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艷梅,潘少君,張楠,龐士偉,曹蘊,謝明章,李玉云
(蚌埠醫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臨床檢驗基礎教學探索與實踐
郝艷梅,潘少君,張楠,龐士偉,曹蘊,謝明章,李玉云
(蚌埠醫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背景下,對醫學檢驗專業必修課臨床檢驗基礎(簡稱臨檢)教學環境、資源、方法及活動等方面進行改革,推動臨檢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增強學生知識獲取和協作學習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臨床檢驗基礎;信息技術;醫學檢驗專業
臨床檢驗基礎(簡稱臨檢)是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學科,也是醫學檢驗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主要包括血液一般檢驗、尿液檢驗、糞便檢驗、體液檢驗、脫落細胞檢驗、血型與血庫等相關檢驗,通過對人體各種送檢標本(血液、尿液、體腔液、排泄物等)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和形態學檢查,為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提供科學依據。其涉及的檢驗項目是臨床上應用最頻繁的,臨檢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本專業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作為與臨床有著密切聯系的臨檢課程,應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運用信息技術,深化教學改革。
信息時代,數碼工具、網絡資源、現代通信技術及通訊工具大量使用,促使學校教育越來越趨于個性化、網絡化,要求大學生學會利用通訊和信息工具進行自主、協商、創造性學習等[1]。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不能簡單地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應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2]。教師應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把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教學環境創設工具[3]。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高校網絡教學環境,開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無縫對接,解決傳統課堂教學課時不足、學習方式單一、師生課上課下交流不充分等問題。
將傳統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網絡學習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網絡學習資源設計的好壞和信息技術軟件應用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其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所以,設計開發優質的網絡學習資源和合理采用信息技術值得思考。
2.1 建設臨檢網絡課程教學平臺
臨檢網絡課程教學平臺設置公告欄和七大功能模塊:(1)教師信息:側重研究方向和教學,便于學生有選擇地交流。(2)教學內容:包括課程介紹、理論和實驗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課件、教學錄像。(3)習題考核:包括習題集、模擬考試、常見問題及重難點剖析。(4)教學圖譜:有關形態學的儀器檢查目前只能作為篩選手段,某些情況下還需人工鏡檢,這就需要檢驗者具有一定的形態學基礎,所以加強學生形態學檢驗技術學習十分必要[4]。臨檢涉及的形態學內容很多,如血液、尿液、糞便、漿膜腔積液、腦脊液、精液等中的有形成分,通過制作圖文并茂的形態學課件,開放形態學教學資源,既有利于形態學教學,也有利于學生后續的學習和工作。(5)互動平臺:與課程相關的外部教學資源網站鏈接和參考書籍,對于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在線討論與課程有關的問題,而教師實時答疑;教師按課程要求提出討論主題,組織在線討論,師生也可以發表對該課程教學與管理的意見或建議。(6)文獻資料:包括與臨檢內容有關的論文、案例分析及形態學圖片。(7)教學微課: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疑點、難點)或教學環節錄制視頻,促進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
2.2 建設臨檢移動學習平臺
建立臨檢、血檢、輸血QQ群,制訂群規:入群文明,退群自由,實名匿名不限,互相監督,共同學習。寬松的學習氛圍適用于不同性格的學生,有利于師生、生生交流與學習。QQ空間有很好的兼容性,支持圖片、文字和影視文件上傳,作為移動學習交流平臺,比較機動靈活,便于隨時交流學習。
3.1 利用移動學習平臺教學
教師提供學習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學習網站、PPT、視頻等,提出問題或發起病例討論,答疑解惑,深化知識點;組織師生座談會,探討教學策略和學習方法;提供學科前沿知識和科學方法等。學生共享自學資料,提出自己的問題,回答別人的問題,交流學習經驗等。
3.2 團隊合作討論式教學
采用任務驅動方式,每7~8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團隊,基于網絡學習平臺開展小組探究和協作學習,共同完成團隊任務。推行團隊學習模式,促進互助學習和團隊協作。實行教師評價和組間評價機制,在肯定學生成績的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
3.3 翻轉課堂教學
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切實達到使學生易學、樂學、學好的目的。翻轉課堂的實質就是學生在課下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然后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于課上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5]。臨檢實驗教學是小班教學,便于實施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課下,根據臨檢教學內容,通過QQ群和網絡課程平臺發布相關討論主題,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并討論,制作PPT。課上,每組進行PPT匯報或口頭匯報,然后提問和點評。
3.4 利用網絡平臺推行課程競賽,推動教學改革
課程競賽是在緊密結合課程教學的基礎上,以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興趣、提高基本技能及專業素質,增強學習、工作自信心的教學活動。競賽的宗旨是“重在參與,貴在鍛煉”。激勵學生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實驗,積極認真地完成每一個教學任務,為競賽做好準備;介紹競賽方法、內容、規則;上傳競賽有關資料,共享資源,實現共贏。競賽類型包括基本理論競賽、基本技能競賽、案例設計競賽、模擬臨床檢驗室的綜合實驗場景競賽、臨床醫德醫風競賽等。課程教學結束后開展競賽活動,先進行班內競賽,選出10人參加年級競賽。年級競賽分初賽和決賽兩部分,設置6個賽區:(1)醫德醫風賽區,主要考核學生的道德品質、對病人的關懷及對標本的態度;(2)基本理論賽區,主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3)形態學賽區,主要考核學生對血液和體液標本中各種細胞及其他有形成分的形態識別能力;(4)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技術賽區,主要考核學生血型、血庫知識和技能,以及動手能力和生物安全意識;(5)血涂片制備和瑞氏染色技術賽區,主要考核學生臨床檢驗技術中最常用的染色技術操作是否標準、規范;(6)白細胞計數技術賽區,主要考核學生對細胞計數方法的掌握和濕片中細胞形態的辨識能力。前3項以PPT和答題卡形式考核,后3項為現場技能操作。
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運用信息技術,深化教學改革,推進臨檢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構建獨具特色的臨檢教學體系,使學生多方位、多渠道地學習知識,培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力。
[1]張亞珍,李健.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33(5):9477-9478.
[2]邵恒,李娟.高校網絡輔助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4(5):67-68.
[3]劉莉容,鄭琴,柯文山.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生物實習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J].新課程研究,2015(2):76-78.
[4]楊玲玲.臨床檢驗中細胞形態學檢驗不容忽視[N].中國醫藥報,2009-12-01.
[5]卜彩麗,馬穎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高等院校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軟件導刊,2013,12(7):9-11.
G420
A
1671-1246(2017)11-0004-02
注:本文系蚌埠醫學院教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jyxm1536);蚌埠醫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2016gxk02);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6zjjh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