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伴隨社會經濟的逐年發展,城鎮化的建設也逐年加快。在此過程中,為讓我國的國民經濟能持續增長,滿足社會主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就應針對現有的產業發展結構,升級和優化各項產業。隨著我國城鎮建設規模的逐年增大,為讓社會經濟轉型的步驟速度加快,就需凸顯出城鎮化發展的傳導機制。本文主要概述城鎮化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并提出強化城鎮經濟發展的政策。
【關鍵詞】城鎮化 經濟發展 作用機制 探析
一、引言
我國正在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為更好的解決當前城鎮化發展中面臨的各類矛盾,確保經濟穩步發展,就應將城鎮化發展列入到現階段我國的戰略化發展部署中。根據當前的發展實踐能夠獲悉,對于一個地域或者國家而言,若其城鎮化建設水平越高,就意味需要注入的生產要素更為集中,故此這一集聚效益的產生能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要想充分發揮出中國城鎮發展的助推作用,就應明確對應的作用和機制,以此為著眼點解決問題。
二、城鎮化概述
(一)城鎮化的內涵
城鎮化即城市化。通常城市化是國家或者地區,在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前提下,調整原有的產業結構,以期實現城鎮化戰略發展要求。城鎮化能為現代化城市型社會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城鎮化的發展進程,需要經歷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的過程。當城鎮化的發展具有合理性、科學性,才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發展動力。
(二)城鎮化為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為讓各類生產要素都向城鎮化聚集,就應在此過程中,優化現有產業結構,從而為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介紹,即城城鎮化發展中,市場的規模正逐年擴大,因而能夠吸收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同時,轉移農村勞動力,提升農民的收入。
當前,我國正在踐行城鄉統籌模式,并將其看成規劃要點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為更好的實現城鎮化建設,讓其能夠穩步前行,就應在經濟與社會協調的過程中,為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
三、城鎮化發展的作用機制
(一)我國城鎮化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已經進入到快速發展時期,城鎮化效率也逐年加大,從2000年的36.22%持續攀升到2015年的56.1%,結合當前的發展現狀獲悉,這種提升顯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重視。當前農業人口逐步進入到城市,是城鎮能夠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農村人口的逐年加大,農業的用地已經無法滿足現有農村剩余勞動力,很多農民開始逐步由農村遷移到城市,在城市里面謀生。這部分農民工主要集中到大中城市,尋找就業機會。
(二)中國城鎮化發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1.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為全面推行社會主義制度,“三農”問題是當前發展中的焦點問題。當前的發展形勢是:農村人口逐年增多,土地資源短缺,雙方的矛盾逐年加大。故此,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不斷加大,導致農村整體收入偏低。但城鎮化步伐的逐年加大,剩余的勞動力開始逐步向城市轉移,城市在發展中也需要各類資源的集聚,這就為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尤其是二三產業逐年發展的背景下,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提升農村地域經濟發展水平,就要通過中國的城鎮化發展為其奠定堅實的基礎。
2.推進各個產業快速發展。中國加入WTO后,世界范圍內的產品或者貨物開始陸續登陸到中國市場,沖擊中國本土生產行業,特別是很多大型的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的生產要素,降低成本,加大產能。因而我國出現第二產業產能過剩的狀況,這就導致全面推進產能優化的進程中,風險逐年加大。現階段產業結構開始轉型,促進經濟社會穩健發展的同時,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持續。隨著城鎮化發展的逐年加大,我國的城鎮化規模也在呈現逐年擴大的模式,將為過剩產能發展提供新的出路,不但能均衡各產業的發展,也能產業的規模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3.轉型消費結構和經濟結構。第一,從消費結構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國城鎮化步伐開始逐年加大,農村的人口開始逐步進入到城市,變成城市人口。這部分人口的消費理念也開始趨向城市化,根據相關數據調查能夠獲悉,部分農村人口逐步遷移到城市居住后,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都發生變化。第二,從經濟結構的角度探尋問題,我國較長一段時間經濟結構發展失衡,這就帶來農業生產效率較低。工業規模雖然很大,但也無法大幅度的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力狀況,且相較于發達國家,服務也的差距更大,我國在適應世界市場的前提下,開始大力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首的第三產業,目的是改變現有的生產力過剩局面,將大量的資源和人力都轉移到信息產業上,從而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
四、我國進行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一)讓農民參與
推進城鎮化發展,要求管理人員或者決策人員對“三農”有正確的認識,首先明確城鎮化發展不是將農村、農業和農民取消,由于農業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國,沒有農業其他產業的發展也將變成無根之樹。農業的地位無論到何時都不可動搖,城鎮化建設,主要是保障農業經濟的發展,讓其有大幅度的提升,無論從農民的收入還是醫療、養老方面,都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
其次,建設農村經濟時,要扶持好工業,政府適度的給予農村鄉鎮服務社更好的優惠政策,用以提升農民受益,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政府支持中,要針對出現問題給予指導,盡可能的給予正常政策優惠,從而消除農村城鎮化發展中出現的障礙和問題,保障農村地域的承載發展可以持續穩健的前行。
(二)化解社會矛盾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社會的各個部門間必然存在小的沖突和矛盾。城市中的城鎮人口,比重較大的部分是農民工群體。根據現有的數據調查能夠獲悉,每年進城的農民工人數能夠達到2億人,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還沒能落實,并且工作中部分農民工的人身權利不能得到保障。導致農民工無論是薪酬待遇、醫療保險、人身保險上相較于城市人口都有著較大的差距。農村的土地化改革以及成長建設中,部分農民的征地補償款還沒有落實,導致農民喪失土地,還沒有得到對應的經濟補償。故此,建設城市基礎設置,在拆遷房屋補償中,矛盾出現在開發商、政府和群眾這三方主體上。政府針對這一問題就應進行深度調研,環節各方矛盾和沖突,平衡各方利益,并且制定合理的方案,保障方案執行的公正和公平,滿足城鎮化的穩步發展要求。
五、結束語
從國家和地區的角度考慮問題,城鎮化建設水平的高低與否會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實力與水平,在城鎮化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為更好的發揮城鎮化作用,確保國民經濟能夠穩步發展,就應了解城鎮化的發展現狀,結合當前發展過程中暴漏出的問題,運用科學合理的措施解決問題,促使城鎮建設能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藺雪芹,王岱,任旺兵,劉一豐.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J].地理研究,2011,(03):27-29.
[2]盧慧黎.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探析[J].當代經濟,2016,(26):52-55.
[3]朱多策,黃傳新.安徽省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2):31-32.
[4]高天躍,李靜.試論我國新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J].財會學習,2016,(3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