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詩
(桐鄉市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中職外科護理學習興趣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伍詩
(桐鄉市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結合護理專業外科護理教學實際,根據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特點,以非智力因素培養為重點,以過程評價為抓手,以學生與教師的“身邊事”為案例進行學習興趣培養研究,為同類教學提供借鑒。
中職;護理專業;外科護理;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指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進行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是由獲得某方面的知識在情緒體驗中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活動起著啟動、促進、維持和調節作用,有效影響著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是學生克服困難的動力。因此,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至關重要。為提高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外科護理教學效果,我們以過程評價為抓手,以學生與教師的“身邊事”為案例進行學習興趣培養探索與實踐,采用了明理激趣、名人病例激趣、直觀圖表激趣、病例問題激趣、競賽激趣等方式,取得了較好成效。
中職學生大多有中考失敗的經歷,往往缺乏自信心,對學習持無所謂態度,這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造成一定困擾。但通過深入調查我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得又快又好,多元智力理論也提醒我們,學習還受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總是處于“我要學”狀態,以學為樂,樂此不疲,事半功倍,效果很好;反之,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總是處于“要我學”狀態,以學為苦,勉為其難,效率低,效果差。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在前期學習解剖學等專業基礎知識時,需要大量背誦、記憶,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臨床專業課程學習階段,能否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說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1.1 學習動機培養
正確的學習動機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因此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也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運用有效途徑培養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1)適時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如對進步大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獎勵等,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2)引入競賽機制,將學生個體間競賽和集體間競賽相結合,激發學習動機;(3)將回答問題、課堂發言等情況納入平時成績;(4)引入符合中職學生好動、好表現的心理特點的操作或角色扮演等教學項目,培養學習動機。
1.2 自信心培養
大部分中職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差,常被老師和同學忽視,對學習漸漸失去興趣,對老師也越來越疏遠,慢慢喪失自信心,甚至產生自卑、逆反等不良心理。進入中職后,這些不良心理仍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如有的學生與教師唱“對臺戲”,有的上課睡覺,還有部分學生開小差,此時批評是不見效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關心學生心理,消除其自卑感。(1)重視夯實學生專業基礎,如在外科護理教學中,對關聯的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進行補充講解,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2)重視情感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如同學關系、生活困惑等,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良好心境,增強自信心,從而激發其學習熱情,養成良好學習習慣;(3)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善待每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因為他們更需要關心、幫助、鼓勵與理解。
2.1 過程評價目的
外科護理是中職護理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應用型專業課程,要求學生熟悉外科護理基礎理論,掌握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理論知識和護理技能,能實踐外科疾病的評估、觀察與整體護理。由于外科護理內容多、散、專業性強,中職學生常常感覺枯燥、難學,考試時嫌內容多,病案分析又缺乏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支撐,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筆者推行的過程評價以課內、課外的“說概念”“說機理”“說護理”“說指導”為主,目的是讓學習“動起來”,以“說”來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2.2 過程評價方法
將學生4~5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可自愿結合,也可由教師推薦組團結合,每組選一名組長(可以實行輪流制)。開學初,教師發放過程評價表,內容包括小組人員姓名、日期、學習內容、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統一評價內容和方法。如“說概念”部分,每位小組成員說給其他組員聽(這樣就有3~4遍聽和一遍說)并評價,組長記錄:“能熟練說”為“☆”,“能說出但不熟練”為“△”,“能說出部分概念但不全”為“○”,“不參與者”為“×”,單元測驗前交給教師。在單元測驗前,學生每天都可以重說,說熟練了可以修改評價(教師平時抽查,若有造假則全組評價降級),這樣一個單元會有多次“說”任務。各單元小計,“☆”占2/3以上則該單元評為“☆”。以此類推,期末總評占總成績的10%,即10分,“☆”為9~10分,“△”為7~8分,“○”為6分,“×”為0~2分。若小組內有0分者,全組人員減1分,全“△”及以上者全組人員加1分,以此激勵團隊合作,培養學習興趣,讓每個人“動”起來。
2.3 過程評價內容設計
按照外科護理教學大綱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結合學生能力,將外科護理每一章節內容進行重組,對其概念、身體評估、護理措施及健康宣教進行概括提煉。第一階段的教學內容要簡單易懂,旨在使學生能說、會說,能夠完成并樂于完成學習任務,走上正軌后,學習難度逐漸增加。
3.1 典型病例的選擇
外科典型病例很多,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聯系專業知識對病例進行分析。如有班級學生可能得過闌尾炎,由其講述癥狀,小組討論可能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導致的、怎么處理。一般安排課前5~10分鐘討論,教師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再總結,提升學習興趣,最后由學生述說治療經過,評價同學討論是否正確,同時教師可播放視頻輔助教學。因為身邊人得過類似的病,學生覺得學到的知識能得以應用,學習興趣更濃了。經過近一學期的培養,學生外科病例分析能力明顯提高。
3.2 典型病例的收集
典型病例的收集途徑:(1)學生曾經患過的病,學生家長或親人患過的病,學生在電影、電視中看到過的病種;(2)教師帶學生臨床見習時收集病例,上課時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3)對教材中提供的病例進行再加工。
3.3 典型病例激趣
從行為主義心理學角度分析,人的行為(表現出的興趣)受人的動機支配,而動機與人的需要緊密聯系。因此,教學成效取決于受教育者需求程度。如果教育內容和形式與學生需求相符,那么就會增加學生的主動性。典型病例貼近學生生活,也是他們想要了解的知識,因此可以很好地激趣。
根據課堂教學內容不同,典型病例激趣方法也需靈活運用。可以是課前5~10分鐘的導入,可以是課堂教學互動,也可以是課堂討論活動,還可以是課外評價,甚至可以是課間休息時的閑聊。因為與學生需求吻合,所以能引導其主動學習,提升教學成效。
總之,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的內部驅動力,外科護理教學應當多探索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所在,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并結合適當的評價方法,讓學生多掌握一些外科護理專業知識,調動學生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其樂學、愛學。
G421
B
1671-1246(2017)09-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