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明春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破壞、能源危機、資源枯竭等問題相繼出現并不斷加劇,為了解決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的和諧共存,相繼出現了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等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本文在對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進行概述的基礎上,闡述了四者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期對四種經濟發展模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1-0025-02
一、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概述
“生態經濟”概念起源于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的《一門科學一生態經濟學》一書。生態經濟指在追求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其本質是將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建立經濟社會、自然良性循環的復合型生態系統,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循環經濟”術語首次使用于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伯斯和特納《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循環經濟指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通過科學技術創新,將資源消耗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的經濟增長方式。其是在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的前提下,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經濟模式。
“低碳經濟”首次出現在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政府文件中。低碳經濟指通過技術創新與新能源開發等手段,通過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其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解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最終實現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綠色經濟”源自1989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綠色經濟藍圖》一書。國際和國內的經濟學界從不同角度對綠色經濟做出了定義和解釋。聯合國環境署將綠色經濟定義為:一種增加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同時減少環境和生態風險的經濟。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遂寧綠色經濟研究院院長季鑄教授將綠色經濟定義為:綠色經濟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
二、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的相同點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資源等危機而相繼提出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認識和總結的體現,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實現人類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四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之間是既有各自的特征和切入點,又具有相互補充性,為了應對人類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危機,我們不能將他們對立和排斥起來,而應該將之組成一個系統工程,共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產生背景是相同的
它們都是我們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資源、環境、生存等危機后進行深刻反省的情況下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都是針對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收益的落后經濟發展模式,主張從結構和機制人手,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環境,以新思維、新辦法追求以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生態平衡為特征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理論基礎從根本上來說是相同的
幾種經濟形式的理論基礎都是生態經濟理論和系統理論。它們都強調資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在考慮人類通過改造自然發展自身的同時,必須考慮人類經濟活動與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把組成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人、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等要素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協調人類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
(三)依靠的技術手段方法是相同的
它們都是以生態技術為基礎。這里所強調的生態技術是指遵循生態學原理與經濟規律,能夠節約有限的資源,更好地保護環境,維持整個生態的平衡,促進與改善我們人類與哺育我們的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切實用的各種手段和方法,既包括科學技術本身,又包括科學倫理與價值等社會作用問題。為了追求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下的經濟持續增長,必須把生態環境和經濟活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依賴于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包括廢物處理技術、能效技術等生態技術建立新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
(四)追求的目標是相同的
它們的目標都是在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前提下,追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和友好型環境社會的實現。這就要求我們人類在發展經濟社會的同時將自身作為生態大系統之中的一個子系統或者一部分,考慮整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我們所能地去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從而實現人類與大自然的文明和諧發展之路。
三、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的不同點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都是一種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之間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但它們也在提法、產生背景、核心內容、研究角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一)產生背景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生態環境問題,人們就將生態學和經濟學結合產生了生態經濟學。20世紀60年代,人類的環境保護思潮和運動逐漸興起,西方工業國家開始探索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來改變傳統的末端治理方式,于是就產生了循環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增長,全球氣候的變暖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提出了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是人類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了能夠有效應對資源危機并減少人類對資源環境的破壞,追求經濟增長與社會、自然生態之間的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
(二)核心內容與著眼點不同
生態經濟的核心就是通過建立環境與生態保護體系實現經濟和自然系統的協調發展,其存在目的以及著眼點是協調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是倡導建立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體系,減少資源消耗和提高環境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發展的最大化,它的著眼點就是循環利用。低碳經濟的核心是優化能源利用結構,多利用可再生能源,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去推動能源技術創新及人類消費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其著眼點在于低碳發展。綠色經濟通過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來發展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以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共同發展,其著眼點在于強調綠色發展。綠色經濟的最大價值在于“綠色”二字,其相當于“生態、循環、低碳”而言,其因更貼近于自然而多了一份親切感。人們一聽到“綠色”就能聯系到大自然中植物等本身的顏色,不需要專家學者們的解釋就能有一個更加直觀明確的認識和理解。
(三)研究角度不同
生態經濟期望通過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各種物質的循環利用,提倡的是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中利用“3R”原則節約和充分利用資源,通過資源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以應對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費,通過建立低碳的經濟結構以減少溫室的氣體排放,達到保護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和氣候條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綠色經濟著重于正確處理人與人、自然之間的關系,主要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以達到高效、文明地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兼顧人們各種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
(四)實施控制的環節不同
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相同之處在于都是通過企業與政府間的行為來從資源的輸入端和廢棄物的輸出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系統的相互作用。只是循環經濟還關注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低碳經濟強調的是通過國家間或經濟體系間的行為來減少碳排放量進而控制經濟活動的能源輸入端,通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來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氣候條件。綠色經濟強調通過人與自然的協調行動來控制經濟活動產生的廢棄物的輸出端對整個自然界環境的影響,它的重點在于更加追求對整個環境的保護。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