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步行是人類基本的活動方式之一,也是人們最基本、最常用的行路方式。行路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故用來表示行走意的字也不少,在《說文解字》中以走部、辵部和足部字為代表。這三個部首表示的意義相近,故而以它們為部首的字之間也有著緊密的聯繫。不難發現,在這三個部首中存在著許多聲符同用的字,分析它們的關聯從而發現其存在的價值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關鍵詞:說文解字;部首系聯;同聲符字;行走意
作者簡介:江釩(1994-),女,江西都昌人,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2015級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03
一、部首的內涵及作用
(一)部首的概念
部首,為東漢許慎首創。他在《說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歸在一起,稱為部,每部把共同所從的形旁字列在開頭,這個字就稱為部首。正如段玉裁于《說文解字注》中言:“合所有之字,分別其部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則曰凡某之屬皆從某,於是形立而音義易明。凡字必有所屬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統攝天下古今之字。”
許慎提出“分別部居,不相雜廁”的編排漢字的原則,把眾多的漢字按形體構造分成了540部。部首排列主要依據“據形系聯”和“以類相從”的順序,不過也有不少看不出什麼聯繫的情況,但這卻是可以理解的。許慎把小篆作為收字和注釋的物件,目的在於解釋漢字本義。許慎解釋漢字的首要著眼點就是字形,研究漢字也離不開對部首的研究,因而許慎確立540部首的標準首先就是據形歸納。每一部的部首都有兩重身份,即首先在形體上必須作為部內統攝字的主要構字部件,其次,在意義上也必須對所統屬之字進行意義和類別上的規範。
(二)走、辵、足三部概說
1.走部
《說文解字》:“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
《說文解字注》:“《釋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此析言之。許渾言不別也。今俗謂走徐、趨疾者,非。從夭止。夭者,屈也。依《韻會》訂。夭部曰:夭,屈也。止部曰:止爲足。從夭止者,安步則足胻較直,趨則屈多。子茍切。四部。大雅假本奏爲奔走。”
走部統攝85字,重文1個。走部多表示行走之意。
2.辵部
《說文解字》:“辵,乍行乍止也。從彳從止。凡辵之屬皆從辵。讀若《春秋公羊傳》曰辵階而走。”
《說文解字注》:“公食大夫禮注曰,不拾級而下曰辵。鄭意不拾級而上曰栗階,亦曰歷階。不拾級下曰辵階也。《廣雅》辵,奔也。從彳止。彳者乍行。止者乍止。醜略切。古音葢在二部,讀如超。凡辵之屬皆從辵。讀若《春秋傳》曰:辵階而走。讀若二字衍。春秋傳者、公羊宣二年文。今公羊作躇。何休曰躇猶超遽不暇以次。”
辵部統攝118字,重文31個,新附13字。辵部多表示行走之意。
3.足部
《說文解字》:“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凡足之屬皆從足。”
《說文解字注》:“人之足也。在體下。從口止。依《玉篇》訂。口猶人也。舉口以包足已上者也。齒,上止下口。次之以足,上口下止。次之以疋,似足者也。次之以品,從三口。今各本從口。非也。卽玉切。三部。”
足部統攝85字,重文4個,新附7字。足部字多與腳有關,或表示與“足”有關的器官,或表示與“足”相關的動作。
二、走、辵、足三部間的形義聯繫
(一)三部首構形相似
走、辵、足在構形方面皆從“止”,而“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所以三者都與“足”有關,實際上三者所統攝的字多為行走或一些與 “足”有關的動作。如“趨,走也”,“超,跳也”,“蹇,走貌”;“遷,登也”,“遲,徐行也”,“追,逐也”;“跪,拜也”,“踴,跳也”,“踵,追也”。
(二)三部首字義相通
由於走部、辵部和足部中的有些字意義相同,故某部首的字可用另兩部中的字來注釋。
1.走部與辵部
走部字用辵部字來訓釋的有:
“趠,遠也。”;
“,進也。”。
辵部字用走部字來訓釋的缺。
2.走部與足部
走部字用足部字來訓釋的有:
“超,跳也。”;
“趯,躍也。”;
“,蹠也。”;
“赽,踶也。”;
“?,距也。”。
足部字用走部字來訓釋的有:
“踰,越也。”。
3.辵部與足部
辵部字用足部字來訓釋的有:
“,踰也。”;
“透,跳也。”。
足部字用辵部字來訓釋的有:
“躍,迅也。”;
“踵,追也。”;
“跇,述也。”;
“路,道也。”;
“蹙,迫也。”。
從以上例證可以看出,這三個部首所統攝的字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那麼表示同樣意義的字為何要用不同的部首呢?這就得從構字理據來認識了。造字的依據是古人從語言表達的需要出發,根據華夏民族的生活習俗、心理觀念,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字建構。字形與字義之間建立的一種聯系是客觀存在與主觀認識的統一。不同地域的人對同種事物有不同的看法,造字時依據各自的想法造出不同意符的字也是不奇怪的。
三、走、辵、足部內的同聲符字對比
走部、辵部和足部字基本都是左右結構,絕大多數都為形聲字,只有個別例外。如:邍,從三字會意;連,從辵車。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範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形聲字的聲符除了表音之外,有時兼有表意的作用,所以這類字又被稱為會意兼形聲字。辵部字內也有幾個這樣的字,例如:返、選等。同從一個聲符得聲的字我們把它稱之為同聲符字。同聲符字的字音有很大的關聯性,這是很顯然的。但漢字的演變使得聲符表音的功能嚴重削弱,造成了形聲字的缺陷。基於形符意義相近的同聲符字,其意義的關聯度又會如何呢?
(一)三部共有的同聲符字
三部共有的同聲符字指的是在走部、辵部和足部中同時存在同用一個聲符的字,呈三字一組形式。
1.戉聲符組
越,度也。從走戉聲。王伐切。
,踰也。從辵戉聲。《易》曰:“雜而不。”王伐切。
?,輕也。從足戉聲。王伐切。
該組字讀音完全相同,前兩字都表示跨的這種動作。
《說文解字今釋》:“輕也:徐鍇《繋傳》作‘輕足也。謂舉足輕也。” 由此可知?指的是輕提足、輕跨步這種行為動作。故?與上兩字還是有意義相通之處的。
2.昔聲符組
趞,趞趞也。一曰行皃。從走昔聲。七雀切。
逪,跡逪也。從辵昔聲。倉各切。
踖,長脛行也。從足昔聲。一曰踧踖。資昔切。
就現在的讀音來看,該組字讀音全然不同,卻大體都能表示行走的狀態。
《說文解字今釋》:“趞趞:當依徐鍇《繋傳》作‘趬趞。王筠《釋例》:‘蓋趬趞雙聲,形容之詞。而趬下之行輕皃即趬趞之訓。”故趞趞當為行走輕捷的樣子。
《說文解字約注》:“舜徽按:脛長者步闊而行速,故踖字引申有敏捷義。《爾雅·釋訓》:‘踖踖,敏也。郭注雲:‘便速敏捷也。是其義已。踧踖二字,雙聲連語。《論語·嚮黨篇》:‘踧踖如也。鄭注:‘踧踖,恭敬貌。《廣雅·釋訓》:‘踧踖,畏敬也。”故踖一指闊步行走,可引申為行走輕便的樣子。另一義是踧踖,也即行為恭謹的樣子。
《說文解字注》:“?逪也。?,各本作跡,依《廣韻》、《玉篇》正。小雅:獻醻交錯。毛曰:東西爲交,邪行爲錯。儀禮:交錯以辯,旅酬行禮,一?一逪也。”此字似乎與上兩字看不出意義上的關聯,也與行走意無關。愚竊以為此處可理解為足跡交錯之意,這便也同樣表示了一種行走的狀態:腳步錯亂。
3.卓聲符組
趠,遠也。從走卓聲。敕角切。
逴,遠也。從辵卓聲。一曰蹇也。讀若棹苕之棹。敕角切。
踔,踶也。從足卓聲。知教切。
據反切來看,該組字讀音十分相近。前兩字都表示距離遠,而後一字表示的卻是與腳有關的動作。
“趠”同逴,釋為遠、遠走。《繫傳》:“趠,跨步遠也。”
《說文解字今釋》:“踶:徐鍇《繋傳》:‘踶亦當踏意也。《段注》:‘許意踔與蹈義同。拼音依《廣韻》敕角切。”依據《廣韻》,三字讀音相同。
《說文》中使用了遞訓這種釋義手段,如:踔,踶也 → 踶,躛也 → 躛,衞也 → 衞,宿衞也。一連串的訓釋下來還是不能得到“踔”的意義,這就出現問題了。《說文解字》中大多數字只列出了一個意思,而它們卻不止一個義項,這就造成了沖突,出現了上面的結果。
4.虒聲符組
?,?騭,輕薄也。從走虒聲。讀若池。直離切。
遞,更易也。從辵虒聲。特計切。
蹏,足也。從足虒聲。杜兮切。
該組字讀音也有相近之處,但在意義上卻並無多大關係。
《說文解字今釋》:“更易:朱駿聲《通訓定聲》:‘此字本訓為遽也,如今言驛遞,故從辵。蹏必按程更替,故轉注為迭代之誼。”遞表變更,與“迵,迭也”,“迭,更迭也”意義相同。
5.甬聲符組
,喪辟。從走甬聲。余隴切。
通,達也。從辵甬聲。他紅切。
踴,跳也。從足甬聲。余隴切。
就現在的讀音來看,該組字讀音的韻母是一樣的。
《說文解字今釋》:喪辟:王筠《句讀》:“,經典皆作踴。《檀弓》:
‘辟踴,哀之至也。正義:‘拊(拍)心為辟,跳躍為踴。”此為踴的特指,表遇喪事而頓足。此二字與通之意有差。
6.兆聲符組
趒,雀行也。從走兆聲。徒遼切。
逃,亡也。從辵兆聲。徒刀切。
跳,蹶也。從足兆聲。一曰躍也。徒遼切。
該組字讀音類似,且都表示行走意。
《說文解字今釋》:“雀行:徐灝《段注箋》:‘此謂人之躍行如雀也。與足部跳音義同。今從跳。”故“趒”當為“跳”的異體字。
(二)兩部共有的同聲符字
此類同聲符字指的是在走部、辵部和足部中的任意兩部內存在同用一個聲符的字,表現為兩兩一對的組合。此類字數量較多,共計42對,分為以下三小類:
1.走、辵部組
該組字如下所示:
超、迢;趥,遒;?,邊;,遏;,還;?,迄;趆,?;趍,迻;趙,逍;赾,近;,遹;趄,?;趢,逯;?,逡;趡,進;趕,迀。
共計16對。
2.走、足部組
該組字如下所示:
赴,?;趫,蹻;?,跂;趯,躍;,蹶;?,躅;,?;,躣;?,蹇;赽,趹;,躩;?,踣;,蹎;趧,踶。
共計14對。
3.辵、足部組
該組字如下所示:
逾,踰;遰,蹛;適,蹢;遮,蹠;遙,?;?,?;?,跲;迣,跇;迭跌;遵,蹲;遐,?;遴,蹸。
共計12對。
由於數量繁多,在此就不一一說明了。從三部共有的同聲符字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該類字具有的性質。就統計數目來說,相當數量的字都能找到與之成對的同聲符字,這是由部首意義的相關程度決定的。
四、同聲符近形符字的形成原因分析
表示相似概念的字,構字意符的選擇總是要在同一意義範疇內,而表示這種意義範疇的部件卻又不只一個,因此便有了幾個選擇,這種選擇是由人們的主觀認識決定的,於是出現了很多的同義詞、近義詞。
古代的同義詞、近義詞十分豐富,在於它的意義區分細緻。有些詞在《說文》中來看是完全同義的,無法分辨他們是否有共同的語言使用環境或者共同的語法功能。或許它們有著我們現今已不能知曉的細微差別,又或許它們本就是同義的,只是各地域的人叫法不同。如《約注》中有:“舜徽按:《方言》卷一:‘、?、,跳也。楚曰?,陳鄭之間曰?,楚曰蹠,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曰跳,或曰。許書自跳篆以下,若、蹠、、?諸篆悉本《方言》,故類次之。”由《方言》可知,表示“跳躍”義的字各地不一樣,“跳”字是通語,“、?、、蹠、?”是各地表達“跳起”義的不同稱呼。
使用不同的意符我們可以認為是由於不同地域的人的不同看法,但又何嘗不能認為同樣是因為地域的差距而使得選用的聲符不同呢?古代交通不便,交流不足,不同地域的人有著一套自己的語言系統,說著不同的方言,所用字詞必然有很大差別。倘若反過來說,因為選定的聲符不同就代表是受地域的限制,這顯然是不對的。
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是同聲符近形符字的形成原因。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首先,不考慮地域差異問題,那麼同聲符字的讀音必然相近。從上面對同聲符字的分析可知它們的讀音也並不一定相似,這點可歸結到語音的發展演變,暫不計較。既然音符相同,意符又相近,則它們應該為同義字。可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它們之間並沒有很整齊的規律,但不能否認它們的相關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人們對這些同義部首的意義區分甚微,由此這些部首才能獨立並存,衍生出這類字。而後,考慮地域差異問題,假定幾個部首所表示的範疇一致,可互用,那麼這些同聲符字應是同義字。因各字的使用地域不同,所以它們也能同時並存。但由上面對同聲符字的分析可知,在不同地域中的同一種讀音的範疇意相同的字並不一定代表相同的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古人造字對聲符的選擇的不精確性,客觀上來看讀音不相同的字可用同一聲符來表音。由於地域差異的緣故,這類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其中,由是而有了同義的同聲符字。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趙艷.《說文》止部及相關九部字研究[D].陝西理工學院,2015.
[3](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