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同興,陳彥鋒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解剖學教學中最佳教學實踐的探索與分析
鄧同興,陳彥鋒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從獨立的解剖學課程向綜合和系統課程過渡以及教學人員、資源和教學時間的減少導致許多醫學院校采用成本低、省時的教學方法,如解剖示教教學、計算機化學習、醫學影像和混合式學習等。調查了解解剖學教學實踐,以探索解剖學教學的最佳教學方法。
解剖學教學;教學實踐;教學模式
解剖學被認為是醫學課程和臨床醫生發展臨床技能的基石之一,人體解剖學教學與其他課程教學一樣,需要不斷修改和完善,以確定最適合的教學方法[1]。由于解剖學課程向綜合和系統課程轉變,目前,國內各大醫學院校所使用的解剖學教學工具和方法較多,如尸體解剖、尸體標本觀察、模型示教、計算機化學習、活體教學等。
與塑化標本不同,使用尸體進行解剖教學,能顯示更多的變化和細節,且紋理保持在接近活體的水平。許多解剖學教師喜歡使用尸體勝過其他教學工具,且大多數醫學生也傾向于在解剖學教學中使用尸體。然而,尸體價格昂貴,目前,尸體解剖已經與其他教學法相結合應用于解剖學教學中[2]。此外,由于某些結構如心臟和大血管位于胸腔和腹腔深處,無法按區域或逐層解剖這些結構,因此尸體解剖不適合系統性教學。
隨著大體解剖學學時的減少以及捐贈尸體數量的減少,尸體解剖已經轉向了解剖示教。解剖示教具有較多優點,如結構和毗鄰關系容易觀察清楚,可能會在一些示教標本中觀察到多個解剖變異[3]。一些解剖學家認為,大體解剖學教學中,解剖示教教學可以取代尸體解剖教學。盡管解剖示教教學具有較多優點,但是準備解剖示教標本耗時,且需要大量技術人員來創建人體每個區域的多個解剖示教標本。另外,示教用的塑化標本存在結構皺縮,紋理、自然組織顏色發生變化和細微結構消失的問題以及與用于制備塑化標本的大量可燃性化學品相關的健康和安全問題。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學時間的減少,班級規模的增大和基于尸體的教學成本增加,計算機化學習資源被越來越多地用于解剖學課程中,以促進學生學習。大多數計算機化學習資源專注于解剖結構3D模型的開發,并研究其在醫學教育中的使用,實現了學生和與模擬對象的互動[4]。這些項目的實用性和成本效益已經在解剖學教學中得到了普遍認可,用于解剖學教學可增強學生對解剖結構和毗鄰關系的理解。但一些學生仍然喜歡傳統教學方法,如尸體解剖、解剖示教、講座等。同樣,許多解剖學教育者認為,只有尸體解剖才能提供多感官參與的觸覺操作,使用尸體也能增進學生對解剖學空間信息和關系的理解和記憶。此外,軟件導航和VR程序的豐富選項可能會阻礙學生認知功能的提高,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
隨著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聲的出現,已經可以通過三維重建顯示人體內部解剖結構的高清晰圖像。醫學院校將醫學影像教學應用到解剖學課程中,能夠使學生應用基本的解剖學知識解釋CT和MRI掃描結果,并將臨床與解剖學知識相關聯,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解剖結構的空間關系,提高學生尸體解剖效率,并增加他們對大體解剖學的興趣[5]。另外,醫學影像教學不能取代常規尸體解剖,因為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充分觀察許多復雜的解剖結構、圖像較抽象等。
由于尸體顏色、紋理和氣味不像真實活體,且不能觸診、聽診或要求改變體位等,因此在解剖學教學中還可以采用活體教學法,如自身演示、同伴體檢、超聲和身體繪畫[6]。其中同伴體檢為學生提供了練習和掌握臨床技能的機會以及培養同情心和提高溝通能力;由專業人員模擬患者可以避免產生醫患糾紛,改善學生操作并向學生提供反饋意見。超聲被頻繁應用于現代解剖學教學中,在大體解剖學教學中起著有效的輔助作用。人體繪畫可在表面解剖和基礎解剖教學中應用,能增強學生對解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盡管人體繪畫和同伴體檢在解剖學教學中應用有明顯優勢,但一些研究已經發現,涉及敏感問題,如性別、宗教信仰和身體特殊部位,可能影響學生檢查同伴和被檢查的效果。
混合式教學是傳統面對面和在線教學方法的整合。由于互聯網資源豐富,這種教學模式已經變得特別有吸引力。它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和其他網絡工具,將教師與學生相連接,具有促進主動學習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功能[7]。然而,這種學習模式嚴重依賴于學生的課外學習,增加學生學習負擔。
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能夠實現所有課程要求的單一教學方法。為優化學習者的時間管理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解剖能力、加強解剖知識記憶,我們認為以下教學實踐應納入解剖學教學中:(1)根據專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2)聯合相關院校建立尸體解剖課堂或實驗室;(3)減少對基于尸體解剖的教學方法的依賴,采用解剖示教;(4)將縱向整合解剖學理念貫穿于整個醫學課程教學中。教授現代解剖學的最好方法是多種教學方法互相結合、相互補充,從傳統教學模式向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轉變。
[1]沃雁,劉文超,丁文龍.解剖學教學實踐與啟示[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12):1048-1050.
[2]王立芹.尸體解剖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意義、現狀及發展方向[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7):99-101.
[3]申新華,李沛,楊遠帆,等.解剖學手術操作示教在解剖教學第二課堂中的探索[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3,33(5):515-518.
[4]張慶金.數字人解剖系統用于護理本科解剖學實驗教學的利弊談[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4,22(4):47-48.
[5]趙家福.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結合教學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2014,11(7):94-96.
[6]汪曉慶,湯挺兵,陳光平,等.解剖學活體體表標志的實驗教學研究與探索[J].麗水學院學報,2016,38(2):121-123.
[7]初國良,汪華僑,郭開華.基于混合學習的臨床解剖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29(6):642-644.
G420
B
1671-1246(2017)06-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