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鋆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1
“中國式”的話劇發展立足于中國的社會現實,吸取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借鑒了西方話劇的發展經驗,去粗取精,糅合了多種現代化的元素,自成一家,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
(一)新鮮元素,活躍舞臺
①舞臺寫實元素加入
“中國式”話劇比較重視舞臺的直觀感受,重視舞臺意境的營造和氣氛的渲染,有時導演為了營造逼真的效果會設法為話劇增加與之相適應的內容。
話劇《櫻桃園》中,導演為了營造真實的櫻桃園的感受,在話劇舞臺上真實的種植了櫻桃樹。話劇《趙氏孤兒》中,導演特意從國外花高價購得兩匹白馬,就是為了營造話劇舞臺上詩意的氣氛。而在話劇《廁所》中導演為了證實再現老北京底層人民的生活,真的在舞臺上搭建了一所破舊臟亂的廁所。而在這些寫實元素融入了話劇舞臺,更是增添了話劇元素的真實性,提高了話劇的藝術性。
但是,有些時候,導演不免會過于追求舞臺形式,削弱了觀眾對劇情的關注度,也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費。
②多種藝術形式的加入
“中國式”話劇融入了相聲、皮影、啞劇、舞蹈等多重元素,增強了舞臺表演的綜合性,豐富了話劇內容與形式。
在《哈姆雷特》中,林兆華導演加入了雙簧的因素,一位伶人在身后講解,一位伶人在臺前表演,增強了經典名劇的趣味性,通過演員夸張的表演,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③擬人化的手法
“中國式”話劇經常采用將物擬人化的形式,豐富舞臺的形式,活躍舞臺氣氛。
《刺客》豫讓毀容的戲中,導演將火擬人化,增加演員調度,增強了舞臺活力。表現出豫讓在毀容時的掙扎于疼痛,增強了舞臺的現場效果。
(二)因“本”制宜,寓意深刻——戲文形式
無論是空靈虛擬化的寫意式舞臺,還是重再現的寫實性舞臺設置,導演都重視因“本”制宜,根據話劇劇本的內容,具體的架構舞臺設置,由此可見劇本對于話劇演出的重要性。本文將具體說明兩種“中國式”話劇劇本的寫作模式。
(1)戲仿
戲仿即通過對其他作品進行借用,以達到調侃、嘲諷甚至致敬的目的,是一種常見的先鋒戲劇的寫作模式。通過對原著的二次解讀,以現代人的角度解讀戲劇內涵,表達出對經典作品內涵與眾不同的而理解。
林兆華導演的《趙氏孤兒》就是屬于戲仿作品。通過對紀君祥先生元雜劇的《趙氏孤兒》的二度創作,產生了與原著截然不同的解讀,形成了經典原著的顛覆。同樣的,“中國式”的話劇不僅有著對整部作品的戲仿,還有對局部情節甚至是某句臺詞的戲仿。
在對其他作品借鑒的同時,加入自己獨特的理解,或是諷刺,或是欣賞,增強了話劇的幽默感和調侃的意味。
(2)拼貼
拼貼即將兩種不同的文學作品拼貼在一起,將毫無聯系的作品拼成一個有著內在聯系的整體。通過前后不同的對比,表達出戲劇獨特的思想內涵。
《三姐妹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拼貼式話劇,話劇將《三姐妹》和《等待戈多》這兩部劇拼貼在一起。這兩部看似毫無聯系的戲劇,卻因為“等待”這個共同的主題聯系在一起。后臺的三姐妹被圍在水中的一塊陸地上,她們在等待著重回莫斯科生活的日子,期待著美好的未來。而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永遠在前臺等待著戈多,但是在舞臺的后方卻會變成中校和男爵,而這也表現出了人在永恒等待著的這個狀態。導演讓演員交錯出演這場拼貼式的話劇,表現出不同時代人物的等待狀態。劇中既包含了契科夫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了貝克特對生存價值的懷疑。林兆華先生刻意模糊了一部分臺詞,使整個劇本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機的整體。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中國的話劇逐漸被分為“主旋律”大戲與小劇場實驗戲劇。很多人認為“主旋律”大戲因其題材陳舊、手法保守,并沒有受到年輕人的廣泛歡迎,。但是,林兆華導演不僅其所創作的小劇場話劇廣受歡迎,其導演“主旋律”大戲一直被視為票房奇跡,究其原因也是因為他一直堅持著與眾不同的“中國式”話劇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