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再次以記憶為突破口,以一對老夫婦埃克賽爾和比阿特麗斯尋子為主線,武士維斯丹殺死母龍為復線。故事逐漸呈現出迷霧重重的傷痛記憶,以及充滿混沌并伴隨著血腥殺戮的戰爭史。作者將尋子之旅與屠龍之旅交織在一起,將個人、家庭的離散之苦與民族間的隔閡與仇恨揉和在一起,告訴人們只有懂得珍惜現在,才會放下許久的隔閡,才會擁抱美好的明天。個人如此,民族也如此。過去的殺戮、戰爭、離散會給人們留下痛苦的記憶,我們不能永遠活在仇恨與復仇的死循環里,我們需要走出陰影,敞開胸懷,相互理解,相互欣賞,放下心中的芥蒂,勇敢的迎接明日的太陽。
關鍵詞:記憶;傷痛;離散;隔閡;仇恨
作者簡介:董慧(1985.10-),漢族,內蒙古包頭人,碩士研究生,包頭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2
一、引言
2015年3月,石黑一雄推出其新作《被埋葬的巨人》。小說故事背景設置在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以一對老夫婦埃克賽爾和比阿特麗斯尋子為主線,武士維斯丹殺死母龍為復線。故事逐漸呈現出迷霧重重的傷痛記憶,以及充滿混沌并伴隨著血腥殺戮的戰爭史。新作繼續延續石黑一雄一貫的風格,記憶、創傷、離散依然是其主題。正如《衛報》評論的那樣:“這是一部對人類記憶、罪惡以及集體創傷深刻剖析的作品……一部關于記憶的責任,同時又急切忘卻的讓人心碎的書。”[1]隨著老夫婦兩尋子旅程的展開,碎片式的回憶逐一呈現在讀者面前,而這些記憶的背后是離散的傷痛。因此,小說不僅僅圍繞記憶,更多是關于小說人物離散生活狀態、離散心境的描寫,這樣的小說才會給讀者留有余音,讓人難以忘卻。正如《紐約時報》評論的那樣:“這是石黑一雄三十三年文學生涯中出版的最具奇幻、冒險色彩并極富雄心的書”[2]
二、尋子之旅-記憶與離散
小說中主人公埃克賽爾和比阿特麗斯是一對年邁的老夫婦,他們在暮年時毅然決然踏上尋子之路。故事的背后究竟隱藏了什么呢?小說一開始展現給讀者的是原始、混沌的英國歷史,在這樣的背景下主人公時不時處于失憶-記憶的循環狀態。原來造成這一結果的是母龍不斷吐出的霧氣使人們處于暫時失憶的狀態。兒子的消失一直困擾著夫婦倆,長期離散的傷痛日日擊打著他們的心,最終主人公選擇重拾記憶,踏上尋子之路。那么我們不禁再問,為什么會出現兒子離家不歸,家庭離散的狀況呢?隨著故事的推進,作者向我們展現出主人公埃克賽爾和比阿特麗斯之間種種往事,悲痛離散伴隨著涓涓細流的回憶也就此展開。小說第十三章描寫到比阿特麗斯對往事的回憶,她說道:“那天晚上和往常一樣黑暗,我獨自一人躺在床上,心里清楚你去找更年輕、更漂亮的女人去了。”[3]292 至此,讀者恍然大悟。小說中埃克賽爾一直稱呼妻子“公主”,并對妻子呵護有加的形象突然被撞擊的粉碎。年輕時埃克賽爾曾對妻子不忠,妻子比阿特麗斯也因此報復丈夫。破碎的夫妻關系使得兒子離家出走,并發誓永遠不會回來。小說結尾更是倒出驚人的秘密:丈夫埃克賽爾禁止妻子尋找他們的兒子。直到暮年他們彼此忘記了之前痛苦的記憶,并隱隱意識到家庭處于離散的痛苦狀態時才開始找尋自己的兒子。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尋子的旅途中他們又時不時忘卻自己的目標。終于記起來并馬上要到達兒子的村子時,他們得知兒子早已死去。生活就是這么充滿戲劇性與悲劇感,它所能給與我們的只有冰冷的記憶與傷痛的離散。
痛苦的記憶與離散的狀態還引出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那就是主人公對現在的質疑,對過去的恐懼以及對未來改變的疑慮。小說一開始描寫女主人公比阿特麗斯與紅發女人神秘交談,之后便開始思考眼前的生活狀態,“蠟燭事件”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他們長期生活在洞穴中,酋長不允許人們使用蠟燭。然而比阿特麗斯卻在公共場合拿著蠟燭,并打算使用。她在人群中向丈夫喊道:“我們不能在黑暗中坐以待斃了。”[3]24這句話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黑暗對于人們以是習以為常的事,人們從來沒有質疑過這樣的生活。正如束少軍在其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他們好比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中的囚徒,光源的剝奪使他們難以察覺‘陰影的虛假,也就難以意識到當前的生存困境。”[4]此后,在比阿特麗斯的堅持下,他們開始質疑自己的父母身份,并開始尋子之旅。當旅途進一步深入,記憶的謎團也進一步揭開。原來母龍是造成人們失憶的原因。當得知這一真相時,妻子喜出望外,并希望立刻殺死母龍還原記憶的真實,然而丈夫卻遲疑不前。因為之前埃克賽爾曾在感情上出軌,造成夫妻感情冷淡,兒子離家出走的局面。母龍吐出的迷霧使得他們彼此忘卻了痛苦的記憶,并破鏡重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因此,面對記憶的恢復埃克賽爾非常憂慮,并感到極其恐懼。他害怕妻子想起之前不快的往事,對他懷恨在心,甚至棄他而去。在殺掉母龍之前,他懇求妻子,“公主,你能答應我嗎?答應我在霧氣退去之后,無論你記起了什么,你都要銘記此刻你對我的感受。”[3]302
對過去的恐懼其實便是因為將來變化的不確定。小說三次描寫埃克賽爾和比阿特麗斯渡河的情形,而渡河這一動作本身具有深刻含義。河的一邊是現在,另一邊便是將來。他們第一次渡河時,擺渡人告訴他們需要分別回答問題,以驗證他們之間愛情的忠貞程度。如若是真愛,他們就不會分開,可以一起渡河。否則,他們只能有一個人渡河,最終只會隔岸相望。面對擺渡人的提問夫婦倆很緊張,因為她們都不記得以前的事情,無法驗證彼此相愛過,也就對未來的愛情更加不確定。等到第二次渡河時,擺渡人沒有提問,而是將兩人放在兩個籃子里,順水漂流到對岸。這一過程本身便是對愛情的最好檢驗。籃子像嬰兒床一樣,象征了夫婦兩年輕時的歲月。在渡河的過程中,妻子回憶很多過去的事。他們不時被水草絆住,甚至遇到水生動物的襲擊。這些都象征了夫婦倆經歷的坎坎坷坷。丈夫埃克賽爾還在渡河途中去救另外一個女人,以至于使妻子處于危險中。這一插曲也正暗示了丈夫的出軌行為。但最終埃克賽爾回到妻子身邊,并把她救上岸。雖然他們經歷了種種不愉快的過去,但最終到達了幸福的彼岸。這也說明我們需要勇敢面對過去,珍惜現在,才會有更好的未來。然而作者又在小說最后一章設置了夫婦倆第三次渡河的場景。這一次的情形與夫婦倆第一次渡河時一樣。擺渡人依然問了同樣的問題,這兩次情形形成前后呼應。正如沈安妮在其論文所說的那樣:“石黑一雄巧妙地使情節繞回了原點,讓敘述者和他所述的人物進行隔空對話,形成了一個環形敘事結構。”[5]由于此時他們已恢復記憶,對擺渡人的提問顯得從容自如,但同時帶有幾分滄桑與悲涼。痛苦的過去讓彼此懂得珍惜,也更堅定彼此的感情。正如埃克賽爾所說的:“我想現在沒有什么能改變我的心,我們彼此共度的歲月已愈合了一切。”[3]368這次夫婦倆都勇敢面對過去的種種,也不會因為黑暗的過去而恐懼害怕。那么他們將來還會在一起嗎?這次渡河他們卻相忘江湖。埃克賽爾一個人走上船,留下妻子一人。未來總是這么不確定,但生活總要繼續。作者在小說結尾創造這樣的一幕也正告訴人們,未來的變化在所難免,我們需要正視痛苦的過去,珍惜眼前的美好。
三、多元文化的碰撞-離散與仇恨
如果說老夫婦兩尋子是小說的主線,那么小說的復線便是以武士維斯丹殺死母龍為線索展開。維斯丹的使命是殺死母龍,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在馬上接近母龍的洞穴時,維斯丹卻把屠龍任務放在一邊,與小孩艾德文一起計劃襲擊不列顛士兵,在打斗中維斯丹身負重傷。事后維斯丹向艾德文講述自己與不列顛國王布倫努斯之間的世仇。他們從小一起在一個守備森嚴的要塞中學習武術,然而布倫努斯當時是不列顛國王之子,他百般刁難維斯丹,并挑唆其他孩子凌辱維斯丹,只是因為他是撒克遜人。不堪忍受歧視與折磨,維斯丹默默離開要塞,并發誓仇恨不列顛人。同時,維斯丹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被不列顛人帶走,使他很小失去母親。這些情形使得維斯丹身體和心靈處于離散,放逐的狀態,此后他對不列顛人恨之入骨。他說道:“我們有責任去恨每一個不列顛男人、女人以及他們的孩子。”[3]284 小孩艾德文的母親也被不列顛人帶走,艾德文成為孤兒,長期遠離家園,處于游離,離散狀態。他懇求維斯丹幫他找到母親。在為艾德文尋找母親途中,維斯丹反復說到:“如果我死了,你還活著,請答應我一定要恨不列顛人。”[3]283
在接近母龍洞穴即將殺死母龍的時候,維斯丹與高文爵士就要不要殺死母龍展開辯論。高文爵士認為正是因為母龍的存在,不列顛人和撒克遜人才能和平相處這么多年。戰爭已經過去, 就讓人們忘掉痛苦的過去,和睦相處。然而維斯丹反駁道:“依然有這么多蛆蟲,舊傷怎么能愈合?難道和平的維護僅僅靠殺戮后魔術師的欺騙嗎?”[3]335 然而殺死母龍后維斯丹依然很惆悵,“母龍死后征服即將開始……我們希望上帝能將我們的民族連接在一起,然而習俗和懷疑總將我們分開。”[3]347-348民族間的仇恨與芥蒂使得維斯丹陷入沉思中。個人、家庭的離散之苦,民族間的歧視與質疑僅僅靠遺忘過去來消除嗎?民族間的和平究竟靠什么來維護?母龍所吐的迷霧只是起到緩解離散之苦與民族間的仇恨,只有正視過去與差異,才能更好地溝通與交流,才會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未來。
四、結語
石黑一雄將尋子之旅與屠龍之旅交織在一起,將個人、家庭的離散之苦與民族間的隔閡與仇恨揉和在一起,讓讀者不得不思考,這樣痛苦的記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如何去彌補?對于老夫婦埃克賽爾和比阿特麗斯來說,尋子的旅程也是他們回顧過去之旅。年輕時丈夫對愛情的不忠造成夫妻感情破裂,兒子離家出走,美好家庭一夜成為分崩離析的狀態。隨著歲月的流逝,夫妻間的感情漸漸復原,彼此間都已原諒對方。然而兒子卻永遠找不到了。生活就是這么充滿諷刺意味,總是有些缺憾,也許只有懂得珍惜現在,才會放下許久的隔閡,才會擁抱美好的明天。個人如此,民族也如此。過去的殺戮、戰爭、離散會給人們留下痛苦的記憶,我們不能永遠活在仇恨與復仇的死循環里,我們需要走出陰影,敞開胸懷,相互理解,相互欣賞,放下心中的芥蒂,勇敢的迎接明日的太陽。
參考文獻:
[1]AlexPreston,“The Buried Giant Review -Game of Thrones with a conscience”,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5/mar/01/the-buried-giant-kazuo-ishiguro-review-game-of-thrones-conscience
[2]Alexandra Alter, "For Kazuo Ishiguro, 'The Buried Giant' Is a Departure”, https://www.nytimes.com/books/2015/02/20/books/for-Kazuo-ishiguro-the-buried-giant-is-a-departure
[3]Kazuo Ishiguro, The Buried Giant[M].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Vintage Books,2015.
[4]束少軍. 記憶選擇與倫理困境-評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J].外國文學動態研究, 2015(5),100-101.
[5]沈安妮. 反對蓄意的象征-論《埋葬的巨人》的中性寫實[J].外國文學,2015(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