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 要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統籌城鄉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鞏固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地位。本文分析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并提出了改善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
關鍵詞 農村集體經濟 現狀 對策
一、引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迫切需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是怎樣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重新構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框架,培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改變“空殼村”現狀,使農村集體“手中有糧”,繼而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群眾共同富裕。
農村公共農產品投資的主體是集體經濟。農村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和公共產品短缺是我國“三農”問題的突出表現。自家庭承包責任制實行以來,尤其是取消農業稅和農村稅費改革以后,農村中公共事業費用不足,制約著部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然而在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其公共服務水平和公共事業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有增加。增加農民收入和就業人數的主要途徑是加強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發展對農民就業和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義,在集體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民在集體企業就業,是所有者和生產者的統一,是資金合作和生產合作的關系,能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擴大就業途徑。因此,要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這一迫切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二、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隊伍素質不高
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隊伍素質不高,缺乏專業的經濟管理隊伍。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科技人才嚴重缺乏,因為農村條件艱苦,地理位置偏僻,很難吸引人才,大部分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識的人才不愿意離開大城市回到農村,這也是一大現實問題。甚至從農村出去的大學生在學成之后也不愿意回到農村為家鄉服務。人才缺失成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大難題。
(二)缺乏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體經濟發展不但缺乏總體規劃,而且相關的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數據也含糊不清,給制定相關政策增加了難度,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農村集體投資管理相對混亂、集體經濟發展缺少規范指導等問題。目前,農民群眾迫切希望政府給予土地使用和啟動資金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落后,因為資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困難;有一定規模的農村集體企業因為企業房屋產權問題,面臨著強制拆遷的困境,對未來的發展感到迷茫。
(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土地面臨法律困境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推動,對土地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快速減少,存量土地及其廠房、商鋪租金等土地非農收益成了社區集體的主要收入來源,經營土地成為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憲法規定“農村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但作為下位法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只有在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或者鄉鎮、村級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的情況下,經依法批準才可以使用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對民間私人資本推動的農村工業化引起的對集體非農建設用地需求擴張估計不足;沒有為私人創辦企業留下合理的用地空間。自發、私下的農村非農建設用地流轉,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實施帶來較大的沖擊,并且由于村民集體出租非農建設用地不受法律保護,如發生爭議,集體利益就要遭受損失。
(四)集體資產產權不清楚且管理體制不完善
農村集體資產形成時間長、結構復雜,當前大部分沒有進行產權登記,產權不明,容易造成資產流失。當前主要由村委會成員對集體資產進行經營和管理,大部分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經營管理缺少有效監督,制約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少數依靠地理經濟優勢和土地征收發展的鄉鎮,沒有及時進行量化固化,集體資產名義上平均分配,實際上掌握在極少數人手里,有的甚至出現決策失誤、資產流失、審計發現違規現象等問題。
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優化策略
(一)人才管理創新: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
隨著基礎教育在農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應該積極擴大高素質村干部候選人的有效供應來保證村干部候選人的素質。通過引入市場觀念,拓寬選人用人渠道,為社會各個階層有興趣到農村發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后備干部人才庫。所以,地方政府應該有計劃地培養人才。因為農村復雜的地理位置、傳統觀念、文化背景的不同,政府每年應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拔一批大學畢業生接受統一培訓之后,分配到各鄉鎮參加基層管理建設,在治理村莊的過程中接受基層的磨煉,用全新的理念治理村莊,發展集體經濟。適當放開干部、知識分子的身份限制,允許一些普通村民參加村委會選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者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和其他優秀人才自愿到基層工作的,也可以參加村委會選舉;部隊、企業、行政單位離職退休、居住在本村的人,也可以參加村委會選舉。這樣可以改變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的封閉型農村社區,讓更多的人參加村干部選舉,擴展村干部力量的來源渠道,為農村基層組織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
(二)組織載體創新:從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
繼十六大提出“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的要求之后,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推進制度創新,增強服務功能”,十六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增強村級組織的服務功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組織形式,是雙層經營體制的載體。堅持農村公有制,必須堅持不懈地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三)法律、政策方面明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法人地位
逐步修訂和完善《民法通則》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把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農村社會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列入調整范圍,確定農民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解決法人登記注冊、繳納稅費等問題。國家相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農村股份合作社示范章程》《農村股份合作社審計規定》和在股份合作改造過程中的財產清查、股份構成、股權配置、股權流轉等操作層面的配套文件,保障改革正確的市場化取向和規范運作。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村現代流通體制,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為聯結市場和農民的紐帶和橋梁。
(四)建立民主管理、社會監督及加強責任約束的管理機制
這些是保證和促進集體經濟自我積累、自我完善、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制定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各種管理規章制度,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把加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貫穿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各個步驟,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強民主決策,主要是指在選擇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和確定經營方法上,讓群眾廣泛討論、集思廣益、科學論證,預防個別干部盲目決策,損害集體經濟利益。加強民主管理,主要是指在集體經濟內部建立健全民主理財制度,控制集體企業的開支,建立分配約束機制,嚴格執行財會制度,杜絕平分集體財產、占用集體資金和拖欠集體公款的現象出現。
四、結語
到目前為止,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仍存在很多的問題,要想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村民自身和行政事業單位及各個方面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為陽泉市郊區平坦鎮政府經營管理站)
參考文獻
[1] 盧文琦.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律屬性[J].金卡工程,2011,15(2):157.
[2] 姜紅云.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
[3] 藺虹.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6
(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