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慧,崔明超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寧波 315100)
體驗式教學在寧波中醫藥文化史課程中的應用
郭 慧,崔明超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寧波 315100)
體驗式教學具有實踐性、探究性、互動性和創新性。寧波中醫藥文化史課程運用體驗式教學,適合新時期學生特點、符合課程教學要求,主要通過組織課堂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情景模擬、尋訪中醫藥名家名勝和開展社會實踐5種方式進行。
體驗式教學;寧波中醫藥文化史;教學方法
寧波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時代,寧波中醫藥文化創新發展成果豐碩,將中醫藥創新文化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寧波中醫藥文化萌芽于河姆渡文化時期,積累于唐五代,興起于宋元時期,輝煌于明代,守成于清代,近現代得以創新發展[1]。寧波歷代醫藥名家輩出,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我校作為浙江省唯一的醫藥類高等專科學校,大力弘揚和積極傳播中醫藥文化,努力發揮中醫藥文化在健康服務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寧波中醫藥文化史這門課扎根于寧波中醫藥文化的土壤,通過開展體驗式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和人文素養。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教師依據理論基礎和教學目標,通過設置真實的或者虛擬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呈現或再現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并應用于實踐的教學方法。它以活動體驗為基礎,以內化生成為目的,通過創設體驗情景、精心設計的活動項目等,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感悟理論,付諸行動[2]。體驗式教學具有以下幾點特性。
1.1 實踐性
通過精心設定教學情境,使學生觀察、體驗、感悟教學場景,并將所獲得的認知應用于實際。
1.2 探究性
體驗式教學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實踐中探尋、在體驗中進行反思,從而理解知識。
1.3 互動性
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體驗活動,教師對活動進行評價,師生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共同探討,共同成長。
1.4 創新性
體驗式教學基于對學生認知主體的尊重,教師不是把標準答案告訴學生,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通過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獨立思考、勤于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也創新了教學方法。
寧波中醫藥文化史課程通過介紹寧波中醫藥文化發展的歷史、歷代中醫藥名醫大家、醫典論著、醫藥產業,使學生深刻認識中醫藥文化“仁、和、精、誠”的核心內涵,對寧波中醫藥文化有較全面的認識,提高專業學習興趣和人文素養,增強對中醫藥文化的熱愛之情。
2.1 適合新時期學生特點
“90后”學生個性突出,主體意識強烈,具有獨立、自主、自信、樂觀、張揚的個性,他們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注重自我感受,“我喜歡”“我愿意”等是他們自我認知、價值判斷以及行為準則[3]。他們在學習上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包括學習目的的現實性、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手段的新穎性和時代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更多地考慮學生個體學習差異和主體個人經驗。體驗式教學能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能夠學到思考問題的方法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并在社會實踐中發揮作用。采用體驗式教學法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能為“90后”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和自我展現的平臺,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
2.2 符合課程教學要求
寧波中醫藥文化史課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識和中醫藥專業知識。然而,調查發現,高職高專學生文史知識基礎薄弱,傳統的授課方式較枯燥、單調,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式教學中,學生探訪醫藥名勝古跡,訪談名醫名家,走進百年老店等。該課程開設在大學一年級,大一以基礎課為主,剛涉及中醫藥專業知識,有些內容學生難以理解,體驗式教學把專業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以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生動地展現出來,讓學生發現中醫藥專業知識就在日常生活中。
2.3 寧波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
寧波深厚的中醫藥文化積淀和我校濃厚的中醫藥特色校園文化為開展體驗式教學創造了條件。寧波歷史上醫家輩出,陳藏器、日華子、高武、趙獻可、柯琴等,造詣精深,名震華夏。近現代有范文虎、陸銀華、裘沛然等享譽杏林。寧波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項(傳統醫藥類),其中國家級1項(董氏兒科),省級1項(壽全齋中藥文化),市級6項(宋氏婦科、鐘氏內科醫術、鄞州陸氏傷科、瘄科中醫、小兒針灸、胡氏中醫外科)。自唐代,寧波出產的道地藥材在醫藥屆享有聲譽,清代寧波是全國中級藥材市場之一,浙江大宗藥材多產于寧波及其附近州縣[4]。宋咸平二年,寧波是全國3個市舶司(海關)之一[5]。寧波辟為五口通商口岸后,藥業迅速發展,形成了藥戶集中的“藥行街”,藥業成為寧波的五大行業之一。現在中醫藥行業在寧波經濟發展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寧波慈溪鳴鶴古鎮等3家單位被評選為“浙江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我校中醫藥文化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校內中藥標本館、實訓基地和合作企業的中醫藥博物館等中醫藥文化普及宣教基地,為學生體驗中醫藥文化搭建了平臺,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和健康服務活動;圍繞“厚德厚樸,勵志遠志”的校訓,以“中藥文化節”與“中藥藝術節”為載體,將中醫藥文化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
體驗式教學在寧波中醫藥文化史課程教學中分為多樣的課堂體驗活動和課外實踐體驗,主要通過組織課堂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情景模擬、尋訪中醫藥名家名勝和開展社會實踐5種方式進行。
3.1 組織課堂討論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中醫藥文化難點、熱點、焦點問題設計討論或辯論題目,引導學生思考,如針對民國以來發生過的3次中醫藥存廢之爭,讓學生對“中醫是偽科學”這一命題展開辯論,經過激烈的爭辯以及教師的點評、分析,學生認識到“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樹立了“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理念,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3.2 結合生活實際
將節氣養生知識與寧波風俗文化結合起來,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驗寧波中醫藥文化,認識到中醫藥文化就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如從寧波老話“困困冬至夜”“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倌要謝年”,討論寧波冬至習俗,領悟中醫藥文化“治未病”的思想。結合清明節寧波習俗,每個小組到大自然中去尋找艾青,制作了寧波清明特色美食“青團”,提高了實踐能力。另外,每次課前安排5~10分鐘的分享時刻,讓學生分享日常生活中的中醫藥文化現象。
3.3 尋訪中醫藥名家名勝
師生在課堂分享實地走訪寧波的中醫藥名家及名勝古跡的視頻、圖片等。寧波中醫藥名勝古跡、故居舊址、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眾多,有中醫藥萌芽的寧波余姚河姆渡遺址、有醫著豐富的全國四大藏書樓之一的“天一閣”、有宋徽宗賜予名醫藏中立的“迎鳳坊”(今迎鳳街)、有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的藥皇殿、有紀念名醫滑壽的滑壽亭、有“浙江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寧波慈溪鳴鶴古鎮等、有屠呦呦故居開明街26號等,學生在實地走訪中了解中醫藥名家的學術思想,領略寧波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3.4 進行情景模擬
課堂上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形式,生動地再現了寧波中醫藥醫家的事跡和風采等。如講授“南宋后期儒醫的崛起,是寧波中醫藥學的又一個令人矚目的亮點”這部分內容,教師指導學生模擬儒醫治病施藥的情景,與如今的醫患糾紛進行對照,生動展現了一個個儒學修養好、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南宋儒醫形象。學生在扮演“范文虎攔棺救人命”的情景中,感悟到一代名醫的高超醫術和仁心仁術。
3.5 開展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作為課程實踐教學的一部分,使學生將中醫藥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社會實踐分為必選的中醫藥文化志愿服務和自選的企業調研活動兩部分。學生團隊走進寧波地區多家中醫藥相關單位參觀、調研、座談和交流,直觀感受中醫藥企業文化,明確中醫藥工作者應具有的中醫藥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志愿活動鼓勵學生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用中醫藥服務大眾健康。有的學生擔任中藥標本館的志愿講解員,有的參加“中醫藥文化進社區,共筑健康中國夢”為主題的中藥文化萬家行系列活動,學生制作中醫藥文化宣教的手冊或讀本,給社區的百姓講解科學用藥常識、常見中藥材真偽鑒別等,讓群眾更直觀地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寧波中醫藥文化史課程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法,體現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角色從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變成了指導者和組織者,學生變為課堂的主角,師生互動良好,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體驗式教學,學生改變了原有的學習習慣,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索轉變,由簡單掌握知識向提高綜合技能轉變。通過體驗式教學,學生體驗到寧波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創新活力,領略到中醫藥文化的魅力,增強了學習中醫藥的興趣和信心,更加積極地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
[1]張如安.寧波中醫藥文化史[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2]劉書艷.體驗式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57-60.
[3]萬美容,曾蘭.“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8):10-13.
[4]唐廷猷.中國藥業史[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5]張平.浙江中醫藥文化博覽[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G420
:B
1671-1246(2017)12-0060-03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2016年課堂教學創新項目(KTCX201603016);寧波市2015年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2015YGH105);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Y20132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