習者需要的學習資源提供得非常廣泛,對于年齡偏小的學習者,他們對道德的判斷力還不足,在沒有教育工作者對其正確引導下,他們很難在龐雜的互聯網信息時代選擇健康、向上的信息資源,這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習者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旦選擇不健康的信息資源,勢必就會使學習者誤入歧途,還會嚴重影響學習者的身心健康。
4.1 教學實現了不同步
新形勢下的“互聯網+”教育平臺網絡技術能夠更好地實現課外教學的整體過程,只要學習者具備上網的基本條件,學習者就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鏈接地址進入到互聯網平臺,還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這就實現了教與學不同步的教育突破。在互聯網平臺中,學習者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習時長、學習地點和學習內容等,還能將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學習資源分享給同學,從而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
4.2 構建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
“互聯網+教育”模式為學生和企業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構建了一座現代化的信息橋梁。學校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及時了解到企業的發展需求,通過對企業的發展需求進行綜合分析,能夠及時有效地對學校課程進行整改,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戰操作能力,以培養更多企業發展所需的新型人才。同時,能夠讓學校和學生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聯系更加便利。學校也可以通過新型的“互聯網+教育”模式的互聯網平臺,加強與社會各行各業的深度合作,雙方加強溝通和交流,發展新型的教育模式,讓教育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機率,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4.3 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
“互聯網+教育”模式就是將互聯網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發揮平臺優勢,很多高等院校都在與各大企業進行合作辦學,在這種聯合辦學的模式下,可以讓企業通過互聯網將一些企業的工作承包給在校的學生。在校的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去接受工作任務和學習任務,在豐富的互聯網學習資源中,學生們能夠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興趣愛好去學習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對知識進行整合的能力。
這種高等院校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媒介接受任務模式,將以往學生去被動完成作業變成了主動積極去完成企業所發布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模式變化,取代了傳統課堂學校教師生硬的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模式。這不僅讓企業節約了成本,對于學生而言也能夠在完成企業工作任務的同時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完成比傳統課堂更具挑戰性和操作性的“作業”,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實戰能力,很好的解決了高校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的問題,也恰恰迎合了企業需要經驗豐富的員工的需求,培養出實戰能力強、經驗豐富的現代化高層次人才,緩解了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壓力,可謂一舉多得。
4.4 學校教育更具時效性
新型的“互聯網+教育”模式能夠深度的整合學校的教學資源、企業的綜合資源,能夠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完成企業布置的“作業”并且更好的消化理解所學知識,提升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學校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能夠整合教育教學資源,打破傳統教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自己需要的課程,還能夠促使好的資源被學習者分享、交流,促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具時效性。
5.1 “互聯網+教育”理念
目前,社會快速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互聯網,正與各行各業進行全面、深度的融合與發展,互聯網的創新發展也激發了各個行業的內在發展潛能。互聯網在與教育行業的融合發展中,所體現出的效果就更加不同。教育在互聯網中的改革創新核心是教育理念的改革,新型互聯網下的教育教學工作應該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要以對知識的應用為教育基礎,這樣不僅能促進教師教的效果,還能夠讓學生更加開心、快樂、自由地去學習知識,接受知識,從而熱愛學習。
在新型互聯網教學理念中,教師必須要不斷汲取新知識,要能熟練掌握新型的教學用具,讓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學生在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學習時,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中的優質資源,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方便和快捷功能,從而充實自身的學識。
5.2 “互聯網+教育”教學內容
教育教學的內容是教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互聯網新形勢下的課程內容安排能夠充分發揮社會服務作用,明確教育應服務于社會發展。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新型互聯網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定,互聯網教育能夠深度融合在線課程資源,形成更加開放、自由的學習型課程體系,通過對各類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創新學習成果認定的模式,構建新型教育平臺。
5.3 “互聯網+教育”體驗
新型互聯網模式下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作為發展導向,通過現代化的互聯網技術與信息科學技術,利用大數據統計對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學習目的、學習形式等進行深度的、系統化的判斷分析,進而在互聯網的設計中努力去改善和優化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從產品的優化設計、產品的生產加工等環節,讓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更加快捷、簡單、方便、生動有趣,才能夠保證學習者能夠全身心的參與到學習之中,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5.4 “互聯網+教育”管理
新型互聯網技術對于教育行業而言,能夠更加有效促進對教育教學的管理、對學生的管理、對教務工作的管理,使各項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化、高效化,減少了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及資金的投入,讓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更加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新型的互聯網教育管理技術能夠對學校的常態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監控,通過數據分析技術為學校管理者的管理與決策提供支持和保障。
隨著各種現代化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給教育行業的各項工作帶來了更加深刻、更多樣性的改變。“互聯網+教育”已經被納入了國家的發展戰略,是我國未來社會發展內驅力,它拉開了教育改革的序幕。教育改革也正需要抓住互聯網科技發展的機遇,恰當利用好“互聯網+教育”的各項優勢,深入探析新的“互聯網+教育”模式,促使我國未來的教育發展成為更加開放、更具創新的新型教育生態環境。
[1] 梁文.“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改革[J].現代教育管理,2017,(08):83-86.
[2] 王春麗.“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發展探析[J].企業導報,2016,(11):62-64.
[3] 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02):70-72.
[4] 王喬峰,曹效英,路璐.“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發展情況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03):9-11.
[5] 鄺奕軒.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探討[J].現代企業教育,2009,(20):116-117.
[6] 楊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探討[J].考試周刊,2007,(27):127-128.
[7] 王進彥.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問題的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01):89-90.
[8] 王竹立.“互聯網+教育”意味著什么[J].今日教育,2015,(05):114-115.
[9] 吳志先.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培養工作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04):65-66.
[10] 張偉遠.創建第三代網絡教學[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01):73-74.
[11] 孫文生,劉培植.網絡媒體平臺在現代教學模式中的應用[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109-110.
[12] 溫琦.知識經濟時代下網絡教學方法的創新性探討[J].電子制作,2013,(04):80-81.
[13] 張蓉.淺析網絡教學中教師角色的新定位[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02):99-100.
[14] 李曉晴.網絡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文教資料,2006,(01):79-80.
[15] 王建虹.淺談網絡教學[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1,(06):120-121.
[16] 顧敏.網絡教學的幾點思考[J].神州,2012,(33):93-94.
[17] 沈穎.淺談多媒體網絡教學[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06):56-57.
[18] 何林山.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改革[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1,(06):119-120.
[19] 李金玲,李望秀.有效的教師個性特征及其在網絡教學中的實現[J].現代企業教育,2007,(02):147-148.
[20] 張偉遠.以互動為核心的網上教學原理及應用[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05):125-126.
Onthedevelopmentof“Internet+Education”model
ZHANG Yu-tao, WANG Dong-mei, LI Y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dia,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China)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Internet +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full respect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it helps to remodel education with innov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nternet’s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hinking and mode of opera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tools used and teaching methods. From the traditional essence of “Internet + education”, it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 puts forward four main elements of “Internet + curriculum”, “Internet + teachers”, “Internet + students”, “Internet + management”, and mak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advant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n China’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et+;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G434
A
1674-8646(2017)19-0166-04
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