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色喜劇片是喜劇片的一個流變類型。它在總體上有完整的喜劇構思,創造出喜劇性的人物和事件,以荒唐怪誕的犯罪故事為題材,通過描寫荒誕失控的犯罪情節來產生笑的效果為特征的影片。下文將以《兩桿大煙槍》、《瘋狂的石頭》為例,對其視聽語言做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國度;黑色喜劇片;《兩桿大煙槍》;《瘋狂的石頭》
作者簡介:李慧儒(1990.4-),女,漢族,河南林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影(表演創作)。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1
一、MV式的鏡頭呈現
《瘋狂的石頭》和《兩桿大煙槍》這兩部影片都大量的使用MTV式的鏡頭表達,這是一種極具后現代特征的無深度的、碎片化的、平面化的鏡頭表達,這種音樂與畫面的結合,剛好滿足了年輕人對娛樂刺激的審美需求,能帶來全新的視聽感受。
蓋·里奇對鏡頭的運用相對自由,常以不規則角度的鏡頭來表現人們狂歡的狀態。《兩桿大煙槍》中除了用不規則并且晃動的鏡頭表現人們狂歡的狀態外,他還巧妙運用慢放、定格來展現其暴力美學,在表現快節奏和緊張氣氛時突然使用定格凝固,形成人物停止那一霎的滑稽可笑,或使用慢放,達到幽默的效果。
《瘋狂的石頭》中寧浩一方面利用畫面本身的形、色、光交織而成的視覺沖擊力,另一方面通過鏡頭的紛繁運動和組接,這種酷、炫、扯的風格點燃了觀眾的審美期待[1]。鏡頭對構圖的要求不高,但對運動的方向卻格外嚴格,他十分注重鏡頭的跳躍感,強調一種宣泄式的速度感與隨意的動態美。
二、非線性的敘事手法
在敘事手法的運用上,黑色喜劇片注重設置人物在多條線索的沖突局面下展現滑稽和荒誕。這兩部影片都采用多線索的非線性敘事,把故事情節分解成幾條敘事線,并把這幾條敘事糅合在一起,多條敘事線并行發展,從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建起整個故事[2]。
在《兩桿大煙槍》中,多路人馬在不知不覺中相互影響,各路人又有著不同的目的和動機,但最終歸結到一起,相對于傳統敘事,這種碎片化敘事更靠近人物本身,從而有利于人物心理活動的表達。特別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影片停頓在結尾前一秒,并沒有呈現結局,這種開放性表達給觀眾留下想象的空間。
《瘋狂的石頭》中寧浩利用蒙太奇剪輯手法,來制造結構性懸疑,增強影片的觀賞性。他還有利用相似蒙太奇巧妙地進行轉場,在影片中道哥的女人用小棒槌打游戲,一棒槌下去的特寫,剪接黑皮將密碼打開的畫面,等等這些轉場都使畫面流暢富有動感。
三、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
在語言風格上,兩部影片雖然國度不同,幽默風格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都富有幽默性。
《兩桿大煙槍》的語言風格主要體現在其精妙的語言對白上,它呈現的是典型的英式黑色幽默[3],還有一大特色是,它采取人物喃喃自語的獨白方式來講故事,它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介紹劇情和劇中人物,這種方式比較客觀,也比較容易把觀眾帶入到劇情中去。
《瘋狂的石頭》其語言風格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方言的使用上,方言的運用增添了影片的喜劇色彩。同時,方言更貼近生活,它以一種平民化的視角,向我們展現大時代背景下真實的小人物,便擺脫了傳統影視所帶來的距離感和陌生感,影片中小人物的出現就顯得親切自然。
四、個性瘋狂的音樂基調
兩部影片中的音樂除了配合畫面,用來渲染氣氛,推進故事情節發展,增強影片的感染力之外,還承擔著定位人物個性的功能。在這兩部影片中,音樂的使用往往聲畫對立,也就是說,畫面與聲音的影像情緒完全相反,制造出一種矛盾的聲畫效果,在對立中產生后現代式的黑色喜劇。
《兩桿大煙槍》的音樂表達是瘋狂的,影片中充斥著瘋狂的重金屬音樂和搖滾樂,配合著畫面里搖搖晃晃、追來追去的人物,增強了電影表現力,豐富了影片的黑色喜劇風格。蓋·里奇喜歡在緊張的時刻運用癲狂的音樂來配合狂歡式的畫面,故意制造一種溫馨安靜的狀態來美化暴力,以達到游戲的目的。
《瘋狂的石頭》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對音樂的多元化改編。影片中寧浩將一些觀眾耳熟能詳的樂曲大膽的進行了改編,比如將舒緩優雅的《天鵝湖》選段,改編為搖滾樂。此外,影片對于京劇鑼鼓的運用也別出心裁,展現包世宏追賊時采用傳統的京劇配樂,配合鑼鼓點顯得積極向上,在展現小賊逃跑時采用搖滾樂,將人物落荒而逃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結語
寧浩對于蓋·里奇的電影風格有所延續,但仍然是建立在成功的本土化基礎之上的。蓋·里奇更重視實現影片娛樂商業化的目的,而不注重表現人性善與惡的對立,這也是與寧浩作品最大的不同點,相比蓋·里奇,寧浩更力求商業與藝術的平衡。歸根結底,寧浩和蓋·里奇的導演風格是由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所決定的,最終形成了富有共性與個性共存的黑色喜劇片。
參考文獻:
[1]寧浩電影的后現代影像審美風格透析_宋魁.
[2]于英楠, 蓋·里奇電影的敘事特色研究, 2008, 中國傳媒大學.
[3]付蕾, 論寧浩對蓋·里奇電影的本土化移植, 2012, 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