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無名女子》姑姑的形象解讀,分析了作者眼中,姑姑代表的舊中國三種女性形象——被封建社會壓迫的女人、自我奴役的女人和敢于抗爭的女人。從而展現作者對于女性自我意識蒙昧的痛惜,以及想要喚醒女性自我意識的愿望。
關鍵詞:湯婷婷;《無名女子》;壓迫;自我奴役;抗爭
作者簡介:詹柳依(1991-),湘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1
第一章 被封建社會壓迫的女人
無名女子生活在舊中國,那時的婚姻無關愛情,更多的是履行為人女兒的責任。無名姑姑,同那時的所有女性一樣,從小就被要求放棄個人利益的訴求,而成為封建禮教的踐行者和衛道士。“1924年,為了保證每個上路的人將來一定會回鄉盡責,我們村上為17對新人突擊舉行了婚禮。”可見,姑姑的婚姻只是順應村中策略做出的犧牲。
這樣的婚姻是舊社會強加給女人的枷鎖。首先,這場婚姻關系的締結,完全服從于父權,忽視了姑姑的意愿。其次,婚姻雙方關系并不平等。在“我”想象姑姑的懷孕是否是被強奸時,文中寫到,“另一個男人和她的丈夫相比,區別畢竟不算很大,他們倆都是下命令,她服從。”在“我”的眼里,和丈夫發生關系竟和強奸的區別不大,可見,“我”認為姑姑的婚姻是一種屈從。
在“我”的眼中,姑姑的意外懷孕不論是否被迫,都不是她的罪過。但在舊中國,姑姑的意外懷孕不啻于公開挑釁了禮法,失了婦德。當姑姑的不貞被發覺,村民便襲擊了姑姑的家,用赤裸裸的暴力來懲罰她的背德。這種暴力是踐行封建禮教的人們對叛逆者的審判,不僅對敢于越矩的人以物質上的懲處,更是對其施以精神壓迫,而這也將對其他人形成威懾,用于告誡其他有可能犯錯的女人。是封建思想的禁錮推動了姑姑的死亡,姑姑是封建思想下的犧牲品。
第二章 自我奴役的女人
西蒙·波伏娃說,“一個女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我們被教導著要做符合性別身份的事。凱特·米利特說,“性的政治獲得認同,是通過使男女兩性在氣質、角色和地位諸方面社會化,以適應基本的男權制慣例。”男權制通過從氣質、角色、地位等諸多方面來約束男性和女性。而女性對自身性別設定的接納,往往促成了其自我奴役。
我們常常發覺,當一部分女人越出男人為女人設定的界限時,出來維護這種界限的不乏女人。當村民們暴力攻擊姑姑的房間時,文中寫到,“我們看到他們中有些人,可能是我們認識的男人和女人,帶著白色面罩。”可見,村里的其他女人也參與了對姑姑的迫害,成為了幫兇,父權制的標準已經被女人們內化了。
同樣,姑姑在潛意識里也以一系列父權社會意識所設定的文化來規約自己。在婚姻上,她默許了一個陌生男人成為自己的丈夫,并且仿佛只要是正房,就是天大的恩賜。在懷孕上,據“我”猜測,如果她是被迫的,她無法對外說出那是誰,因為沒有人會幫她。如果她是自愿的,那她也愿意默默咽下所有苦果,只求護所愛之人平安。姑姑默認了女人只能承受一切壓迫,無從反抗。正是姑姑的這種自律讓她一直“失語”,因為她從未想過可以發聲或是要為自己發聲。女人已經在封建思想的禁錮下,自我奴役了。
第三章 抗爭的女人
無名姑姑雖被封建禮教壓迫,但并非一直沒有抗爭。
如果姑姑的通奸是出于愛上了另一個男人。那么打破倫理就是姑姑所做的抗爭。雖然姑姑已嫁為人妻,但卻沒有來得及建立夫妻之情,甚至對自己的丈夫非常陌生。在中國封建男權觀念的不斷壓抑、欺凌下,姑姑為了嘗試愛情和快樂,抗爭壓抑在她身上的重重約束,逾越了禮法和她作為人妻的倫理身份。
此外,姑姑打破了男權社會對女性外貌的要求。男權社會要求女人外表端莊,不能招搖,“所有已婚婦女都將頭發剪短,垂在耳邊,或者緊緊地梳成發髻,攏在耳后。”這樣的打扮,掩蓋住了女性的顏色。而“我”猜想,姑姑應該是個愛美的女人,絞面、梳頭,時常精心打扮自己。姑姑用顯露她美麗的方式,來抗爭男權社會對女人打扮的束縛。
費爾巴哈認為,“追求死亡是追求幸福的特殊方式。當人們感到活著只是承受痛苦時,人們就會以否定的方式——死亡來實現自己對幸福的追求的肯定。”無名姑姑,在受到封建男權無盡的迫害之后,最終選擇用溺死井中的方式向男權社會和封建禮教宣戰。家族的水井,是一家人維系生活的源頭,一般水井的位置也接近家族的中心,姑姑跳了井,便是污了家族的水源。同時,按照傳統,中國百姓怕水鬼。溺死于家族的水井,讓人感受到了姑姑對家族漠視她的痛苦甚至成為幫兇的不滿。姑姑是以她的生命,做了最決然的反抗。
結語:
《無名女子》展現了無名姑姑悲劇但不乏抗爭的一生。雖然故事中存在大量主觀臆斷的部分,但通過“我”對無名姑姑悲劇的猜想,作者不僅表現出了中國舊社會女人面臨的悲慘境遇,也塑造了一個敢于顛覆東方倫理秩序的女勇士,從而讓人看到了女性對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和作者對性別平等和種族平等的訴求。
參考文獻:
[1]湯婷婷.女勇士[M]. 李劍波, 路承毅譯.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8.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強選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24.
[3]宋秀葵, 李玲.西方女性主義與文學[J]. 讀書, 2012(1).
[4]程愛民,邵怡,盧俊.20世紀美國華裔小說研究[M].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14-115.
[5]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史著作選集[M]. 榮震華,王太慶,劉磊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4: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