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史詩型的長篇小說,用諷刺的手法表達出了和平的重要性,以及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渴望,同時還用“陌生化”的藝術效果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表達。作者將其中的情節內容精準的描繪了出來,將人物的行為、語言、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戰爭與和平》主要描寫了俄國社會處于戰爭動蕩的時期,所闡述的故事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非常震撼人心,陌生化是俄國獨特的一種藝術表達效果,在《戰爭與和平》中運用陌生化的藝術效果,更能生動地表現出俄國當時的發展狀態。
關鍵詞:《戰爭與和平》;陌生化;藝術效果;形式主義
作者簡介:張曉光(1988-),男,漢族,河南漯河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歐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2
一、“陌生化”藝術效果
陌生化效果又稱作為間離效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效果,陌生化的藝術表達效果會讓讀者對《戰爭與和平》有一個分析和批判的立場。列夫·托爾斯泰運用陌生化的表達效果,使讀者對于書中的一些故事情節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事物的變化和故事情節的發展。陌生化的藝術效果不僅在小說中會運用到,早期戲劇學家也會用陌生化的效果,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俄國著名的文學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將陌生化的藝術效果運用到《戰爭與和平》中,沖破了讀者閱讀文章中的慣性思維,拓寬了讀者所閱讀的視野范圍,使讀者對于故事的發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感受。列夫·托爾斯泰在故事的敘述方面不斷進行創新,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于事物的發展中,使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情景的想象,從而拉近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距離。托爾斯泰用陌生化的敘述方式,對故事的敘述角度加以轉換,并且著重的對一些故事細節進行渲染和描寫,在《戰爭與和平》中,作者經常會對戰爭的場景描寫進行對比,既渲染出了戰爭的殘酷性,又描繪出了貴族人民生活平靜安逸的現象。
二、《戰爭與和平》中情節的陌生化處理
(一)情節——語言程序結構
在俄國形式主義學者的理解中,情節構造的重要性要比語言的構造更加重要,情節并不像是普通文學作品中那樣簡單,它具有很多層次的語言程序結構,同時也賦予了故事更加豐富的構造方法。作者通過對作品情節的細致描寫與把握,可以將作者內心中想要表達的故事與思想闡述得更加清楚、豐富、完整,俄國形式主義的代表人物托馬舍夫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新故事都會比舊故事有所擴展,主人公的周圍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事件,每一個新事件都會與上一個之間有所關系,并且會不斷地豐富故事的內容,為故事增添不一樣的色彩。”《戰爭與和平》在情節上的設置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性與結構性,托爾斯泰首先將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樹立好,然后不斷地在框架中填充新故事,同時他會將各種故事糅合在一起,這種文學處理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故事的懸念和神秘感。在文學作品的情節設置中,新故事的不斷添加與整合不僅會使情節具有一定的文學性,而是也使讀者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陌生感,這個就是情節的設置陌生化。情節是特殊的語言程序結構,作者在對故事的情節進行設置和安排時,會根據人物的性格和事物的發展過程,對將要發生的故事情節進行推敲和揣測。
(二)情節編排——獨特的敘事能力
在《戰爭與和平》中,整篇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是由多個故事共同構成的,情節的陌生化處理在其中具有獨特的敘述能力,每一個故事的設置和鋪墊中都勾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拿破侖征服歐洲是在1805年,這時是俄國和法國正處于相互交戰的時期,《戰爭與和平》此時運用了一個蒙太奇式的手法,將畫面引入到了另一個情景中,也就是在俄國和法國交戰的同時,身處在彼得堡的俄國貴族們,他們仿佛身處戰爭之外,他們過著歲月靜好歡聲笑語的生活。其中有一個情節描寫的非常到位,俄國皇后身邊的心腹女官安娜帕浦洛夫娜,在宴會上非常平靜地談論著戰爭,仿佛發生戰爭的國家并不是自己的國家。接著作者又描寫了其他的故事情節,瓦西里公爵和他的女兒身處宴會之中,并且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他的女兒是海倫,在日常生活行為非常不檢點,所以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宴會,但是這些人的行為舉止和宴會的風格明顯不相融合,尤其是皮埃爾,他對戰爭有著非比尋常的熱情,其他的人卻擔心他會將不安的情緒帶入到宴會之中,進而擾亂了歡快的宴會。以上這些故事情節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是非常平緩平靜的,但是作者為了不使讀者感覺到枯燥乏味,他總是會在平靜之后再凸顯戰爭的殘酷性和激烈性,雙方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就更加深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情節編排是一種獨特的敘事能力,每一次有意的情節編排都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引起讀者對于事情發展的好奇心,《戰爭與和平》這種獨特的情節編排也啟示我們在進行閱讀與寫作之時,要不斷地揣摩、體會故事情節的安排與構造。
(三)情節的層層遞進
《戰爭與和平》在作品開始處會敘述幾個普通的故事情節,接著就會引出幾個跌宕起伏的戰爭情節,這樣將多個故事匯集到一起,使作品情節層層遞進,所要表達出的陌生化效果就會越來越明顯。《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曾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這也曾使他對生活感到失望與無助,但是很快他又尋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他決定去參軍,在戰爭中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作者這樣的故事情節安排,首先會引領讀者感受到生命意義的淪陷,接著又會引領讀者繼續發現生命的意義所在,所有的故事情節合理的編排在一起,既營造出了枯燥乏味的生活陌路,又使熱血奔騰的生命力得到張揚與蓬勃發展。《戰爭與和平》中的每一個劇情的跌宕起伏,讓讀者真正領悟到了戰爭與和平的內在含義,戰爭給人們帶來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失去親人和住所的痛苦,同時也描述了人與人之間在患難中的各種真情。在整個故事的描述過程中,既突出了人性的美好,又突出了人性邪惡的一面,利用蒙太奇的手法講故事講解的跌宕起伏,用一個個悲劇性的情節感動了無數個讀者。《戰爭與和平》中悲劇性情節的設置,通過獨特的陌生化效果進行渲染,使故事情節更大化的感動了讀者的內心世界,并不斷優化了文章的故事情節,用獨特的悲劇藝術處理傳達出了陌生化的藝術表達效果。
三、《戰爭與和平》中語言的陌生化處理
(一)轉喻的陌生化藝術效果
《戰爭與和平》中大量運用了轉喻的陌生化藝術效果。首先我們來簡單地介紹一下,什么是轉喻的陌生化藝術效果,轉喻就是指改變詞語的基本含義,但是卻不改變詞語所表達的藝術效果。在運用轉喻的過程中,表面上看雖然感覺是破壞了詞語的結構和表達效果,但是如果經過仔細的推敲,你就會發現詞語的結構不但沒有被破壞,所表達的效果也變得更強更突出了。轉喻可以說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具水平的文學藝術用法,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就大量地運用了轉喻的藝術表達效果,將《戰爭與和平》的藝術文學性表達得淋漓盡致且錯落有致。我們簡單地以《戰爭與和平》中的一個例子來講,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安德烈過于追求名利,幻想著自己可以擁有像拿破侖那樣的名望,過度的沉溺在自己的幻想過程中,無論身體還有靈魂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傷害。但是話鋒一轉,當他真正頓悟之時,終于知道了戰爭的真正含義,也知道了生命之所以存在的意義,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光不是去爭奪名利,而是和家人在一起快快樂樂的相處。在明白了以后他忽然覺得拿破侖是非常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他雖然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他的感情卻是如此的空虛,他沒有享受過家人的陪伴,也沒有享受過和愛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安德烈忽然覺得自己才是最快樂的人。就是在這些情節的不斷穿插中和語言不斷地升華中,故事逐漸演變到了高潮,作者不斷地去引領讀者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整個敘述的過程中作者都在細心地去安排每一個詞語的運用與表達,這就是語言的轉喻陌生化效果。
(二)預設的陌生化藝術效果
索緒爾的語言基礎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俄國的形式主義,《戰爭與和平》運用了大量的語言預設陌生化藝術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陌生化的表達方式。《戰爭與和平》在對博爾孔思卡婭公爵夫人的外貌服飾進行描寫時,就運用了語言預設的表達效果,列夫·托爾斯泰在對人物的形象進行描寫時,沒有將所描寫對象的每一個部位都描寫出來,而是重點的將某一個部分突顯出來進行描寫,反映了語言學中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在描寫鮑爾康斯卡婭公爵夫人的時候著重描寫她的嘴唇,并沒有描寫其他身體部位,就會給人一種直觀的感覺,讓讀者認為鮑爾康斯卡婭公爵夫人的嘴唇是最美麗的部位。這就是語言預設的陌生化藝術效果,總是在人物出來之前假定給讀者一種熟悉化的狀態,通過對人物某一個特點的著重描寫,使讀者認為這就是該人物的最優秀的部分,這種描寫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將故事情節陌生化。在文學的描寫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是將描寫對象的多個特點進行同時表達,但是在《戰爭與和平》中,卻是將描寫對象的一個特點進行著重的描寫。預設的陌生化藝術效果廣泛地應用于《戰爭與和平》,將所描寫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外貌形象進行著重突出描寫,并不是將人物的所有特點都描寫出來,并且會給讀者營造一種未卜先知的藝術形象。
四、結論
《戰爭與和平》運用了大量的陌生化藝術效果,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將作者內心的情感也具有邏輯性的闡述清楚,不僅增強了該作品的文學,還增強了作品的審美性和藝術效果。在品讀《戰爭與和平》的過程中,我們會對俄國的社會制度有所了解,對戰爭中的人性的演變有所領悟,同時我們還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列夫·托爾斯泰對于人生的真正感悟。托爾斯泰并不會直接的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作者,而是通過一些情節的描寫和感情的表達,將文章的內容與作者的哲學思想、宗教感悟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且這也讓讀者真正感受到了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內在魅力。
參考文獻:
[1]劉萬勇. 論俄國形式主義詩學的文學性和陌生化[J]. 山西大學學報,2007.
[2]謝佳.論俄國形式主義[J]. 教書育人,2001.
[3]萬年慶,吳國璽. 論轉喻的藝術表達效果[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科學版,2007.
[4]申建勤,王利婭. 情節在文章中的重要性[J]. 語文教學教研,2007.
[5]陳永林,陳曉強. 《戰爭與和平》的歷史價值和意義[J]. 文學結構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