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澄
【摘 要】語文教學離不開興趣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圖文結合、設疑答疑,情境創設、教演結合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能在快樂中積極思考,不斷探索語文學科的奧秘。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文學習 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70
我從事語文教學多年,現就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之真正成為學習語文的主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問題談談在本人幾點體會:
一、圖文結合,激發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圖,這些插圖是課文內容的縮影,它往往形象生動地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文對照,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提高他們深究課文的興趣,因此我十分重視插圖的運用。例如課文《海濱小城》,作者抓住了海濱小城的特點,語言優美流暢,景色迷人。我先出示了海濱小城的掛圖,讓學生從視覺角度欣賞圖畫中色彩斑斕的海濱美景和玲瓏整潔的小城,指導他們細致觀察,然后把課文中重點的段落以填空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圖文對照進行練習,品味海濱小城的語言美和景色美。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仿佛置身于海濱小城之中,為這海天遼闊、小城玲瓏、美不勝收的海濱小城發出由衷的贊嘆,學生探究學習興趣更濃厚,積極參與討論,踴躍相互交流,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拓展兒童的想象。”要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簡筆畫就是一種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峨眉道上》的教學,要學生理解鋪路人的辛勞,可從山道的高、陡、窄入手。我讓學生先自讀課文,再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峨眉道的特點以簡筆畫的形式畫出來,大家對比交流,圖文結合,加深了學生對峨眉道特點的印象,使他們進一步理解了鋪路人要在這么高、這么陡、這么窄的山道上背著一塊塊大石頭上山鋪路是多么的艱辛。
二、設疑思考,激勵探索
教學知識性的課文時,如果依書直說就會使文章枯燥無味,要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要指導學生設疑、釋疑,激勵探索,課內課外相結合。如在教學《蝙蝠與雷達》前,我先向學生提出疑問:“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科學儀器,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從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為此而感到新奇,滿腦子疑問:蝙蝠是一種什么動物呢?它與雷達有什么關系呢?接著我就引導他們查閱相關資料,讓他們從課外書中獲得新的知識儲備,學習情緒高漲。在上課時,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疑問:“蝙蝠是怎樣飛行的?它和雷達有什么關系?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之處?”由于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又有了知識儲備,再加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學生之間一問一答,一張一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通過設疑思考,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學習,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一堂課后,學生不但知道了蝙蝠是通過嘴巴發出超聲波,遇到物體后反射回來,傳入耳朵來辨認方向的,雷達就是根據這一原理來制造的,還了解到科學家利用一些動物的特點,制造了許多對人類有益的科學儀器。又如在教學課文《太陽》時,我發現學生除了課文中介紹的知識以外,還有許多疑問,我就引導他們主動設疑,他們提出了:除了課文提到的關系外,太陽與我們還有什么關系?如果太陽整天照射會怎樣?等一系列的問題,于是我讓他們互相討論析疑,并啟發他們從創新的角度去思考。一節課后,他們不但從學習中獲取了新的知識,明白了太陽與人類有密切的關系,開闊了視野,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也越來越喜歡學習語文。
三、創設情境,以情激情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感性到理性的。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單純地進行字、詞、句、篇的教學,師生游離于情感之外,文章就顯得形散神離,枯燥無味了。因此要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情境,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用環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課堂的主人。如教學《月光曲》時,我先以音樂大師貝多芬優美的《月光曲》導入,用錄像播放月光從海面升起的情境,讓學生感受月夜的美。當學生沉浸在我所創設的月夜情境時,我再以感人的語調訴說這首動人的《月光曲》的來歷,學生立刻對盲姑娘的不幸產生了同情,并對貝多芬的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行為由衷敬佩。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樣的氛圍下得到了充分調動。在悠揚的樂曲中,這節課收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又如教學《再見了親人》時,我以一曲《送別》貫穿全文,讓學生在一種臨別依依的音樂氛圍中感受志愿軍與朝鮮人們依依惜別的心情,由于情感得以調動,許多同學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所以創設情境,以情激情是教學情感性較強的文章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四、以演助學,提高興趣
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如寓言、傳說、神話等)故事性強,感染力大,適合少年兒童口味,深受學生的歡迎。教學時,我們應發揮其特有的魅力,再現情境美。因此,我在教學這類型的課文時,運用了課文劇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西門豹》時,我讓學生先自學課文,準備有關資料,再分小組討論編排課文劇,發揮每個學生的想象潛能,創設情境,再現情境,引導學生如何扮演課文中的角色。通過課文劇的編排和表演,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學得投入,把《西門豹》一課中西門豹怎樣查訪,怎樣揭穿河伯娶媳婦的謊言,如何教育人們相信科學這一過程栩栩如生地活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課文劇表演,使學生在演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體現了西門豹的聰明才智和科學頭腦,更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肢體表演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學探索中,課文劇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創設語文環境,駕御課堂的好方法。
俗話道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的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能推動人去探求新知識,發展新能力。有著多年語文教學經歷的我覺得:語文教學應使出渾身解數,利用最佳的教學手段和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法去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