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曉瑩
【摘 要】我們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市場,無論是小小的菜市場還是大的世界宏觀市場。本文中我們就要來討論一下市場與計劃、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來更清楚的認識一下市場的本質,了解它們內在的聯系探討現今社會要如何來調整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讓經濟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市場;市場與計劃;市場與政府;關系
市場是由一切具有特定需求和欲望,并且愿意和能夠通過交換的方式來滿足需求和欲望的顧客構成。市場體系是由各類專業市場,如商品服務市場、勞務市場、技術市場、文化市場、旅游市場等組成的完整體系。同時,在市場體系中的各專業市場均有其特殊功能,它們互相依存、相互制約,共同作用于社會經濟。
一、對市場的分析
市場起源于古時人類對于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當城市成長并且繁榮起來后,住在城市鄰近區域的農夫、工匠、技工們就會開始互相交易并且對城市的經濟產生貢獻。顯而易見的,最好的交易方式就是在城市中有一個集中的地方,像比如市場,可以讓人們在某個地方提供貨物以及買賣服務,并能夠方便人們尋找貨物和接洽生意的地方。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市場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由于社會的分工和商品制造的高度發展,不僅勞動產品可以商品化,而且工人的勞動力也同樣可以成為商品,于是為了滿足商品生產者自身需要而進行的簡單商品生產,就變為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
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市場在其發育和壯大過程中,也推動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通過信息反饋,直接影響人們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上市時間、產品銷售狀況等。聯結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供、銷各方,為產、供、銷各方提供交換場所、交換時間和其他交換條件,以此來實現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各自的經濟利益。
二、探討市場與計劃的關系
所謂市場,其實是指商品經濟運行的載體或其現實表現,與其聯系的空間形式就是商品交換場所和領域;在具體內容上包括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各種經濟關系的總和與匯總、有購買力的需求、現實顧客和潛在顧客等。理論上講,勞動分工使人們各自的產品互相成為了商品,互相成為等價物,人與人之間互相構成了市場;并且市場分工之間越細,商品經濟愈發達,市場的范圍和容量就會越大。
與此相對應的是,計劃是預先明確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對應行動方案的活動,具有兩重含義:一是計劃工作,指根據對組織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的分析,指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要達到的組織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案途徑;而計劃形式,即用文字和指標等形式所表達的組織和組織內不同部門和不同成員,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關于行動方案、內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一般來說,計劃主要從宏觀、總量和結構等方面對重大資源配置和重大社會利益關系進行調整,而市場主要是在微觀經濟領域中的經營活動和稀缺資源的配置中發揮著作用,是基礎層次的調整,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依賴。計劃與市場是政府管理經濟運行的兩個輪子,而不是兩件事。經濟學家圍繞政府干預經濟運行的程度展開各種討論,一些主張政府干預的強些、具體些,計劃多些,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見。在這個問題上凱恩斯與哈耶克在20世紀有30年代曾過大論戰:哈耶克認為,凱恩斯提出的政府通過降低利率和增加貨幣供給實現充分就業的主張在本質上是“亡命徒式”的政策,主張政府少干預;凱恩斯認為,標志著一個周期結束的大規模事業和困難,可以靠政府開支來緩和,政府計劃和管控能撐起經濟。當然,無論何種觀點,計劃與市場的作用都是客觀存在的。
鄧小平同志曾提出過運用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來促進經濟發展,是總結中外經濟發展史所得出的重要論斷。從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史來看,過去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雖然曾取得過顯著成就,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逐漸暴露出管得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在引入市場機制后,極大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可是,市場調節手段有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和盲目性,正是出于這一原因,二戰過后,世界發達國家,特別是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開始廣泛地使用計劃的方法進行宏觀調控。所以,在現代社會,無論是單單依靠計劃手段,還是依靠市場手段,都不能夠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計劃與市場的共同作用的調節手段已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探討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長期以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中爭論不休的核心議題,各種理論觀點相互碰撞,常談常新。經濟自由主義時期,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主張經濟的完全自由,政府只需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而到20 世紀30 年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大蕭條,凱恩斯主義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當時的主流思想是政府干預主義;到了20世紀70 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現的滯漲現象,對凱恩斯的政府干預主義提出了嚴峻挑戰,新經濟自由主義開始迅速崛起,重申以經濟自由為主,但承認經濟自由不是無限度的自由,認為政府在一定限度內可以對經濟進行一些干預。
政府干預是必要的。原則上講,市場能夠解決的事應全部交由市場去辦,但問題是能夠體現高效率資源配置的完全競爭市場只是一種純理論化的抽象概念,現實的市場機制是無法提供完全符合其假設的樣本,也就是說,市場理應在價格的引導下提供各種勞務,但由于不完全競爭的存在,市場不一定做到。此外,市場還存在信息不充分不對稱、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社會分配不公平等固有的缺陷。這就決定了在某一時期當市場的諸多缺陷暴露無遺且聯合作用時導致了市場失靈,秩序混亂,經濟衰退的時候輔之以適度的政府干預。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干預和市場機制相互替代。這種替代機制的作用機理是:市場失靈會對政府干預產生了需求,當政府干預的預期收益大于干預成本時, 政府干預便替代市場機制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當干預的預期收益小于干預成本時, 政府干預讓位于市場機制。從以上可以看出,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兩者的相互替代是一個動態過程。市場失靈和干預失靈界定了政府與市場的行為邊界,在動態經濟中這種行為邊界是比較模糊和發展變化的。
現代市場經濟是有政府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國民經濟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具體表現為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結構優化。要實現政府的上述調控目標,除了運用必要的調控手段外還必須有相應的政策與之相匹配。
總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能一概而論,二者是個有機統一的結合體,討論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目的主要是為了尋找到一個能最大發揮經濟效率的結合點。政府干預的時間、干預程度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國情、文化傳統等因素,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掌握好一個“度”的問題。
市場經濟并不是無計劃、無政府。市場與計劃和政府相互依存,它們互相影響,脫離誰都無法健康地長期生存下去。但是計劃與政府的參與必須要有一定的尺度,不能過度參與,破壞市場的規則。只有調整好市場與計劃、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以市場為主體輔以計劃和政府,讓“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共同起作用,國家的經濟才能平穩、健康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趙明義.科學社會主義[M],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3]William Manchester,《光榮與夢想》,商務印書館,1978
[4]高放 李景治.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述評[M]中國人民出版,2004
[5]陳錦華、江春澤,論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兼容,人民出版社,200
[6]白和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要問題研究[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