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需求是消費行為,供給則是生產行為,需求往往與政府政策相關連,供給則與制度關系密切。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將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并列起來。十八大報告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四者同步發展。因此,在這個大背景下,從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視角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為重要,并著力于以下幾點:科學規劃城市群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公共服務整體上升;加大產業發展、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進程;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使其常住人口實現根本性的全覆蓋。
【關鍵詞】供給側 人口戰略 著力點 土地改革制度
一、必要性
從國際環境看,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國際市場需求不斷減少,以及西方國家去杠桿等,給我國產品出口帶來了諸多不好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出口增速維持在20%以上,甚至有不少年份高于30%。2015年前10個月,出口增速為-2.5%。出口形勢的持續低迷狀態,讓我們認識到要想取得長期高速的發展,就不能再依賴出口,必須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國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從國內看,長期依靠高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也處于瓶頸期,投資所能獲取的利潤越來越少。同時,受到地方債務風險加大的影響,國內投資的增長幅度也也早已經大不如從前。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2.7%,2015年前10個月,增速降為10.6%;總的來說,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駕馬車”已不能有效的拉動經濟增長。因此,必須更多的從供給側尋找經濟增長的活力和動力,提升供給主體獲得財富的能力,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
二、我國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處于外向狀態,現在不僅是對外的需求減少了,有些產品也過剩嚴重,逐漸轉型到擴大內需是一個主要的方向,但也需要經歷一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第二,過去是的供給體系主要是面向低收入人群,沒能夠跟上國內的中等收入人群。普遍人認為,同樣的產品,從國外運進來質量就會好一些,而放到國內就成了“次品”,這就迫使很多收入中等的人跑出國買“中國造”,最終導致一系列問題。第三,過去供給體系雖然能承受大量的消費,但卻無法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水平,大量化的生產可以做到,但結構上卻存在著品種、規格、安全性等需求無法被滿足的現象,最終導致大量的消費流向了國外。第四,有些產業,產能已經發展到了數量上的最高點,也就是說,無論價格怎么降,產品無法被銷售出去,再怎么擴大投資量,需求也很難消化現有的產能。第五, 我國目前的供給體系,總體上處于中低端產品大量過剩,高端產品無法生產的狀態。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比如說鋼結構生產我們嚴重過剩了,但超高層用的高端鋼結構產品我們還是不能生產或者說是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太差。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大部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經營成本在不斷提高但利潤卻跟不上,有些方面的成本,不僅大大的高于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甚至比美國、日本這些高收入國家的水平齊平,國民的收入還未達到高收入國家的水平,但生產經營成本卻超過了高收入國家的水平。這樣帶來的后果是,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堆積,銷售不了,另一方面成本不斷提高,大大的削弱了企業獲得利潤的能力,所以說對供給側影響最大的因素是高成本。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
一是加快培育出新主體。創業者、企業、投資者、政府管理者等主體素質是否能夠提高,會極大地影響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水平。近幾年,進城農民服務并貢獻于城市發展建設,社會保障供給不足逐漸轉為社會保障不足和就業崗位供給不足,沒有就業資格、就業收入少、生活消費支出龐大更讓農民工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造成城鎮發展建設的低質量和鄉村的凋敝、土地的荒蕪,以致農業現代化受阻的兩頭受損。因此,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讓進城農民成為社會主體,加強供給側改革的力度。
二是應立即著手對人口政策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從控制人口總量轉為制定優化人口資源的戰略。首先要解決勞動力過剩和人口基數龐大的問題,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提高勞動力就業率。五中全會中明確宣布人口政策進一步調整,在“單獨兩孩”政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推到“放開兩孩”。這方面的思路,應該是將“針對體制內人群的人口控制”過渡到“以整個社會全面優生提高人口質量為核心的人口戰略”,以此來進一步改寫“以教育和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口資本戰略。
三是加大老城區和舊住宅區改造、重建力度。當前社會中,建筑所用的材料價格不是很高,勞動力價格也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可以較少投入加大舊工業區、老社區、舊住宅的改建等,促進城區土地的有效利用,更好的對城市的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市民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實現城市化轉型升級之“進”,以急“需”拉動優“供”,避免我們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陷入停滯的窘境。
四是積極審慎地推動土地制度改革。我們特別看重,促進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等這些必要改革措施實施之后,有可能借鑒改革開放時深圳特區的經驗,最后對接到遠景上以此為榜樣,學習并采納寶貴的經驗和方法。深圳特區的經驗不能草率、籠統、簡單的在別的地區進行片面的照搬,我們要把土地作為一個極為重要、相當關鍵的生產要素,并且確立一個長遠目標,對接到一個真正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穩發展運行的狀態上。
五是微觀政策要活,要凈化當前市場并激發企業發展的活力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為企業服務的工作要做好,政策上要營造出寬松的的市場環境,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進行發展不斷創新,維護各種企業的知識產權和合法權益,讓企業對未來發展充滿自信,改善市場合理發展的狀態。以企業的改造、產業的優化、產品的更新、優質資源的創新,緩解微觀經濟經營困境、消化企業過剩產能和承載優質資源要素投入以有效拉動社會就業。要為商品營造出一種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打破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的惡劣狀態。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消費總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5-12-22.
作者簡介:伍茜溪(1968-),女,漢族,云南楚雄人,楚雄師范學院,副教授,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