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改的核心是改課。“學的課堂”追求的是校本化和個性化的改課,其實踐與思考不僅豐富了當下教育學的內涵,也對傳統教學論提出了挑戰。學的課堂,不僅讓我們認識到課堂教學的本質,更是對教學的真義再次進行了理性思考。
【關鍵詞】改課;“學的課堂”;表達;行動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0-0055-02
【作者簡介】陸云峰,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南通,226300)教研員,高級教師。
一、在“學的課堂”旗幟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20世紀70年代在國際教育發展報告,即《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應使學習者成為教育活動的中心”,“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學習者積極地親自參加活動,那么,這種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報告的判斷是:“學習的過程現在正趨向于代替教學過程。”這種論述與判斷,揭示了教學的本質與改革的走向: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核心。
但是,“以學為核心”不是一句空話,必須有策略與技術的支撐。“以學定教”,從方法的角度支持“以學為核心”,找到了方法,“以學為核心”才有了過河的橋或船,否則,教學的核心是落空的。“先學后教”,從教學的程序上支持“以學為核心”,程序變了,教學的結構變了,“核心”才會落實在教學中。“多學少教”,從教學的時間上支持“核心”,沒有學生學習時間的保證,“核心”仍然很可能被邊緣化。這樣,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技”結合,“道”引領“器”“技”,“器”與“技”應當為“道”服務。
因此,我們提出了“學的課堂”的課改理念,要求各校根據教育科學和學科教學的規律,在班級授課制特定的時空里,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主線、以學力為旨歸的課堂教學模式,力求讓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學習中得到最大限度發揮,著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逐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我們強調,各級各類學校須準確把握“學的課堂”建構的基本理念,在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講究教育教學技術的同時,更要盯住學生,聚焦學生的“學”,致力于優化學生的學習行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品質的提升作為改革目標。
于是,我們提出了“學的課堂”的五大理念:
一是課堂是煥發師生生命的場所。生命課堂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最終指向。我們無論提出何種口號,或者試圖建構某種課堂教學模式,目光都應該聚集于師生的共同成長。直面教師的成長,就是要不斷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在結構的優化中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繼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生命成長。直面學生的成長,就是要求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活動,都必須以學生的學為基點,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為中心,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長足發展。
二是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永恒的教育主題。“學生的學習”是推動教學根本性變革的核心。課堂教學的改革必須從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入手,從而改變學生學的方式。
三是教師的教應立足于學生的學,一切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應服務于學生,服務于學生的學。以學定教、以學施教、以學促教應該成為永遠不變的教學原則。
四是課堂教學需要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協調統一。科學性是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課堂教學必須符合教育科學的規律和學科教學的特點,即需要一種模式來規約教學的過程。也只有在教學模式的熟練化之后,教學的藝術性才成為可能。
五是學力的提高是評價課堂教學是否高效的重要標準。評價課堂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必須基于學生顯性學力和隱性學力的提高。
二、讓改變真正發生
課改的進行伴隨著課堂教學的變革。從古代教學到現代課堂,從夸美紐斯到杜威,無一不在對課堂教學進行著不斷規劃,通州的教育改革也有著自己的特色與風采。
1.從教案設計到學歷案設計的轉移。
在“學的課堂”中,我們不僅僅關注如何設計好教案,而且更關注學歷案的設計與使用。學歷案反映學生的學習經歷,體現的是對學習全過程的敏覺判斷。學歷案是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優化學歷案的設計和使用,直接關系到學生以何種狀態進入課堂,關系到課堂教學從何處出發、從哪里入手。因此,在“學的課堂”建構中,我們大部分學校都不約而同地將“預學案”“導學案”“練學案”作為模式建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進行研究。特別是對“預學案”的設計與使用,全區曾經就此進行過一次現場沙龍,并達成共識:一是“預學案”的設計必須體現一個“精”字,目標要精當,內容要精選,設計要精心,閱評要精致;二是“預學案”的運作要體現一個“學”字,對新學內容,必須安排課前或課上的專門時間讓學生先行自學,確保學生帶著印象學習,帶著興趣學習,帶著問題學習,帶著思考學習,帶著方向學習;三是“預學案”的使用要體現一個“導”字,要明確提出“預學”要求,提供“預學”提綱。
2.從顯性訓練到隱性學力的轉移。
課堂教學改革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學力”為宗旨,必須把學生看作自主的、有足夠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人”,讓學生在課堂中實現“三會”——會學、學會、會用。在對全區多個“學的課堂”模式的論證中我們欣喜地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比率遠遠超過了以前,而且能夠主動地思考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源自內在驅動下的學習狀態,從聽到的上百節課反饋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已經熟練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問題的不斷探究不僅僅是一種表面化的訓練,更是在多種形式的體驗中有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學習的“興趣與欲望”。這是顯性學力和隱性學力的有效融合,必然會促成學生“基礎學力”的形成與提升。
3.從單維發展到多維發展的轉移。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我們關注的是整齊劃一的課堂,忽視了學生作為個體生命存在而具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改后,我們的課堂教學又在強調學生個性發展。在“學的課堂”中,我們期待這個矛盾能夠得到有效化解,使得三維目標得到真實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盡量做到情境化,將問題置于生活的場景中,讓學生有一種認同感。情感化,從課前導語到每一學習板塊的過渡語,都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讓學生感受到溫馨與親情。在學習方式上:一是自主學習,在嘗試解決問題中,既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又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過程;二是合作學習,讓小組討論變得有序、有績、有情,所有成員都能體驗學習的愉悅與充實;三是全班探究,實現小組間的思維碰撞和成果共享。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實現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還將個體發展置于群體發展中,實現了個體認知在集體思維中的健全發展。<\\Ysc01\d\江蘇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