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兩位才華橫溢的才子,一位是國初第一詞人納蘭性德,一位是六世達賴喇嘛一代情僧倉央嘉措。納蘭與倉央的作品膾炙人口,是歷代人們傳唱的佳作,其中最具特色的和成就最高的當屬他們的愛情詩詞,他們的情詩以其獨到的創作和細膩的情感,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簡單一句,卻道出他滿懷的無奈與傷心。倉央嘉措以他超凡脫俗的行動和瑰麗的詩歌想象勇敢地刺破神的光環,使得他的詩歌創作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關鍵詞:納蘭性德;倉央嘉措;情詩;哀婉;寂然
作者簡介:高云楓(1992-),女,蒙古族,遼寧省阜蒙縣人,遼寧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文學比較。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01
1.納蘭的哀怨深婉與倉央的纏綿神秘
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同為中國文學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作品充滿了真摯沉郁的情感,語言散發自然淡雅的魅力。在文學創作中意象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詩學概念,是詩人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的完美結合,簡言之就是寓“意”之“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一個成熟而充滿個性的詩人,會將司空見慣的物象巧妙地攝取并組接形成自我獨特的完整意象群體,借此抒發情感。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便是如此,他們善于運用我們所熟知的一些意象來抒寫自己內心的感受,展現自我獨特的內心世界。
納蘭性德一生初戀失意,妻子早逝,加之與沈宛的離別,為其詞作奠定了楚楚動人的哀怨深婉基調。納蘭是一位情感豐富且敏感的性情中人,對于亡妻的思念更是一往情深而無法釋然。在他的眼中,楊柳、落花、梨花、松、菊、梅、芭蕉、梧桐、落花、殘紅等,無不是他表達性情的意象群體,尤以楊柳抒發情感之處甚多,納蘭性德的詞中“楊柳”意象有71處,體現在《菩薩蠻》、《醉桃源》、《臨江仙·寒柳》等作品中。柳樹在其詞中有很深的文化意蘊,這與滿族的“拜柳”傳統有著極深的淵源,柳是繁育的象征,驅除邪魔,族體興盛的代表。納蘭的愛情詞中運用較多楊柳意象,多抒發了作者自身與愛人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情意。夜雨的芭蕉與梧桐、梨花的皎白純凈,觸動了詞人的離愁之緒,勾畫了納蘭迷離而凄涼的心境,成就了其感人至深的靡靡之音。
倉央嘉措未曾享受戀愛的甜蜜與美好,只是通過個人美好地想象來構建愛情生活,加之他六世達賴喇嘛的特殊身份,注定一生無緣于愛情,故而愛情的缺失使得他的詩作多側重于對佳人的懷想給人以纏綿神秘之感。自古表現依依惜別與相思之情的“楊柳”意象所抒之情恰恰與納蘭性德相反,在倉央嘉措的情詩中并楊柳意象所己之情并沒有惜別與傷感之意,而是借助“柳”意象表達了愛戀與歡愉之情,這與詩人所處的自然環境與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在倉央嘉措的情歌中運用了小鳥棲息于柳樹的這種常見的自然現象來表現男女相愛,這也正是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欣賞之處。倉央將人生的感嘆、愛情的向往融入進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從中流露出一種人類與自然相通的情感,在朦朧的意境中給人以溫柔如水的美感,使得作品更顯宏遠和深邃有內涵,寄托著詩人心靈深處最真摯的情感。
2.納蘭的哀感頑艷與倉央的安靜寂然
納蘭與倉央雖英年早逝卻嘗盡人生苦澀,特殊的人生體驗使得納蘭的詞作哀感頑艷且真純自然。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喇嘛的特別身份,深居高墻深院的他將個人想象與詩作結合在一起,呈現出安靜寂然且清麗悠遠的特點。
身為丞相明珠之子及康熙帝身邊一等侍衛的納蘭,耳聞目睹父親和索額圖相互傾軋,加之自身美好政治理想的難以實現和失戀的痛楚、愛妻的早逝,使得他的人生充滿了灰色。納蘭性德敏感多愁的氣質,淡泊名利的志向,使得他將對人生的遺憾悲憫與哀傷都融盡詞作中,使其詞作流露出難以掩抑的傷感和無奈,藝術就是感情,納蘭稱詩乃心聲。納蘭的詞作清新自然可稱得上初發芙蓉,完全無過多的雕飾。以其詞作《浪淘沙》為典型,用詞流暢自然信手拈來,表達其深深的哀愁進而動人心魄。
倉央情詩主要以寫“情”為主,其詩意境深邃悠遠,語言自然曼妙,有著清水芙蓉般的詩境,詩作表現出安靜寂然、清麗悠遠的特點。如:“天鵝愛上蘆葦,心想停留一會,可那湖面冰封,叫我氣喪心灰”[1]顯得清麗而悠遠,不忍卒讀。在輕靈飄逸的表面沁透著無奈的哀嘆,痛苦透過肌膚,而且滲入骨髓,甚至于泛濫成一大片思念的汪洋。
3.納蘭與倉央的文學史地位綜述
納蘭與倉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我們小視的,二人在文學上的造詣是很多文人至今無法企及的。納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僅體現在他的詞作方面,還體現在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體現滿漢文化相互融合的代表,達到了當時滿漢文人們難以企及的高度。納蘭詞以其獨特的見解,積極的進步思想,在藝術審美價值中占有重要地位。
倉央是文學史上一朵別具特色而又花香充溢的花朵,他是作為普通人對遙遠藏傳佛教最為驚奇地發現,更是經得起人們想象和時間考驗的傳奇。其詩歌在敘事的同時概括出豐富的人生哲理,通俗中透著深刻,給人們以啟發。
納蘭和倉央的愛情詩詞意境深遠,真摯感人,表達的人生感悟始終令人嘆服,他們在短暫的一生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被人們傳唱歷久彌新,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注釋:
[1]張磊.倉央嘉措情歌·藏漢對照[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倉央嘉措詩傳全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2]張秉成. 納蘭詞箋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3]葉嘉瑩. 論納蘭性德詞[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黃顥、吳碧云. 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資料匯編)[G].拉薩:西藏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