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為了一切孩子的健康發展。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支點,圍繞學習目標,尊重學生差異,提出“循環—差異”的教學模式。從實驗學校的選擇、研究行動的開展到研究成果的總結,淮安區在不斷加強自身學習與專家的共同引領下,取得了優異的教學實踐成果。在后續的發展中,淮安區仍將不斷探索,使“循環—差異”教學模式在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領域獲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教學改革;學習目標;尊重;“循環—差異”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2-0048-02
【作者簡介】咸勇,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教育局(江蘇淮安,223200)局長、黨委書記。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初中的校校通網絡、多媒體教室、多功能教室、圖書閱覽室、理化生實驗室等建設已經基本達到了標準化、均衡化。2009年,淮安區有35所初中學校,城區有3所規模大、生源好的初中,每屆學生5000多人,占了全區的一半。
一、“循環—差異”教學模式發生的背景
在現實中,我們意外地發現幾乎所有的農村初中學校辦學規模都在萎縮,優質教師不斷流失,教研氛圍持續弱化,農村初中學生不但很難和城區學生進行競爭,甚至連新課改提出的“下要保底”都成了問題。以致一些農村適齡初中的學生開始“移民”,這種風氣甚至已經向小學和幼兒園蔓延。要想改變現狀,必須設法解決農村初中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提高農村初中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必須迅速找到“撬起”農村初中良性發展的“支點”。
2001年新課改提出以生為本,促進全面發展,具體落實在課堂的理念。我們研究借鑒了“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東廬中學的“講學稿”等先進經驗,在梳理淮安區施河新橋聯中等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于2011年提出“循環—差異”課堂教學模式,配套設計《導學案》,并以學測評價等手段跟蹤監控、管理實驗研究。
二、“循環—差異”教學模式堅實的落地
1.慎選實驗學校。淮安區全區120多萬人口,下轄26個鄉鎮(場),設有農村初中30多所。為了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可信性,必須科學地選擇實驗樣本學校。2009年,經過反復調查研究,最終,我們將實驗學校選擇在距離縣城30多公里的農村初中——車橋鎮初級中學。該校有800多名學生,70多名教師,15個教學班,是一所辦學規模、生源質量、師資水平、教學質量等都處于全區中等水平的初級中學。
2.深度行動研究。區教育局主要領導人帶領實驗團隊到實驗學校現場辦公,解決教學改革實驗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并定期督查指導實驗開展情況。具體實驗由區教研室牽頭,其他科室協同,主要包括教師培訓、學案編寫、課堂觀察、專題研討等。培訓內容包括理念提升、操作要點、問題討論;學案編寫與修改是實驗的重要內容,起初由區學科教研員先編寫樣稿,接著讓教師模仿編寫教研員修改審定,最后是教師自主設計完成;專題研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現場觀察課堂,聽課評課議課,教學沙龍等,與洋思中學組織同課異構,成立淮安市“循環—差異”教學研究學校聯盟,創建“循環—差異”教學專題網站,編印內部學習研究刊物《“循環—差異”教學理論與實踐》手冊等。
3.加強總結反思。一是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加強文獻研究,特別重視案例研究、行動研究。2011年,實驗學校車橋初級中學實驗班第一批學生參加中考,與全區幾所優質農村初中學校進行橫向對比,結果顯示,實驗學校學生總分、均分水平最高(包括文化考試科目、技能等級測試科目等),總分成績集中度最高,百分位數高,尤其是在全區排名50%、25%、5%位置的人數都名列第一。二是研究成果的實用性。(1)建構了“循環—差異”教學模式,其操作環節清楚、具體,便于學習。(2)提供了學科課程標準分解技術,引導教師學會制作雙向細目表和課時目標分解表。(3)編制的課時導學案方便實用,全區共享集體備課成果,教師自主二次備課。
4.重視專家引領。一是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我們研讀了大量圖書、雜志,包括《有效教學》《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教學心理學》《提問教學法》等。二是邀請專家學者指導。2010年以來,邀請市教研室學科教研員多次現場聽課,質疑答辯;2011年12月,江蘇省教研室4位學科教研員專程來了解教改情況,觀摩課堂教學,調查走訪師生;2012年以來,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幾次親臨課堂教學現場,聽課并作專題指導。江蘇省教育學會楊九俊會長、省教科院王一軍教授、省規劃辦彭鋼主任等多次作專業指導,確保了課題研究始終行進在正確的軌道上。
5.加快成果轉化。2011年春學期,召開校長會議,下發文件《關于在全區初中學校推廣循環—差異教學模式的通知》,在本區仇橋中學、季橋中學、施河中學等12所初中學校推廣應用。2011年,“推廣‘循環—差異教學、推進課程改革項目”獲得淮安市創新創優項目一等獎;2012年,“循環—差異”教學模式被淮安市教育局評為“十大教學模式”;2013年1月,在江蘇省教研室主任高級研修班上,作“推廣‘循環—差異教學、推進課程改革項目”經驗介紹。2012年、2014年江蘇省學業質量監測中,我區初中學生學業質量在本市、本省全面領先。2014年9月,實驗學校車橋鎮初級中學被教育部表彰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15年,“循環—差異”教學被評為首批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
三、“循環—差異”教學模式引發的思考
1.探索通過課堂教學改革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循環學習”“差異學習”“差異發展”的實證研究,就是學生在不同的學科學習中,在不同環境的學習過程中,是怎樣進行循環學習的,怎樣進行差異學習的,怎樣實現差異發展、個性發展、全面發展的,要能通過大數據、具體案例進一步去分析、驗證“循環—差異”學習理論,豐富并創新教育理論成果。
2.“循環—差異”教學在不同學科課型教學中的操作要領研究。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教學個性,如何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值得在將來的教學實踐中長期研究。
3.“循環—差異”教學在高中、小學的變式與延伸研究。“循環—差異”教學在初中有很好的適切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小學高年級、高中學生與初中學生有相近的心理特征,學習的環境、方式、任務要求都有相似之處,如何將“循環—差異”教學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小學和高中,提高研究成果的普適性水平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4.信息化環境中“循環—差異”教學的跟進研究。互聯網技術幾乎影響并滲透在每一個行業或領域,教育教學及管理自然也不例外。“循環—差異”教學強調“循環學習”“差異學習”“差異發展”。那么,如何更好地應對電子書包的興起,網絡課程的出現,小班化、翻轉課堂、“私人訂制”等現代化教學的要求,都需要深入地開展研究。目前,已經開展了四位一體機、平板電腦教學的應用與實驗研究。<\\Ysc01\d\江蘇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