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婚四年》是美國女性作家勞拉·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作品中的最后一部,其中詳細地描述了勞拉和阿曼樂婚后前四年里,面對接二連三的挫折,他們兩人以深厚的情感為后盾,始終滿懷希望與勇氣,共同面對未來,開創屬于自己的家園,有愛就有希望。這種不怨天尤人,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不僅為孩子的成長樹立了榜樣,也會引起成年人對自己生活的反思。
關鍵詞:拓荒;農夫;樂觀;希望
作者簡介:李靜波(1981-),四川蒼溪人,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2
一、引言
《新婚四年》 (The First Four Years)是美國女性作家勞拉·英格斯·懷德 (Laura Ingalls Wilder) 的小木屋系列作品中的最后一部。這本書的手稿是在她的女兒羅斯·懷德·萊恩死后才被發現,并于1971年出版,其中詳細地描述了勞拉和阿曼樂婚后前四年里,在達科他州大草原上艱難拼搏的點滴生活。“小木屋”系列的作品是勞拉為紀念自己去世的母親和姐姐,在女兒的鼓勵下,根據自己在拓荒時代的童年經歷寫成的自傳體小說。她曾說過,寫這些書的首要原因是想為今天的孩子保留下她童年的故事,幫助他們了解了在她那個時代美國發生了怎樣的改變。該系列叢書自從面世以來便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被視為世界兒童文學經典。“真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老少皆宜的”。本人曾將本書作為睡前故事讀給四歲大的孩子聽,原以為他會聽不懂,感覺枯燥無趣了就會很快進入夢鄉,誰知他卻在黑暗中瞪大眼睛,一句話不說,聚精會神地聽著,且越聽越有精神,甚至每次都懇請我再多講一章,當我們把整個系列讀完以后,他居然提出要再聽一遍。由此可見,小木屋系列作品是最適合親子共讀、有助于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文學佳作。
二、短小優美的現實主義小說
《新婚四年》全書僅五萬多字,按照勞拉結婚的年份劃分成四個章節,這樣短小的篇幅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與充滿奇異幻想的童話不同是《新婚四年》與“小木屋”系列中的其它作品一樣,講述的都是“真人真事”,客觀反映了19世紀后半期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的語言平鋪直敘卻又字字珠璣,文情并茂。讀勞拉·懷德的作品如同欣賞繪本,簡短質樸的語言極具畫面感,可以瞬間為讀者插上想象的翅膀,將他們帶入一場奇異的旅行,讓其心情無比輕松的飄起來,然后步入到一個遙遠又陌生的天地。你會情不自禁地想象著像勞拉一樣騎上心愛的馬駒,馳騁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沼澤里高高的野草被風吹得翻滾起伏,短短的卷曲野牛草沙沙作響。春天里隆起的高地一片郁郁蔥蔥,夏天里變成了一片銀灰色和棕色。這一切是那么清新宜人。初春時節,遍地的紫羅蘭為大地鋪上絢麗的地毯,低凹的草叢里彌漫著迷人的芬芳。六月里,無數玫瑰競相怒放,把草原打扮成花的海洋。”那里除了鳥語花香、美麗的色彩、常人難以見到的小動物,還有暖暖的情緒慢慢彌漫開來溢滿你的心靈,讓你的眼睛從此更濕潤、明亮,讓你的心靈從此更溫暖、純凈。
三、平淡之中見真情
當我們越來越厭倦無處不在的雞湯文時,《新婚四年》猶如清風滌蕩了我的肺腑,如天籟撥動了我的心音。這部以婚姻生活為敘事主線的作品實在有些特立獨行。書里沒有一處刻板的說教和矯揉造作的煽情,作者把有限的文字全都用來描述男女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場景,只字未提18歲的勞拉為什么會嫁給28歲的阿曼樂,也沒跟讀者交代過阿曼樂的長相,對他心理活動的描寫也少之又少,連“愛”這個詞都很少被用到,就更是找不出其它小說中常見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猜來猜去、要死要活了。可是當你讀完全書以后,心中的一切疑問自然而然都有了解答。阿曼樂年長勞拉十歲,這樣的年齡差距并不妨礙他們之間的浪漫和情感交流。在既不是禮拜天也不是節假日的下午,他們會駕著車出去兜風,阿曼樂默默地看著勞拉,“小心翼翼地扶她上車,溫柔地把亞麻護腿布圍在她膝蓋間,以擋住灰塵”。雖然收成不好,大家都沒想到要準備圣誕禮物,他們還是會一起在郵購目錄上精心挑選一份用得著而且又喜歡的圣誕禮物。當長勢喜人,就等著收割小麥了被夾著雞蛋大的冰雹的暴風雨打得顆粒無收的時候,阿曼樂還能提議讓勞拉攪拌奶油,他去撿些冰雹,一起做冰激凌。他還專門給勞拉買了匹小馬,教會她騎馬;親手給她做雪橇,陪她在雪地里開心的玩耍;大病初愈就不顧醫生的警告下地干活,差點累得癱瘓。勞拉為了給阿曼樂減輕負擔,剛剛生下女兒不久就堅持做起了家務活。總之,阿曼樂的積極樂觀一直影響著勞拉,讀者很難不被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深情厚誼所打動,兩個心心相印的人生活在一起,彼此情投意合,做著一些高興事,日子雖然過得艱苦卻是幸福甜蜜,他們之間的感情如同他們耕種過的土地一樣質樸、堅實。
四、在逆境中成長
我的心底一直藏著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脫離市井,過上像塔莎奶奶過的那種自給自足的生活,而塔莎·杜朵效仿的正是勞拉的19世紀鄉村生活。讀塔莎奶奶的書,精美的圖畫和照片會讓人忘了去思考這位生活藝術大師為了眼前的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辛勞。勞拉·懷德的文字卻真實還原了拓荒時期美國農民生活的諸多不易。作為拓荒者的女兒,她對艱苦的農民生活深有體會,“種莊稼對女人來說實在是太辛苦了,她還要干那么多的雜活,還得幫忙收割,替打麥工人做飯。更何況,農夫沒什么錢。他根本掙不了錢,因為鎮上的商人會告訴他,他出售的農產品只能賣多少錢,他想買的日用品卻得由商店老板說了算。這對農夫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農夫就像輪子底下的那只蒼蠅。“如果氣候不好,他們就顆粒無收。但不管他們有沒有收成,都得想辦法付利息和稅金。到鎮上買任何東西,商人都會賺上一筆錢,可他們為了活下去,又不得不買這些東西。”“我不愿意自己生活得既艱辛又貧窮,鎮上的人輕輕松松賺走我們辛辛苦苦掙的錢,過得卻舒舒服服。”讀過《農莊男孩》的人知道,阿曼樂本來可以成為學徒造馬車的,可是他放棄了光明的“錢途”最終成了一個像他父親一樣的農夫,是因為他覺得“農夫能真正做到獨立自主。如果農夫不愿意和商人做生意,那商人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呢?為了多賺一點兒,他們常常低聲下氣討好農夫,為了搶奪生意相互之間還常發生爭執。農夫如果想要多賺一些,他只需多種一塊田就行了。”“在農莊上,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切都可以自由做主。如果他愿意工作,把全部心思放在土地上,他賺的錢不僅比鎮上那些老板要多,而且他還始終是自己當自己的老板。”然而,這些道理還是不能說服勞拉,為了讓勞拉消除疑慮盡快嫁給他,阿曼樂與勞拉定下了三年之約,“如果到時我一事無成的話,我就自動放棄,你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在勞拉和阿曼樂婚后的最初四年里,他們過得并未像阿曼樂設想的那樣好,他們不斷經歷著各種打擊:極端的天氣導致小麥顆粒無收;似乎永遠都還不清的債務;大火燒毀了房屋;雙雙被疾病纏身,阿曼樂差點癱瘓;剛出生沒多久的兒子突然死亡……面對如此多的打擊,勞拉也有沮喪失控的時候,“她沒有三頭六臂,怎么能夠既做好每天的家務活,又要應付接連不斷的事呢?總有做不完的活兒,而且這些活全落在她一人身上。她討厭這個農莊、這些牲口、這些渾身臭烘烘的小綿羊,她厭倦了做飯、洗碗盤。啊,她對這一切厭煩透頂,尤其是那些不論她怎么努力工作也償還不清的債務,她更是恨之入骨。”可是“如果勞拉因為這一點小事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就放聲痛哭一場,那就完蛋了”。勞拉終究沒被生活打敗反而越挫越勇,她覺得“過農家生活就像在打一場戰爭,就必須堅忍不拔、奮戰到底。……勞拉發現這種戰斗精神正在她心中悄然滋長。農夫在春天播種,以心血和時間為賭注與大自然頑強地對抗。這種無可救藥的樂觀精神似乎與她開疆辟土的祖先所懷有的‘前面會更美好的信念一脈相承,只不過農夫不是從空間上往前看,而在從時間上向前看。他們展望的是歲月的地平線,而不是西部的地平線。”
五、結語
在物欲橫流的當代,在各種丑聞不絕于耳的今天,《新婚四年》這部純真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讓我們見證了勞拉從一個花樣少女到合格農婦的蛻變,更讓我們從她和阿曼樂的結合中體會到婚姻的真諦:一旦結婚,從此不管是好是壞、是富是貧,都要攜手相伴,白頭到老。面對接二連三的挫折,他們兩人以深厚的情感為后盾,始終滿懷希望與勇氣,共同面對未來,開創屬于自己的家園,有愛就有希望。這種不怨天尤人,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不僅為孩子的成長樹立了榜樣,也會引起成年人對自己生活的反思。當你感嘆世道不公時,不妨想想阿曼樂說過的這句話吧,“在這個世界上,每件事情最后都是公平的。富人在夏天有冰吃,窮人在冬天照樣有冰吃。”
參考文獻:
[1]劉華譯、勞拉·英格斯·懷德著. 《新婚四年》, 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
[2]黃小敏.美國教育史中的清教徒家庭教育——以勞拉·英格斯· 懷德的《草原小屋》系列為例[D].上海: 上海師范大學, 2014.
[3]路艷霞.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 兒童視角下的美國拓荒者 [J].短篇小說(原創作品版),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