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婷
【內容摘要】在中等職業學校,除了對口升學,英語似乎就像一塊雞肋,讓學生覺得學之無味,讓老師覺得棄之可惜。專業科目的各級各類競賽讓學生在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榮譽和成績。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學也就一直這樣不瘟不火的進行著,時而久之,英語教師的教學成就感也就漸行漸遠。直到2012年9月省教育廳關于舉行中職英語技能大賽文件的下達,讓我們中職英語教師頓時感覺找到了教學的切入點和目標,真心的希望大賽能形成長效機制,為我們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學多元化發展帶來幫助。
【關鍵詞】中職英語 技能大賽 教學 多樣化發展
2012年秋,一個振奮中職英語教學圈的消息傳來,中職英語也將舉行技能大賽,這讓我們覺得迎來了推動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又一股春風?!捌胀ń逃锤呖?,職業教育看大賽”,這是一句流傳于普教和職教民間盛久的一句名言,從這句話中,也透視出普教和職教老師的從教成就感源于何處。為了推動中職學?;A學科的教學改革,尤其是英語這樣的弱勢學科,讓學生通過專業的英語語言輸入學習實現可以利用簡單的溝通,信息處理,協同合作,創新思辨等能力練習實現語言輸出,展現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果,從市,到省,乃至全國都掀起了一場“大賽風”。
一、以賽促學,培養中職英語“學”的新模式
目前,市級英語技能大賽的比賽內容分為四部分:在線測評、情景交流、職場應用和職業風采。在線測評,讓選手參加上機考試。題型以單選為主,檢測學生通用職場下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情景交流,兩位選手共同準備。隨機抽取一組與他們生活或將來工作緊密相關的場景圖片,經過30分鐘的準備后,其中一名選手要求在90秒內用英語描述出圖片內容,然后回答評委就圖片主題及內容提出的問題。這對學生的現場即時描述能力和表達溝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職場應用,要求兩位選手共同完成一個通用職業場景的任務。全程英語溝通,對學生應變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職業風采,兩位選手完成一個與所學的專業或將來的職業相結合的表演。可以賽前做準備,要求能夠展現中職學生的英語風采和青春活力。
因此能否抓住這樣的大賽契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是我們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一次難得機遇。但是由于學生英語底子差,基礎弱,只能借助于校內比賽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比賽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自信心。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也要滲透情景交流、職場應用和職業風采的應用,為英語技能大賽做好準備。
二、以賽促教,探索中職英語“教”的新思路
技能大賽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平臺,既能讓學生展現風采,也能給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提供機會。但是,如何有效的利用好這個平臺,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口語溝通交流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積極且渴望,成為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注重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可以就單元話題,穿插一些“主題演講”、“圖片情景描述”、“你問我答”等小任務,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趣味十足,由被動變主動,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結合競賽項目所要求的各項技能要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些技能訓練目標性比較強的小項目,比如talk show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任務表演強化團隊協作。當然,每個任務的完成都要求全體或大部分學生的參與性。其次,教學中我認為還可以引入競爭機制,采用小組比賽模式,給予適當的學分獎勵以激發學生們對英語應用技能掌握的興趣。通過這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幫助師生一起共同營造和諧創新的教與學氛圍。
三、以賽促改,讓大賽為課改注入新活力
中職英語技能大賽如一股春風,為我們的新課程課改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通過多樣化和靈活化的教學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整理、補充和拓展,結合專業學科,增加實用性強的語言訓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積極探索評價方式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重視過程評價。根據學校所執行的學分管理制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學習,樂于學習。
如何通過中職英語技能大賽真正有效,持久的進行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既是我們中職英語教師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也是我們實現中職英語價值的難得機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接下來的英語技能大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以教學為抓手和切入點,在教學中滲透技能大賽精神和規則。并形成長效機制,讓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真正落到實處,能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為將來走向就業打好英語基礎,做到比普教學習更實用、更長遠!
【參考文獻】
[1]《201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職業英語技能賽項規程》.
[2] 黃順妹. 探析英語技能競賽與中職英語教學有效結合的教學模式[J]. 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2(8).
[3] 鄭少凡. 中職英語技能競賽與英語課改相促進的探索[J]. 中國電力教育,2010 (19).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經貿旅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