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燦
摘要:隨著“走出去”戰略的不斷推進,走進非洲的中資企業不斷增多。中資企業通過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當地教育、組織文化活動,解決當地居民飲水困難問題、改善醫療條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等公益活動,極大地帶動了當地人的就業,促進了投資目的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未能全面兼顧各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很多中資企業雖然“走入”了非洲,卻未“走進”當地社會。有鑒于此,企業應通過提高管理者的責任意識提升公益管理水平,并促進與各類利益相關者的融合;政府則應通過制度與政策支持等方式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海外履責條件,加強與非政府組織合作,使其發揮自身優勢,助力在非中資企業的經營活動。
關鍵詞:中資企業;非洲;公益行為;利益相關者;蘇丹
自1998年“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海外投資的發展迅速,走進非洲的中資企業亦不斷增多。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后,中非合作步伐進一步加快。同時,非洲國家政治趨向穩定、經濟穩步發展的大環境,對中國投資者也越來越具有吸引力。蘇丹,作為中國成功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第一站,與中國的關系總體向好,但是作為中蘇兩國關系重要橋梁的蘇丹中資企業的表現卻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走出去的企業在謀求自身利益的同時,沒有很好地兼顧諸多利益相關者尤其是蘇丹利益相關者的期待與訴求。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中資企業在蘇丹的長遠發展、促進中蘇兩國關系的進一步深化,同時還能為在其他非洲國家的中資企業提供借鑒。
一、蘇丹中資企業公益表現
中資企業幾乎參與了蘇丹發展建設的各個領域,從行業來看,中蘇兩國以石油勘探開發合作為主,企業投資的重點領域是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承包工程市場占有率高達50%以上。同時,中資企業以融資方式在蘇丹港口、公路、橋梁、電力、水利等領域實施大型成套項目。據中國駐蘇丹大使館經參處統計,民營企業居多,但投資份額相對小;國有企業較少,但投資份額較大,中央企業受外界關注程度最高,影響力最大。自中國企業進入蘇丹進行石油勘探活動后,蘇丹的石油工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他中資企業的進入也極大地帶動了當地人的就業,促進了蘇丹經濟的發展。蘇丹中資企業的公益行為對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貢獻。這些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國企業良好形象。
第一,開展扶危濟貧救困活動。蘇丹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都比較落后的國家,雖然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少有自然災害,但由于經濟生產方式落后,又國家局勢動蕩影響,國家貧困人口較多,還存在大量由于戰爭無家可歸的難民。因此,扶危濟貧救困、實施直接物資捐贈成為了中資企業在蘇丹公益投入金額最大、最為常規的公益項目。
第二,為蘇丹興建基礎設施。中資企業在蘇開展基礎設施興建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類相對比較傳統,是根據中國對外援助政策開展的建設項目,包括通訊網絡建設、水利建設、電力網絡建設、公路建設項目等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另一類是企業有意識開展的援助建設行為,包括:修建民用道路、橋梁、機場,修建醫院、診所、校舍,打水井、挖水渠等,這也是中資企業在蘇丹比較普遍的社會貢獻行為。由于,蘇丹飲用水資源嚴重缺乏,喀土穆地區每年只有1~2場雨,每場雨持續10~20分鐘,一些民眾為了取水要走上一天。所以,中資企業幾乎每到一處都要為當地居民打水井、修建水塔或開鑿水渠,以解決居民飲水困難的問題。
第三,支持當地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中資企業在蘇援建新學校,修復舊校舍,為當地社區學校捐贈桌椅、課本、體育用品,并在高校設立各類獎助學金,改善了當地居民受教育的條件,一些企業還針對政府和蘇丹客戶開展漢語教學和交流活動。但是,受到經濟實力、溝通交流等外部條件的限制,多喜歡一次性的捐助,沒有形成可持續的公益模式;交流項目主要面向各級政府和企業客戶開展,很少面向普通公眾,有些企業為了避免由于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語言等方面引發沖突,甚至要求中方企業員工避免除工作之外的與蘇方人員的交流。
第四,援助醫療衛生。一些有條件的中資企業在蘇丹援建維修醫院、診所的同時,還捐獻醫療設備和醫藥、定期開展專業醫療培訓,提供診療、婦幼保健服務,并定期送醫上門,解決邊遠地區看病難問題,促進與社區的和諧發展。通過比較發現,有中國醫療隊駐扎、非政府組織介入管理的醫院經營效果最佳,截至2013年7月,解決了醫院周邊200多個村鎮的就醫問題,同時,實現了自負盈虧的運營。可見國內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提升了公益項目的執行效率。
二、利益相關者對在蘇中資企業的影響分析
(一)在蘇中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主體分析
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也稱利益相關方,廣義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金融集團)、管理者、員工(工會)、客戶、政府、媒體、社區、供應商、政治團體、競爭對手以及非政府組織(NGO)。
在蘇丹,由于種族、宗教特征明顯,又曾多年內戰,所以蘇丹的地方勢力、部落勢力較強,因此文中的政治團體主要指這兩股勢力,又鑒于蘇丹的政治團體主要分布在中資企業項目所在的社區中,所以本文將政治團體與社區合并,不考慮其他國家政治勢力對在蘇中資企業構成的影響;其次,由于中資企業在蘇丹的主要涉足領域是石油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而中資企業幾乎參與了蘇丹基礎設施建設承包工程市場占有率在50%以上,所以,暫不考慮競爭對手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作用;另外,由于中資企業的供應商也基本為中資企業,因此也不考慮供應商對于企業公益行為的影響。所以,文中主要研究的利益相關者主體包括:股東、債權人、管理者、員工、客戶、政府、社區、媒體、非政府組織、民眾。
具體來說,在蘇中資企業有來自兩國的股東、債權人、管理者、員工等利益相關者參與監督、管理和運營;有兩國中央政府、媒體、民眾、非政府組織以及蘇丹州政府、區政府,部落、地方反政府勢力的壓力;另外,還有來自國際組織和國際主流媒體的監督和影響,如表1所示。
(二)利益相關者對在蘇中資企業的影響
第一,國內利益相關者中,中國政府部門對在蘇企業行為規范和安全運營方面訴求明顯,商務部、外交部等相關國家機構曾多次下發規范性文件,對外投資合作、境外安全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中方派出員工對自身安全和工資待遇方面也對企業有強烈訴求。相對之下,國內非政府組織由于發展程度不高,對海外企業的幫助有限,媒體和民眾對在蘇企業影響也并不明顯。
第二,蘇丹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影響最大。與中國政府不同,蘇丹的地方勢力較強,各級地方政府都對企業有幾乎等同于中央政府的影響,所以企業需要盡可能的滿足這部分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另外,蘇丹的工會和非政府組織較多,分布在諸多重要的行業,這些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步調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但也為各自代表的群體爭取權益,具有向企業施壓的能力,因此對中資企業的公益行為有一定影響。媒體方面,蘇丹的官方媒體為蘇丹通訊社(SUNA),其他主要媒體包括:蘇丹電視臺、青尼羅電視臺、芒果電臺,MIRAYA電臺企業可以通過媒體傳播正面信息,但同時,蘇丹人的文盲率約為64%,報紙媒介對于公眾的影響不大。
第三,在國際方面,有越來越多的針對跨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標準和倡議,最為權威的標準源自國際聲明和協定中公認的普遍性原則,比如,2000年聯合國秘書長辦公室發布的《聯合國全球契約》10項原則,此外,國際上還有包括ISO26000在內的數十項多方利益相關者倡議標準(MSIs),數百項行業協會倡議和數千份獨立公司準則,這些都對中資企業具有一定規范要求。同時,隨著中資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國際關注度也逐漸增加,越來越多國際影響力較大的媒體開始增加對海外中資企業的報道。這些媒體從輿論監督的角度,通過向中資企業施壓,影響著中資企業海外公益的執行效果。
三、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是增強領導者公益項目管理意識。目前,企業領導者自身對企業的公益行為和管理的重視程度不高。在蘇丹的中資企業多數以工程項目作為管理的主體,人員有限,人隨項目走,沒有嚴格的制度和流程。對于工程量大的企業來說,幾十萬的捐贈無需申報;而工程量小的企業,多利用施工現場既有的人力與物力開展公益項目,沒有后續跟蹤。越是缺乏科學的管理,企業就越不能高效的開展公益,做出來的效果就越差,就越要再做新的公益來填補,如此循環,公益項目變成了企業的巨大包袱。企業應該從隨意性、臨時性、應急性的舉措轉化為主動的、有目標、有規劃的行動,在海外組建專業公益管理團隊,建立科學的公益行動計劃,并為公益活動撥立預算,還要強化每一個項目的事中事后評估。通過規范的管理,降低公益風險,節約企業成本。
二是促進與本土利益相關者融合。蘇丹經營環境復雜,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者溝通困難是造成中資企業海外公益失效的客觀條件。語言是最大障礙,無論是在員工溝通、商務合作、法律文書各方面,都因為語言帶來很多不便。宗教信仰方面,北蘇丹幾乎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宗教戒律的約束和繁多的宗教儀式與中國文化形成鮮明對比。蘇丹的自然條件、人文環境也使得當地人對于飲食、住宿、衣著、公共娛樂設施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與中國存在很大差異。中資企業在海外要積極引導和激勵企業員工參與社會公益行動,幫助員工制定服務計劃、組織員工參加與其專業相適應的公益活動,促進利益相關者的融合。一方面,促進了員工與企業的融合,提升員工的存在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使員工自身技能得到提升,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員工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在員工與受益方接觸的過程中,企業與公眾的聯系增強,使企業的社會公益行為更能得到利益相關者的認同,更有利于塑造企業的形象。
三是平衡政府與公眾的利益訴求。在蘇中資企業公益的“上層路線”使得中資企業過分依賴政府,公益活動脫離普通群眾,有些甚至成為企業經營的病垢。不但得不到廣大蘇丹人民的認同,還受到國際輿論的抨擊。中國政府應該借助企業的力量,與企業海外重大項目相互配合,與企業共同樹立負責任的形象。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完善的社會公益制度、提供企業所需的政策支持、建立海外履責企業激勵機制等方面支持企業的海外公益行為。這一方面有助于轉移政府對外援助的負擔;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升中資企業海外社會形象。
四是加強與非政府組織合作。企業“說得多,做得少”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公益效果,降低了公益效率。雖然多數企業都表示希望通過宣傳企業的公益活動提升形象,但還是堅持“低調公益”的原則,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企業自身很難把握宣傳的尺度,還擔心過度的宣傳會給企業造成更大的經濟負擔,而且如果被媒體惡意炒作還容易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在這種對待公益活動宣傳的困境中,中資企業的海外公益項目很多沒有留下痕跡,其貢獻很快就會被淡忘,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應該進一步推動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優化非政府組織國際化的政策環境,提升中國非政府組織自身的綜合實力,同時,借助有影響力的媒體宣傳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必要性和所取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姜恒昆,黃雨威.中國在南北蘇丹關系問題中的作用[J].非洲研究,2013(01).
[2]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等.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蘇丹(2015年版)[EB/OL].商務部網站,2015-12-09.
[3]賈生華,陳宏輝.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方法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45).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