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鋒
[中圖分類號]:D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2
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催生的近代工業革命,使“歷史日益轉變為世界歷史”。各民族、各個國家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到今天,我們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就是中國夢的目標。本文試圖從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視角,探析中國夢的提出及其重大意義。
一、世界歷史的形成催生中國夢
馬克思深刻指出,世界歷史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干預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屬于決定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不是由于‘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1]根本因素是生產力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普遍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與封建主義生產方式比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特性有兩方面: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社會化大生產,既擴大又依賴社會分工。社會分工先是行業內部的分工,繼而擴大至國家內部,直至國家、民族間形成完整的世界分工體系。“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2] “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就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世界歷史”。[3]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在資本的帶動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跨出國界,挖掉落后國家“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從而確立自身的主導地位。致“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4]資產階級推動世界歷史發展并非基于善良的愿望,其最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取相比國內投資還要多得多的剩余價值。
當西方國家通過制度創新和近代科技革命,由“封建主為主的社會”向“由工業資本家為主的社會”轉型時,中國卻未意識到世界歷史趨向,依舊自滿于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構建的封閉王國之中。近代中國的沒落衰敗究其本質而言是因自身脫離世界歷史發展軌道而受到的懲戒,只是代價中充滿血淚和屈辱。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內廢科舉,興學校,好像雨后春筍,努力學習西方”。[5]只是,“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6]但是,這并非意味近代仁人志士的奮斗沒有價值。相反,我們更應從前輩們的奮斗歷程中吸取經驗教訓,更加深刻把握世界歷史對中國夢的內在實踐要求。近代中國的落敗就是一個鮮明例證。“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7]鄧小平同志反復告誡全黨同志:“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8]忘記這個血的教訓,落后于世界歷史步伐,中國夢只能是遙遙無期的宏大愿景。
資產階級為了獲取原材料和穩定的消費市場,“奔走于全球各地”,沖破世界各國“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9]“使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10]從而,才以魔術般的法力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這就啟示我們,實現中國夢需要充分利用世界市場和世界資源。因為這既是基本國情的要求。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地大”指我國有960多萬陸地面積,人口將近14億,經濟發展有市場。然而,我國資源人均占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即“物博”。僅靠國內資源難以滿足經濟持續發展要求。同時也是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基本經驗。資源小國和市場小國也有大發展,如日本、新加坡等。這是因為,“人類的整個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就已經愈來愈國際化了”,[11]各種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也更加注重分工與協調,資源和市場小國充分利用世界資源和市場就能彌補本國資源和市場的缺陷,從而實現自身發展目標。因此,要發展,不能將世界資源和世界市場置于身外。相反,還應積極將本國資源與市場和世界資源與市場結合,以助力中國夢早日實現。
二、中國夢的提出和實現具有重大的世界歷史意義
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中國精神指引下,依靠中國力量,走中國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對世界也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中國夢豐富了世界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多樣性。世界不同國家其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用馬克思的話語就是不能將他“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因為,“在人類從今天的帝國主義走向明天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上,同樣表現出這種多樣性。一切民族都將走到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完全不一樣,在民主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或那種類型上,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上,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12]我國是一個東方國家,又是一個大國。因此,我國不但在民主革命過程中帶有自己的許多特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帶有自己的許多特點,而且在將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以后還會繼續存在自己的許多特點”。[13]后來,鄧小平同志則旗幟鮮明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自己的路”。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世界歷史統一性與多樣性辯證關系的準確把握。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已充分證明,中國道路符合國情、順意民心,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優路徑。同時,隱于中國夢身后的中國道路也“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打破西式道路和模式崇拜,增強他們走符合自己國情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其二,中國夢有助于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塞繆爾·亨廷頓認為,未來“引發文明間全球戰爭的一個更為危險的因素,就是各文明及其核心國家之間均勢的變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勢必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因此,“中國的崛起和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競爭者的日益自我伸張,就將在21世紀初給世界的穩定造成巨大的壓力”。不少持亨氏論者也因此將中國夢視為“強權夢”、“擴張夢”、甚至是“世界的噩夢”。其實不然,依據何在?一是中國文化傳統決定了中國夢是和平夢。中國文化實質是“和”文化。在個體層面倡導“和而不同”、“致中和”、“和為貴”;在國家層面,倡導和平共處,求同存異。中國文化不含有沖突、對抗的基因,而是文明與和平的基因。二是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遭遇決定了中國夢是和平夢。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這使“中國人民遭遇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中國人民深知侵略與戰爭帶來的痛楚。因此,中國夢期待“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能夠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各國人民都能夠共享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成果,各國人民的意愿都能夠得到尊重,各國能夠齊心協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三是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世界的和平穩定。要發展就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是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實現發展。因此,中國夢的未來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中,才能一心一意謀發展,一心一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最后,中國夢有助于推動世界共同發展。中國夢作為對世界主旋律的積極響應,不僅有助于維護世界和平穩定,還可助推世界共同發展。因為中國夢的實現本身體現了世界發展。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夢實現必將對人類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推動人類的整體進步。同時,中國夢所秉持的開放共贏的發展理念完全可以助推世界共同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是一部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史,也是世界各國可以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共同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紅利的歷史。中國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從中受益,也使世界各國都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態勢,期待從中國發展中分享一份紅利。因此,中國夢“是發展、合作、共贏的夢”。它“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8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6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8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77.
[5]《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6]《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78.
[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90.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34.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P831.
[11]《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23卷, P332.
[12]《列寧全集》:第23卷,P64-65.
[1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P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